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业教育:终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创业型学习城市地区》评析
2021-11-30□郝丹
□ 郝 丹
一、写作背景与缘起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京联合主办“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主题为“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Inclusion,Prosper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Cities)。此次大会通过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简称《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这两个重要文件。《北京宣言》指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地区”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之一,学习型城市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培育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呼吁各国、各地区的官方机构、基金组织、私人企业和民间社会组织等,积极加入学习型城市的全球网络,共同支持和促进世界城市社区的终身学习实践。[1]《创业型学习城市地区》(EntrepreneurialLearningCityRegions)即是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及《北京宣言》的衍生出版物。
该书的三位编者都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朱迪思·詹姆斯(Judith Jame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学习型城市国际专家组的成员,在高等教育管理、平等和多样性、就业能力、创业学习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吉恩·普里斯(Jean Preece)是斯旺西大学成人继续教育部一名经验丰富的ICT和创业教育项目经理,特别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培训提升高等教育的参与度。劳尔·瓦尔德斯·科特拉(Raúl Valdés-Cotera)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的项目协调员和项目经理,在该书出版时已有15年的终身学习和成人教育领域国际组织工作经验。
二、创业教育的重要主题
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讨论了创业型学习的概念与背景,界定了“创业型社会”这一核心术语——在这样的社会中,可以“通过邻里、社区、城市、地区水平上的相互学习,获得解决问题、把握机会的行动能力与动力”[2];第二部分为概述,强调了本书的内容重点和成书的背景,梳理了全书的脉络结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主体,聚焦全球视角、创业技能和态度、大学视角、包容性与终身学习、在合作中工作;第四部分为展望,提出城市在推动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该扮演重要角色,为构建公平、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做出贡献。
本书主体部分以二十余篇文章,从不同实践层面介绍全球视野中,城市发展的各类利益相关者正如何在包容与合作中协同行动,以满足当地城市对创业教育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如何充分发挥大学在创业教育中能够和应当承担的社会功能,帮助创业者培养实用的创业技能,为企业搭建创业平台,由此开辟终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最终助推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二十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归为如下四类。
1.创业教育应满足不同知识经济体的需求
“创业教育”是贯穿本书始终的核心概念。“创业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学习者如何“为了创建新企业、拓展现有业务,或设计一个创业组织,而发展和应用一套创业思维和技能”[3]。在创业教育中,应开展包含“科学”和“艺术”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关于创造、创新和机会识别的教育。在这里,“科学”主要指商务和管理技巧的科学,而“艺术”则指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艺术。
经济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育应服务社会,自然也应服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Jenkins在书中阐释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时的逻辑起点。[4]不同的知识经济体对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亦是多元的。本书编者将这一需求置于全球化视角下,尝试选取典型案例,沿着其实践路径去探索如何通过满足相应的需求,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由Alacrity基金会推出的“快速行动计划”(Alacrity Programme)[5]认为:发展高技能水平的知识经济体需要改进劳动人口的创业行为、态度和技能。因此,该计划提供了为期一年的商业化的、研究生层次的创业教育,帮助学习者学会管理高科技公司。在全球化视角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显然有诸多差异。亦有研究者[6]提出创新力政策框架(Entrepreneurship Policy Framework),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和转型期经济体去制定促进创业的倡议、措施和制度[7]。联合国据此启动了提升创业力的项目经营技术(Empretec),向一批有前途的企业家灌输行为变革的理念,推动变革行为。
2.创业者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培养创业者并促成其创业技能与态度的改变,始终是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本书邀请Haskins[8]撰文梳理了学习的定义及其与创业学习的相关性,介绍了创业学习的三个内容维度,即创业技能、创业行为与创业特质[8]。书中以此为统一语境,选取多个异质性案例,阐述了创业教育应当如何注重技能与态度的改变,强调了学习型城市/地区的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具备创业能力且能共享智慧的个体和群体,而城市和地区则需要充分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培养、吸引和留住创业型人才。在这些案例中,值得关注的有巴西商学院FGV-EAESP开发的、服务巴西圣保罗女性创业者的多个项目,以及服务全球女性企业家的“10 000名妇女项目”(The 10,000 Women Programme)。后者始于2008年高盛基金会发起的全球倡议,旨在向22个国家的10 000名女企业家提供管理培训,帮助其克服企业发展难题。[9]英国斯旺西大学的“引领成长项目”(Leading Growth Programme)为英国威尔士地区提供了基于真实情境、注重深度体验的结构化课程[10],以此帮助当地的中小企业主成长为学习型领导者。书中相关文章通过多种评估,证实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佐证了企业家这一角色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国香港地区的实践者也撰文介绍了当地创业教育的出现和演变[11],强调了各类社会角色之间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以可持续的方式提供适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当地社区特征的创业教育。
