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州优质稻产业情况调研

2021-11-30马玉云张艳明杨昆红伊应良李丽娟姚宗泽

云南农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优质稻大理州洱海

段 忠,马玉云,张艳明,杨昆红,伊应良,孙 波,李丽娟,姚宗泽

(大理州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 大理 671005)

稻谷是大理州的主要口粮作物,城乡居民的口粮85%以上是大米。随着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人们对口粮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为推进优质稻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理州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转变水稻传统生产模式,多措并举加快优质稻产业发展,使水稻生产由产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和产量优势并重,进而提升种稻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水稻生产稳步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1 大理州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

大理州立体气候明显,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洱海流域(洱源县、大理市)千年传承的“稻—豆”复合种植模式,千百年来为粮食安全、洱海保护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大理州水稻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5.33万hm2,优质稻米产业历来是大理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云龙、永平、弥渡、大理、洱源、漾濞等县(市)是优质稻主产区。近年来,大理州高度重视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从品种选择、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提升、市场拓展、稻作文化挖掘等多方面出发,全产业链推进,初步形成政府起引导、市场牵企业、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格局。优质稻米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逐步提升,助力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全面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全州种植水稻5.2万hm2,其中优质稻面积4.16万hm2,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0%,产量为7.56 t·hm-2,总产31.45万t。

1.1 优质稻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大理州以土地集中流转为契机,从优质稻米生产产业化入手,积极推进优质稻米规模化、连片基地建设,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经营、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初步形成了洱海流域、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红河源头为重点的优质稻米产区。2020年,按照基地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在洱海流域发展绿色优质水稻0.73万hm2,以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37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水稻有机种植示范1113.33 hm2(大理市473.33 hm2、洱源县640 hm2),化肥农药负荷大幅消减,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促进了优质稻产业的跨越发展。

1.2 优质稻品种梯级结构已初步形成

大理州由于立体气候明显,区域内种植的优质稻品种杂乱,品种从云龙红谷、云恢290、滇屯502、滇陇201、德优12等跨世纪品种到最新的滇禾优615、楚粳28、楚粳40都并存,外引优良品种、地方优良品种并存现象突出。针对大理州优质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2015年起,州、县(市)农技推广部门积极作为,先后引入凤稻29、楚粳28、楚粳37、楚粳40、云粳37、云粳41、云粳43、玉粳17、合系22-2、滇禾优615、声农2号、声农4号进行试验示范,成功筛选出楚粳28、楚粳40、云粳43、凤稻29、玉粳17、合系22-2、滇禾优615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云粳37、云粳41、声农2号、声农4号在洱海流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推广示范。同时,对云恢290、滇屯502、滇陇201、德优12进行提纯复壮,在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优质稻主产区推广示范。通过近5年的努力,大理州优质稻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品种梯级结构已初步形成。

1.3 优质稻米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大理州十分重视优质稻米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认证与生产。全州拥有大小各类稻米加工企业50余家,优质稻米生产从种植、收购到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规模效益日益显现,优质稻米产业逐渐成为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截至2020年10月,全州稻米类“三品一标”有效认证共21个,其中,“荣江生态大米”获得有机稻米认证,逐步培植出“荣江”“洱海”“古生”“六绿”“半边天”等优质稻米品牌。同时,大理州积极组织优质稻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在第十五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荣江生态大米”荣获优质农产品奖。

2 优质稻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2.1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抓手,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本整合,技改扩建与技术创新发展壮大。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经营、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科技+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旅游”等模式,大力培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优质稻米品牌培育工作格局,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集群发展,打造了“洱海”“古生”“荣江”等一批品牌,培植了以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经营主体,2017年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洱海流域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2019年大理州首届“迎国庆庆丰收、弘扬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在荣江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举办,为洱海流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实例,助推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

