APP下载

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2021-11-30石艳茜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嘌呤高尿酸痛风

石艳茜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545300)

痛风是以连续性高酸血症造成尿酸钠晶体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为特点的一种嘌呤代谢性疾病[1]。临床通常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前期状态,高嘌呤饮食、摄入过量酒精及果糖等,肾小管内尿酸的重吸收与排泄障碍等均会使血清中尿酸浓度上升。在37℃、酸碱值7.4 的生理环境下,当血清中尿酸水肿在6.8mg· dl-1 时,尿酸钠晶体会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内沉积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2]。痛风在发作早期主要以单关节复发急性炎症为特点,进行性恶化成多关节痛风的反复发作,长期痛风会引发肾结石、肾功能衰竭、关节畸形及肾炎等多种疾病。近些年,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涨,当前临床上的药物治疗主要从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及纠正高尿酸血症等方面对痛风展开治疗[3]。为此本文针对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展开分析,主要综述内容如下。

1.痛风致病机制与分期

临床研究显示[4],嘌呤代谢障碍是导致痛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造成机体嘌呤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内核酸氧化分解,二是外源性嘌呤过剩,如过多摄入鱼肉、海鲜、豆类饮食及酒精等,当摄入这些食物后,会直接增加体内尿酸的合成,继而导致尿酸升高。其次肝脏在分解期间会生成大量尿酸,体内尿酸不断增加而排出减少,则可能会出现高尿酸血症,若长期累积未及时排出,则其会以钠盐结晶形式沉积在机体关节及软骨等处,且机体的弱碱性环境更易沉积晶体,使机体发生炎性反应,这便是痛风。痛风在临床上包含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及慢性关节炎期[5]。

2.痛风不同分期的药物治疗

2.1 早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干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指的是患者体内血尿酸水平已超出正常范围,但未发生尿酸盐沉积及关节炎等现象,此类患者是否需实施降尿酸方面的治疗临床尚未统一意见。有研究表明[6],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重视改变自身生活习惯,保证不应用可能会升高血尿酸类药物。针对具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若血尿值在476umol/L 以上,则需给予药物治疗,并全面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针对其他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若血尿酸值在535.5umol/L 以上,则同样需及时予以降尿酸治疗。

2.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属于生物碱的一种,由于其主要存在于秋水仙的种子与球茎中而称为秋水仙碱。其在急性痛风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发作的1 至2d 内,其能有效抑制中性粒细胞[7]。秋水仙碱能阻止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与趋化因子的释放,抑制微管形成,同时对粒细胞的活动有着良好的良性影响,具有特异性消炎效果。但秋水仙碱有较大副作用,会导致呕吐、腹泻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痉挛性腹痛,而静脉注射外渗还可能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及肝坏死等现象,若应用过量,会导致中毒,严重者致死,为此应综合考虑病情合理用药[8]。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非甾体抗炎药能有效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且副作用较小,因此通常作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其能有效抑制环氧化酶,继而有效减少前列腺素,最终起到抗炎等作用[9]。当前临床采用较多的为萘普生及吲哚美辛等,但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其环氧化酶受到抑制,在应用时可能会有胃肠道损伤及出血等副作用。而从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主要机制上而言,其能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可有效减少副作用,且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10]。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尤其是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等患者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但从药物应用情况上而言,其极有可能造成皮肤炎症及胃肠道溃疡等不良反应,且在停止用药后,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弹,这种药物有较大依赖性,长期应用疗效较差。其他抗痛风药物:从临床用药层面上而言,别嘌醇当前在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其有较强的降尿酸效果,但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而非布他司是一种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半数抑制剂量为1.8mmol/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嘌呤,且应用后不会产生嘌呤类氧化酶抑制剂的相关不良反应,有较高安全性,该药在国外广泛应用,且获得较为满意的成效[11]。托匹司他是由日本研发,其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氧化酶抑制剂,其半数有效量为0.15mg/kg,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培格洛替酶是首个不经胃肠道吸收的一种痛风治疗药物,在降尿酸方面有极为明显的效果,其能促进痛风石的重吸收,能起到有效改善急性痛风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12]。拉布立酶具有起效快的特征,但药物效果持续时间极短,在降尿酸方面的效果优于别嘌呤,但应用该药物时,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及输液反应等不良反应。

在痛风治疗中,另一个重要降尿酸疗法为促进尿酸排泄,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仅有丙磺舒、苯溴马隆等少数几种药物,且从大量临床研究上看,苯溴马隆可能会导致较强的副作用,严重时甚至导致爆发性肝炎,当前该药物已在国外禁止应用,此外丙磺舒与苯磺唑酮等药物也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因此应谨慎应用。来辛奴拉是一种非核苷的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对尿酸的转运功能起到一定抑制效果,促进尿酸更易排泄出肾脏外。新一代尿酸盐转运蛋白1 选择性抑制剂是从来辛奴拉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研发而来,其与来辛奴拉相比,具有更大的治疗潜能,选择性抑制剂体外对尿酸盐转运蛋白1 转运尿酸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其效果远高于磺吡酮与丙磺舒,具有良好的降尿酸效果。

2.3 发作间歇期与慢性期的治疗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控制尿酸水平,即达到长效控制尿酸水平的效果,痛风患者理想的血尿酸水平应低于360umol/L,若需迅速溶解痛风石,则尿酸应低于240umol/L。为防止血尿酸骤然降低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指导患者口服0.5mg 秋水仙碱,每日服用2 次,若无明显副作用则可连续治疗30d,若想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则应连续用药6 个月[13-15]。若患者对秋水仙碱无法耐受,则视具体病情应用一般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但用药时间不得超过6 周;其次可适当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或生物制剂,使患者病情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3 预防期用药

痛风发作或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均具有前期表现,特征是发作骤然,疼痛剧烈,常在夜间痛醒,起初发作时多侵犯单一处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及拇趾关节较为常见,其他极易受累部位分别为足根、踝、腕、足背、膝、指及肘关节等,受累关节多有红、肿、热、痛等表现,患者活动受到限制,会出现发热如指关节酸胀沉重及全身自感疲乏无力等发作前兆等表现。可指导患者口服5~10mg 地塞米松,每日服用2 次,持续服用1~3d,使临床病症得到缓解,避免痛风急性发作。以上内容只作为参考,而临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酌情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较为恰当。

4.小结

虽当前临床上已存在部分防治痛风的药物及其治疗方案,采用这些痛风药物及其治疗方案在防治痛风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效,使痛风的临床病症得到改善与控制,但更大的难题在于将痛风病症作为急性疾病来展开治疗。因药物治疗不合理或不及时,现有药物的适应症受限、不良反应及痛风治疗药物种类较少等原因,造成药物的选择性受到限制,使痛风无法得到良好的预防与治疗,继而使急性痛风出现慢性化与相关并发症。随着临床对痛风发病机制的了解及新型药物不断研发,发现了尿酸转运体新靶点,通过该靶点展开抗痛风药物的研究与研发不良反应小且耐受性高的药物,是今后抗痛风药物研究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嘌呤高尿酸痛风
高尿酸患者用药多讲究
痛风的治疗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痛风了,怎么办?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别忽略素食中的嘌呤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症血症与痛风40例
啤酒酵母对嘌呤类化合物吸收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