可见,创业者或企业家群体是创业教育实践的核心关注,对其群体特征的剖析,对其群体技能的培育,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与此同时,对创业者个体角色的关注则有助于我们深入“人”与“关系”的微观层面,反思如何为学习者个体提供更好的创业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参阅书中一篇具有“个体民族志”特色的叙述文字[12],其作者介绍了自己如何从动物学专业的大学生,通过逐渐接受创业教育,转变成为一个创业者,最终转型成为一名创业教育者和研究者——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当地经济形势变化及其与创业的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这其中呈现的生动的角色变化与动态的能力变迁。
3.创业教育资源与实践场域的大学责任
本书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如何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充分利用当地大学的智慧资本与教学资源,带动大学、企业、社会的“三螺旋”,丰富创业教育资源与实践场域,促推当地创业教育的发展,支持学习型城市建设,最终积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Hughes在本书中[13]将大学在城市中的角色分为三类:“船锚型大学”能帮助城市稳定地保存知识和文化资产;“枢纽型大学”是城市用以吸引资源和共享知识的“枢纽”;“桥梁型大学”则与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双向流通,可能是最有利于推动创业教育的一类大学。我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英国斯旺西大学恰是这样的“桥梁型大学”:前者不仅培养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人才,更通过保持双向流通,为快速发展的社会打造了系统级软实力[13];后者则在当地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丰富了当地的创业教育资源[14]。另有多位研究者从不同实践领域选取案例,剖析了全球化态势下,大学如何服务创新型企业和城市[15]、如何履行“第三使命”(也即教学与研究之外的社会责任)[16]、如何协调地域经济发展并统整地域文化[17],以及如何加强产业合作以搭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18],最终实现助推创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
培养“创业教育者”也是大学的社会职能之一。但大学传统的教师队伍与专业课程设置尚不能天然适应这一职能。因此,探索可持续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方式与方法也是全球诸多大学面临的挑战。David等[19]介绍了英国的PGCE/PCET计划,其中第一个可获得学分的“创业教育者”模块旨在为创业教育者提供可持续的师资培训方法。2009—2010年,该项目在英国威尔士政府资助下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终开发出一整套课程,以期补充到一个正式的教师培训课程中。
4.创业教育需要在包容与合作中推动
除了大学,城市中还有创业教育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他们遍布各个社会部门,努力秉持包容与合作的姿态,通过参与创业教育的设计与实施进而参与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当中,积极创建有利于全球社会和谐发展的学习型城市。Osborne在书中撰文概述了包容性和终身学习的关系,并以学习型城市格拉斯哥、英国的一个培训计划和斯旺西的第三龄大学这三个案例作为佐证,分析了包容与合作对创业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20]Kearns等[21]将世界范围内的学习型城市分为西方模式、东亚模式、非洲模式三类,并聚焦“帕斯卡国际交流”(PASCAL International Exchanges,PIE)项目,介绍如何支持全球诸多学习型城市低成本地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以吸引更多城市加入。而Sivers[22]在PIE项目、斯旺西和巴斯的实践之上归纳出学习型城市发展中的三种合作关系(战略和商业合作、公共部门间的正式合作、公民个体之间的非正式合作),认为社会资本、伙伴关系和学习型城市三者的发展密不可分。Jordan则以英国格拉斯哥城在政府和大学的联合之下、依托全国性运动会建设创业学习型城市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不同社会部门(当地政府、大学、企业等)如何通过包容性合作建设创业学习型城市,以此响应Osborne在前文的相关观点。[23]另有研究者[24-25]分析了英国斯旺西和巴斯两个城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整合当地政府、大学、企业,构建各具特色的城市数字企业集群,最终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当地留住人才、发展经济。
第三龄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U3A)的学习者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实践持续为学习型城市建设作贡献。其实践的有效开展涉及上位机构、志愿者组织、社区网络等多个社会部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可充分体现包容与合作的实践场域。斯旺西第三龄大学即是此中典型案例,该大学三十多年来始终依赖志愿者组织,并争取到外部各种机构的支持,通过有效的管理建立起高效率的地区间网络,从而突破传统成人教育的束缚,将自主学习作为持续提供个人满足感的手段,助力当地学习型城市建设。[26]
国际性组织则是以全球视角开展创业教育的特殊角色。本书有研究者[27]探讨了UNESCO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在支持城市发展、增强个人能力、提升社会凝聚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传统教育体系,明确了发展包容和可持续教育体系的必要性。若要达此目标,势必需要帮助个人发展更复杂的技能和能力,使其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当中,以UNESC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有能力也有义务做出贡献。而本书的诞生也可以看作是UNESCO在此方面的努力。
三、学术贡献与现实呼应