2.2 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大理州稻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宾川县白羊村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碳化稻谷化石,距今已有万年历史。大理州充分依托万年稻谷遗址和千年“稻—豆”复合种植模式,深挖稻作历史文化,从2018年开始,结合洱海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以“科技+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旅游”为载体,以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为基础,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以乡愁记忆旅游为核心,以农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传统农业忆乡愁”农旅结合示范。在洱源凤羽半边天合作社基地,实施“秋赏稻浪捉鱼、春观油菜花海”为主的“稻+鱼+油菜”农旅结合示范;在大理喜洲古镇开发公司基地,实施“春赏花摘豆,夏体验插秧,秋赏稻浪品米”为主的“水稻+蚕豆”农旅结合示范;在大理六绿合作社基地,实施“秋观乡愁景色,春赏花挖薯”为主的“水稻+马铃薯”农旅结合示范;在大理云海芳草基地、大理顺丰公司基地,实施“秋赏稻浪秋韵,春观油菜花海”为主的“水稻+油菜”农旅结合示范;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稻米产业链、提升稻米价值链。

2.3 大力开展稻田综合种养

从2017年开始,由大理州农科院牵头,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水产+农技+土肥+植保+农环+农机”的技术服务机制,以技术研究、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为重点,采取“1+N”技术推广模式,在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凤仪、喜洲基地实施《大理州稻田健康综合种养示范》项目。项目以洱海保护治理为前提,以优质品种示范为基础,以“一控两减”、“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以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为目的,实现节水减肥、生态种植、全程机械化、绿色防控、健康综合种养“五位一体”的目标。2017—2020年4年共完成示范面积247 hm2,实现综合产值15.0万元·hm-2以上,辐射带动洱海流域稻渔综合种养示范666.67 hm2。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稳粮、增鱼、增肥、增效、节地、节肥、节工、节资“一稳三增四节”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全面促进了水稻产业转型升级,为洱海流域水稻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技术支撑。创建了“荣江生态米”、“荣江生态稻田鱼”等“稻鱼”品牌,为大理州洱海保护、高原特色绿色食品牌打造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2017年,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稻渔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2.4 大力推广稻豆复合种植

从2017年开始,由大理州农科院牵头,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通过资源整合,全面推进“1+N”技术推广模式与“科研团队+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市场”生产模式的有机融合,逐步建立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市场共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在洱海流域推广6666.67 hm2水稻—蚕豆复合模式鲜食蚕豆示范。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水稻“楚粳28”“云粳37”“声农4号”“滇禾优615”、蚕豆“凤豆6号”“凤豆11号”“凤豆13号”优良品种选用,全面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推广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生物农药使用、生物技术防控,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幅削减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水稻—蚕豆”千年传统复合种植模式的传承和发展,推进洱海流域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稻豆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产值15.0万元·hm-2左右(稻米10.20万元·hm-2,鲜食蚕豆4.80万元·hm-2),辐射带动了全州2.0万hm2鲜食蚕豆发展,促进了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了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2.5 大力推进稻米“触电上网”

近年来,为延伸优质稻米产业链,围绕“农民种地不花钱”“互联网+农业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等模式,不断拓展优质稻米的网络营销渠道,大理州大力推进“互联网+稻米”行动,以云南电子商务平台、云南扶贫消费平台为载体,积极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优帮帮、云南乡土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合作,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并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网上开设销售店铺,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线上和线下销售齐头并进,为优质稻米销售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有力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优质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优质稻品种杂乱

大理州由于立体气候明显,水稻种植品种布局杂乱不一,种植品种逾30个,这就造成加工的大米品质不统一,外观长短扁圆各异,口感软硬黏糯均有,营养成分也参差不齐。种植面积较大的楚粳28、凤稻29由于生育期较长、熟期晚,会对小春鲜食蚕豆播种和产量产生一定影响;区域内的其它优质稻品种,由于种植年限过长,种性退化,不能优质稳产,主推优质食味品种尤为缺乏,给大理州大米地域性特征品牌打造带来不利影响。

3.2 规模生产效益不显

大理州由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优质稻生产以散户家庭经营为主。近年来随着土地集中流转的推进,逐步培育了以大理荣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新型经营主体,但规模种植户每年需承担3.0万元·hm-2的土地租金,加之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严重,农忙季节用工难、用工成本高。随着农资价格日益攀升,导致水稻种植成本日益增加,而水稻价格走低,水稻种植规模效益不明显,甚至出现亏本现象,极大影响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部分种植户为缩小成本,实行粗放式管理,优质稻的品质与产量难以保证。

