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2021-11-30邢同卫朱艳红

关键词:颜渊政德德性

邢同卫,朱艳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3 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干部讲政德的重要性。 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开启人物,二者对于为政者德性的重要性,则分别提出了社会或国家应由有德性的“圣王”或“哲学王”统治。 政德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时至今日,为政者的德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抛开时代和文化的差异,梳理、分析、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政德思想的使命和本质,为当代干部政德思想建设提供借鉴。

一、孔子的政德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从政时间不长,但他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对为政者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诸多为政之道。 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即当政者以德性来治理国家,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而其它星辰会安然有序的环绕在它的周围。 他针对为政者提出了“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者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礼记·缁衣》)。 他认为“政”即“正”,为政者首先要自己端正,走正道,下属及其他人自会跟着走正道。 对于从政的条件,孔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曰》)即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 孔子认为,德政之道,惩恶扬善,才能固基兴业。

(一)大德:仁民

梁启超先生认为,孔子言道言政,皆根植于“仁”[2]。 孔子对子文、崔杼的评价:“焉得仁?”对自己弟子子路的评价:“不知其仁也。”(《论语·公治长》)即都算不上是仁;而对管仲的评价:“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即“这就是仁德,这就是仁德”。 可见,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不是做些善事就能称之为仁。 据《论语·雍也》载,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孔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即子贡问:如果有广泛施恩于百姓并且能周济大众的,可以称得上仁吗? 孔子回答:为什么从事仁一定要按照圣人的标准呢? 尧、舜大概也会对你问的感到为难吧。 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让别人能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能够通达。 能够推己及人的去做事情,可以说是实行仁义的方法。 他还提出:“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即如果国君喜好仁爱,那就天下无敌。 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提出的修己只不过是为仁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仁民才是孔子修己之道的真正归宿[3]45。

对于如何仁民,孔子提出从政要“尊五美,屏四恶”,并将“惠民”放在“五美”的首位,并解释说所谓“惠而不费”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劳而不怨”即“择可劳而劳之”;同时将“不教而杀”放在“四恶”之首。 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即“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说苑·政理》)。 孔子认为,良政能使百姓富有且长寿,即减轻税收百姓就会富裕,不扰民就会远离犯罪,远离犯罪就能长寿。 对于如何从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就会得到百姓的信任。 “庶民、富民、教民”(《论语·子路》)即要增加人口,要让百姓富裕,要让百姓得到教育。 “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即平时让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当国家有事时百姓就会对国家尽义务。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即治理政事,用不着杀戮的手段,只要为政者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为政者的品德好比风,所管辖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会跟着倒。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即为政者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要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民众;有事役使百姓时不能误了农时。 以上言论,不仅表现了孔子反对横征暴敛,提倡养民、教民、惠民、富民的思想,更强调为政者要德才兼备,要体察百姓疾苦,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

(二)公德:勤政

孔子认为,为政一定要做到勤政,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谋其政就要努力谋好。 对于从政者,孔子认为要“先之,劳之”要“无倦”(《论语·子路》)即从政者在做事的时候要自己带头,先做起来,这样,百姓便会跟着干;并且,做起工作来,不能倦怠,不能厌烦,要敬业。 在子张问政时,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即从政者在岗位上要勤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自己的行为要忠于国家、忠于百姓。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孔子认为整天想着安逸生活、不为事业奋斗的人不配称为士,如果是从政者,更应该以此为戒。

孔子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的实施政令。 正民就要先“正己”,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即“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孔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即下面办事的人看的是上面人的行动,而不是服从上面的命令。 上面的人喜好什么,下面的人也会跟随喜好,甚至超过上面。 因此,上面的人是下面的表率,作为从政者,喜好什么,厌恶什么,都应该慎重对待;要时刻不忘勤政、正己,如此才能“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实现治国平天下。

(三)私德:克己

“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孔子提出从政者要从修己开始,在道德上作出表率。 他把严于律己和自省作为自我修养提升的方法。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要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的行为,按着符合规定的要求去做,如此才能达到“仁”。 对于如何“克己”,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即不符合规定的事不看,不符合规定的事不听,不符合规定的事不做。 普通人要想提高修养就需要做到这些,为政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戒贪止欲,克己奉公。

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其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自省也。”(《论语·里仁》)即遇到比自己有贤德、有才华的人,要想着向他学习,与他看齐;遇到不贤或不如自己的人,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有没有与他同样的缺点或错误,有则改之。 孔子还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即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照他不好的方面审视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二、柏拉图的政德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国家篇》(即《理想国》)《政治家篇》《法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许多政治思想,其中含有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 柏拉图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并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治政智能、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他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勇敢和节制”等美德,并能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看作一致,共荣共辱,祸福相与[4]。

(一)大德:为国家谋幸福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城邦社会,他将社会的结构分为三个等级:治国者、护卫者、生产者,这三个等级分别具有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 而且,三个等级的人各尽其责,互不干扰,互不僭越。 柏拉图将治理良好的国家看作一个整体,他认为,如果这个国家治理良好,那么,“在这样的国家里,任何一个公民的幸福和痛苦都可以是整个国家的幸福或痛苦,在这个国家里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5]446。 无论是卫士、政治家还是统治者、国王,他认为都应该以为国家谋取幸福为目的。 他认为,卫士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护卫者,“他们要尽可能使整个国家幸福,而不是只关心为某个阶级谋利益”[5]451。 对于政治家,他认为,国家只有在真正的政治家的统治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才能有真正的政治体制,而真正的政治家会“按照基本正义的原则合理地工作,以尽可能改善国家生活为目的”[6]145。 对于统治者,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6]150。 他还认为,国王要始终保持着他的控制权和监督权,运用他的技艺,把节制型的生产者和勇敢型的护卫者的生活用相互和谐与友谊的纽带织成一种真正的同胞关系,同时把城邦内包括奴隶和自由民在内的所有人都紧密的联结在一起,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获取人间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6]173。