全书的关键词可以提炼为:全球化、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创业型学习、地域发展、案例研究。将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即是整本书关注的重点:以不同地域中、不同层面上、不同规模以及具有不同特色的多个真实创新案例,来展示全球范围内学习型城市与学习型社区如何通过支持和推动创业型学习,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本书回顾了在各类学习型城市地区情境中发展创业生态系统的成功实践,强调了在成功的学习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应培育的创业技能和态度。虽然该书编撰初衷主要是为城市的决策者提供实践路径和经验方面的支持,但很显然,现实中受益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创业型学习发展的城市居民以及有关项目的实践者、研究者,都将有可能对此书中的丰富案例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当我们回归到本土实践去开展相关研究与探索时,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归结起来,本书的宗旨是在促进全球沟通的基础之上,关注共享和持续的历时性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建设学习型城市,拓展创业、就业平台,从而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每个公民和每个组织都能充分享受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福祉。这一初衷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终结、各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挑战的大环境下,也具有了相当恰切的时代感,更为我们今日阅读这本出版于2018年的案例文集,提供了充分和迫切的理由。倘若再将全书的内容放置于当下我国相关实践的大背景下,我们或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概述本书的现实价值。
其一,呼应了我国近年来促推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战略,为相关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0年,“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继续提出“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到2020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109号),“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旨在“面向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就业倍增效应提供有力支撑”。可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未来的创业教育实践当中,我们当继续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借鉴已有实践经验,调动社会各部门以及城市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共同开展创业学习型城市建设,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手段,以确保我国创业教育稳步推进。
回顾本书的展望部分,可以看到以全球视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促推创业教育的三个结论[28]:(1)终身学习是企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基本条件;(2)发展创业学习型城市需要部门间的协调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合作;(3)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有利于维持创业型学习型城市的发展进程。显然,第一个结论蕴含的观点一直是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二个结论与教育部的相关意见不谋而合,第三个结论则是归纳书中案例的经验与教训,是对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提醒。
其二,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提示了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多种可行性路径。
本书基于诸多案例,探讨了各类大学在创业教育、创业学习型城市/地区中的角色、功能,以及由此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所做的新贡献——这些贡献既是大学对社会的传统贡献的延续,亦有符合当下时代特点的创新,比如:将学术知识和学术研究网络与城市需求联系起来,改进社会公平,帮助城市留住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亦有研究者将新时期大学和城市的关系归纳为:船锚(Anchor)、枢纽(Hub)、桥梁(Bridge),或将大学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总结为桥梁、管道、平台,将大学作为系统整合者、网络搭建者,强调大学在推动创业教育、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统整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协调作用。
以上种种探索和思考中,重塑大学和城市的共生关系,大学作为“桥梁”沟通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相关各方,并以其多年的科研积累,主动推动创新“三螺旋”的搭建,丰富创业教育资源与实践场域,恐怕是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实践路径,值得我国正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逐步尝试和推展。
其三,书中丰富的案例对我国在当下及未来开展创业教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多个层面的现实意义。这些意义体现在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也体现在实际的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
从本书来看,推进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协同创新联盟的重要内容,因此,创业教育理应成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抓手,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更应在推进国家治理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鼓励。
具体到创业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创业教育发展中,该书恰好提示了关注利益相关者、协同打造创业教育平台,以及共建创业平台的重要性,进而描绘了推动和改善城市治理的可行性路径。其中,合力开发适合本地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的创业教育资源,应当是值得我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城市的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积极探索的现实任务。此外,如前所示,大学特别应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身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优势,并主动承担科研与教育之外的第三使命,积极参与技术转让与创新,积极推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真正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