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好问题”驱动下的古诗教学“三想”
2021-11-3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袁月琴朱晓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袁月琴 朱晓芳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小学的古诗教学以教师讲学生背诵为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承担起新时代古诗教学的重任了。经研究,我发现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把钥匙,那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呢?有的研究者把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概括为读、想、说、画、演、写六种活动方式,即带着想象读出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意象,把诗中描绘的内容画出来或演出来;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也有的研究者在古诗教学中通过抓诗眼,结合插图,创设情境,填补空白等途径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但这些想象活动大多建立在老师讲解、学生理解之上,学生实际想象的空间不大。
我认为,从孩子真实存在的问题即“儿童好问题”出发,合理挖掘古诗教学的生长点,把想象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在一系列的言语想象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力,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古诗教学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
一、农村小学古诗教学新构架
在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我加入了由“儿童好问题”驱动的想画面、想情韵、想意境的三个层面的想象活动版块(下文简称“三想”),让农村小学古诗课堂在“好问题”的引领下,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有效地实现古诗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
(一)一想:由想象引发思考,更准确、清晰地还原诗中画
古诗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表情达意的。因此,读诗时,我们需要先读懂诗中的意象。对于农村小学学生来说,他们受形象思维的影响更多些,更容易通过想象还原诗中描绘的画面,从而理解诗意。然而,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想象还原度还不够高。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需要引导农村小学学生边读诗,边想画面,并且大胆质疑。
譬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引导孩子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找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这组意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到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绚丽多彩。在交流时,有同学质疑道:“既然是描写春天的景色,怎么会有‘千秋雪’呢?”有的孩子说:“这是属于冬天的景色,因为雪属于冬天。”有的孩子说:“千秋雪应该是秋天的雪。”这些想象、猜测是建立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时,教者向他们补充:“古诗文中的‘秋’往往表示年的意思,那千秋雪就是——千年不化的积雪。西岭是雪山,那上面就有千年不化的积雪。”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对诗中画面的想象也就更加清晰、准确了。
在本环节中,教师从低年段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抓住学生通过想象而生成的“好问题”,突破字词理解层面的难点,并鼓励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在师生的分享交流中生成共性的画面想象,培养与发展了农村小学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二想:让想象带上“问号”,更深入地品悟诗中情
如果说,想画面是学习的第一步,那走进古诗,带着想象与疑问,边读边想,品读古诗,领悟诗中的情,才算真正读懂古诗。如教学《春望》时引导学生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质疑:花真的会“溅泪”,真的是鸟在“惊心”吗?然后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的补充学习,展开情景式想象,从而体会到诗中表露的真情实感。而在教学《宿建德江》时可以引导孩子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进行质疑与画面想象,勾连“客愁新”这一诗眼,感受诗人新添的离愁别绪。
在古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有价值的词句上质疑思考,深入想象,带着问题边思边想。在师生间的深度分享交流中,反思想象中的偏颇之处,有批判意识地接受他人的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想象更加符合逻辑,进一步体悟到诗中的真情。
(三)三想:让想象秉持创意,独具匠心地延展诗中境
古诗教学中,我认为在进入古诗情境,引发学生移情想象,产生情感共鸣之后,我们可以挖掘合理、适宜的语言训练点,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玩味古诗。
例如在教授《夜宿山寺》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超级模仿秀”的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也来做一回诗仙。在想象的殿堂里,孩子们有的说:“这楼真高啊,登上楼顶,一伸手就可以抱住明月。我就说手可抱明月。”有的说:“这楼真高啊,登上楼顶,一张嘴就可以吃到云朵做的棉花糖。我就说张口吃白云。”有的说:“这楼真高啊,登上楼顶,一跳就可以跳到银河里去游泳。我就说一跳游银河。”……
在这样以诗歌为背景的好玩的创意想象活动中,学生入情入境,与诗人产生共鸣,真实体验到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境情韵,他们的想象有了质的飞跃。
二、把古诗教得扎实且有滋味
在“三想”古诗教学中,教者所设计的这三个层面的想象活动是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首先通过画面想象,理解诗句大意,让学生对古诗有整体感知;再通过反思想象,把握诗中真意,让学生对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深入体会;最后,通过创意想象,内化古诗意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从而把古诗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古诗教学变得扎实灵动且丰厚。
其次,“三想”是建立在农村小学学生的“儿童好问题”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学生不是毫无根基、毫无目的地凭空瞎想,而是带着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开展想象活动。想象引发了学生的“好问题”,“好问题”又触发学生更深入地展开想象,再加上看插图、填空白、巧延展等的介入,让古诗教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在古诗的国度里,乘着想象之舟,恣意徜徉,诗意栖息。
三、让农村小学学生学得主动且有收获
农村的孩子比较淳朴,他们获得的信息量没有城市的孩子多,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更带有局限性。他们的学习方式也较为传统,主要是接受学习。为此,在农村小学的古诗教学中推行古诗教学“三想”,有利于改变农村小学学生的传统学习观,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首先,“三想”以“儿童好问题”为出发点,农村小学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想象活动中,进入诗境,掌握了诗意,体会了诗情,最终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摆脱了接受式学习的奴役,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其次,古诗教学“三想”是以三个层面的想象活动为核心教学版块的。孩子在“一想”中不断修正心中想象的画面,让诗中画得以准确而清晰地还原,这大大提升了农村小学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二想则旨在提高农村小学学生思辨力的同时,让他们的想象更符合逻辑。三想让农村的孩子入情入境,在创编古诗的过程中,想象力得到质的飞跃。可以这么说,古诗教学“三想”打通了古诗教学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通道。它让农村小学学生在主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想象素材,扩大想象空间,让想象变得更丰富,更符合逻辑。可以说,古诗教学“三想”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学学生想象力从一个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再次,古诗教学“三想”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所有想象活动的内容都是指向诗中表达的情与境的。学生在课堂上乘着想象之舟,在诗的海洋里徜徉,与诗人来一次心灵的遇见。他们在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积淀了民族文化底蕴,提升了语文素养与能力。
实践证明,在儿童好问题驱动下的古诗教学“三想”,改变了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中条分缕析、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它是一把开启农村小学古诗教学大门的新钥匙,让古诗教学变得扎实且有滋味,让农村小学学生心灵在想象的国度里浸润经典,栖息诗意,实现农村小学古诗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