3.3 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

大理州优质稻生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联动、基地带动”的“四位一体”产业化经营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薄弱环节,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尚不健全,诚信机制尚不完善,经营行为约束、风险防范化解、合同履行、矛盾问题化解协商等机制执行难以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理州优质稻产业的发展。

3.4 加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大理州区域内大小稻米加工企业达50余家,虽然大理荣江米业、洱源右所米业、永平瑞丰米业等加工企业实现了一体化生产,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生产的大米质量和数量稳定性受其影响,竞争能力较弱,一定程度制约了大理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众多稻谷加工企业相互抢原料,形成恶性竞争,甚至有的小加工企业为外地代收代加工稻谷,生产的大米产品挂外地品牌后再销售出去,成为了纯粹的原料供应车间。加工企业规模小,没能力培育基地,与农户仅局限于简单的收购关系,难以打造自身品牌。

4 发展优质稻产业的对策

4.1 强化优质稻基地建设

4.1.1 积极做好生产布局规划

在做好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在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重点布局云恢290、滇屯502、滇陇201、德优12等优质籼稻品种;在红河源头区域、洱海流域布局楚粳28、楚粳40、云粳43、滇禾优615、玉粳17等优质粳稻品种;在洱海流域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布局云粳37、云粳41、声农2号、声农4号优质软香米品种;在鹤庆、剑川冷凉地区布局凤稻29、楚粳28、合系22-2等优质粳稻品种;逐步优化大理州优质稻品种布局和区域布局。

4.1.2 积极引导发展订单种植

通过订单生产,不断带动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加快优质稻米市场流通,从而加快形成优质稻米产业集群,放大规模效应、提升规模种植效益。

4.1.3 积极推行绿色有机化生产

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以打绿色食品牌为抓手,突出“良种良法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和信息技术优先”等“五个优先”,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全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总结“最适”种植规模、“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着力解决作物间茬口不顺、环节间衔接不畅、技术间协调不强的问题。同时,积极推进轮作休耕、稻田综合种养试点,保证水稻既高产优质,又降耗和减少污染,形成良性循环的生产环境,增加生态质量效益。

4.2 推进优质稻全产业链提升

4.2.1 强化政策支持

支持与重视种植环节,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落实优质稻种植补贴政策,促进优质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2.2 强化企业培育

要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社会责任心且市场开拓、产品深加工和筹资融资能力强的稻米加工企业,从项目申报及金融扶持上给予优先与支持,鼓励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稻米产品附加值,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2.3 强化机制创新

积极鼓励企业与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种植农户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延伸稻米产业链,开发稻作文化旅游产品、深加工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4.3 构建产业全程服务体系

积极助力优质稻米产业联盟建设,不断健全“科技+龙头企业+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农户”等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作用,解决水稻生产政策、技术问题;发挥优质稻米加工企业市场作用,实行订单生产,解决市场问题;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统一服务作用,解决生产中“种、管、收”的问题;示范推广“六统一”,即统一订单生产、统一品种、统一耕整地、统一育供秧、统一播(栽)、统一绿色防控,不断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4 实施品牌提升发展战略

4.4.1 打响品牌效应

充分发挥绿色食品等品牌影响力,持续开展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深入推进稻米特色小镇、稻作农业示范区等建设,积极开发一些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稻作文化旅游,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做强稻米全产业,提升大理州稻米品牌形象。

4.4.2 深化市场开拓

继续开拓传统市场,积极参加各类农展会,夯实传统销售渠道,深化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营销方式,大力拓展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扩大销售渠道。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对大米进行分级筛选、分类包装和按级论价,特别要注意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品包装,使优质大米能够贴标上市、优质优价。

猜你喜欢

优质稻大理州洱海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洱海太湖石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贵州优质稻占全省稻谷产量62.2%
豇豆一优质稻一甜玉米周年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品质的影响
洱海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