(二)公德:正义

“正义”是智慧、勇敢和节制各种品德的基础,是柏拉图政治观的核心。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3]88。 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城邦)内的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都要以“正义”为遵行,各司其职,这样就能实现国家的正义,从而使整个国家达到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护国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官兵们(卫国者)能够勇敢地捍卫领土,维持好国家的秩序和安宁,便是执行社会的“正义”;而各种职业的生产者,能够辛勤劳作、供应护国者和卫国者们生活所需,便是遵守和执行城邦的“正义”。 当国家(城邦)内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那么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其灵魂就都具有了正义的美德,这样,整个社会和城邦就实现了正义和谐[3]89。 柏拉图认为,能够保存或帮助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都堪称正义的和高尚的,是智慧或知识指导着这样的行为。 柏拉图还提到了不正义的行为,他认为那些试图颠覆或破坏和谐状态的行为都称为不正义的行为,并认为指导这种不正义行为的是愚昧无知[5]424。

柏拉图认为,所谓不正义就是人的灵魂的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之间产生了混淆,三部分之间相互争吵,甚至相互干涉,有的企图取得生来就不属于它的统治地位,从而偏离了各自原本的运作过程,这样就有了不正义、不节制和怯懦、愚昧无知[5]425。 他还指出,正义就是使各部分都处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天然关系中,而不正义是使各部分处于违反天性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要想生活的有价值,就要“做正义的事、实施高尚的追求、做正义的人,而不管别人是不是知道他是正义的”[5]426。

(三)私德:节制

柏拉图将理想国家里的人分为三个等级:治国者、护卫者、生产者,且分别具有智慧、勇敢、节制的德性,而节制不仅是生产者的德性,更是治国者和护卫者必须具备的德性。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里有三种东西:理性、激情、欲望,如果一个人这三个部分友好与和谐,我们称之为有节制的人。 节制的美德无论是在个人身上还是在城邦里,都起着重要作用[5]422,只有让节制来协调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和行动,使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每个人都各尽其责,那么这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具有“正义”的美德,便也具有了和谐的秩序[7]。 柏拉图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6]174。 柏拉图还提到,有些人会在欲望或邪恶的驱使下变得不虔诚,甚至骄傲、不义,他们无法养成节制和勇敢的品德,对于这样的人应该被从社团中驱逐出去[6]170。

三、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比较及现实启示

(一)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比较

1.相似之处

孔子和柏拉图都试图在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建立一个由贵族统治、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都认为为政者对社稷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并且一致主张贤人政治,共同认为处于塔尖的具有最高权力的君主必须唯贤人莫属[3]101,分别提出了社会或城邦应由有德性的“圣王”或“哲学王”来统治,他们政德思想的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

在大德方面,二者都对为政者的德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无论是孔子提出的“仁民”,还是柏拉图提出的“为国家谋幸福”,都是为为政者指明了为官为政的基本方向,是对为政者理想层面的要求;在公德方面,孔子提出的“勤政”与柏拉图提出的“正义”都是为强化信念、实现大德目标必须具有的德性和行动实践,是对为政者在为政过程中原则层面的要求;在私德方面,“克己”与“节制”都是要求为政者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防止让欲望支配自己,利用权力为自己或身边的人牟利,是对为政者规则层面的要求。

2.不同之处

虽然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社会条件不同,而两个人的思想渊源也不相同,所以,尽管他们同样重视为政者的德性,但在具体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孔子的政德思想是从上古中国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 他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他结合当时的现实,主张以仁政德治来治理国家。 而柏拉图则是根据自己的哲学理念并结合古希腊的现实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论,认为应以“善”“正义”和美德治理国家,理想城邦内的治理者、卫国者和劳动者按等级和法理分工合作,在理性的指导下靠理念政治治理国家[3]100。

其次,两人对于合格的君主(贤人)的标准各有不同。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为“圣王”,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 柏拉图则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王的首要条件,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3]102。

最后,孔子主张为政者要先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把伦理和政治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致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而柏拉图认为城邦(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他构建的理想国是为了“要尽可能使整个国家幸福,而不是只关心为某个阶级谋利益”[5]451。 将少数精英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消融在了国家整体利益中。 他更侧重智慧而不强调人伦,他关注的是理性的“正义”和国家,并不是特别关心个人的价值和家庭伦理。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

首先,为政要坚定理想信念。 孔子提出的“仁”和柏拉图提出的“城邦”不是为某个阶级谋福利而是为国家谋幸福,都为执政者奠定了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是指引航向的引路灯塔和奋斗干事的力量源泉[8]2。 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活动,执政者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执政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无所畏惧,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立场,毫不动摇。 当前,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更需要领导干部铸牢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本身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要将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衡量为政者是否是好干部的第一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政治上不合格,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9]。

其次,为政要利国利民。 孔子的惠民、富民、养民、教民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治国者要具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都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为政者要利国利民。 虽然他们提到的国家(城邦)等级森严,提到的“民”有局限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利国利民是政德的核心所在,为政者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讲政德,就要顺民意、谋民利、解民困、得民心,就要时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8]58,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觉践行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最后,为政要廉洁修身。 如前所述,由孔子的政德思想和柏拉图的政德思想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是在西方古代文化中,为政者的德性、自我修养都是重要的为官标准。 虽然从古至今,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认识到政德的重要性,但是在政坛上还是出现了诸多不好的结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10]由此看来,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幸福,时刻注重约束自己的操守与行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廉洁修身,锐意进取,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颜渊政德德性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苏格拉底论德性是否可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区探索建立基层政德评价体系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谁的头脑有毛病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