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2021-11-30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善乡中心小学吴建锋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善乡中心小学 吴建锋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识字、学词、读文是主要内容,识字又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该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选择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智趣化和生活化的教学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智趣化和生活化的识字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识字是语文基础能力之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识字量的缺乏,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语句读不通,进而理解不了意思,最后本来浓厚的阅读兴趣也就随之日趋下降了。如今,识字教学已受到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关注。但是,在目前的识字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识字教学枯燥单一
在教学生字时,教师识字教学的方法单一,模式固定,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热情。譬如每次识字课上,教师都只会先让学生认读,接着让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或换偏旁等方法去识记、组词。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离开语言环境来识字,学生记得快也忘得快。长期以往,在扼杀了学生学习祖国文字的兴趣后,其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也无法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识字教学面面俱到
每一个汉字,它的音、形、义都是统一的,一些生字较多的课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指导。10 几个生字在一篇课文中,其音、形、义各有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汉字的具体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抓住音、形、义中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别是难字、容易出错的字,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点拨,要有所侧重,不要平均用力,更不要面面俱到。
(三)识字教学“学”“用”分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识字教学要让学生习得母语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注重习得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统一。”
例如:在教学“柄”时,学生先认读,再分析字形后组词,学生说出 “饼干”,为什么组词时会出错呢?其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时,脱离语言环境,他们没能真正理解“柄”的意思。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偏离,只要学生会认、会读这个字就行了,而没有考虑如何用。长此以往,像这样“学”“用”分离,学生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无法正确辨析,在写话时就会出现很多错别字。故此,离开语境识字教学,“学”“用”不统一,成为目前识字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归因
当前识字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敢也舍不得用更多的时间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不遵循学生识记汉字的规律,将汉字的音、形、义分离,不懂得结合字形字义的特点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第三,离开语言环境独立教学识字,使“学”“用”分离,造成误认错用现象严重;第四,在识字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固定,不懂寻找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及兴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改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识字是语文基础能力之一,基础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基础不牢固,上面的建筑物无非就是沙上的建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如何使漫长而枯燥的识字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味?如何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选择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充分体现识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必须要不断寻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一)智趣识字,让识字有理有据
字理反映了汉字的构字规律,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就能理解汉字的意思,对汉字的识字也就更牢固更长久。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字理不同,在教学这类字时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渗透字理识字。
1.根据字的难易程度选择拼读方式
识字训练中,简单的字就适合直接认读识记,复杂的字,学生一时半会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群”这个字时,我就直接出示它的象形字(三只羊叠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发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最先看到的就是左边的三只“羊”,教师相机补充:是呀,右边就是放羊的人,他手里拿着棍,口中吆喝着,把散落四周的羊只驱赶到一起就是“群”,一群羊就是很多羊。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群”表示很多,这比机械地“君加羊就是群”要有趣有效得多。
2.组合教学法
虽然每一个汉字的构造都很有讲究,但将汉字组合起来学习会更加有趣。部分汉字本身就是两个汉字的组合,它的构造含义可以用另外两个汉字的含义来解释。很多汉字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学习汉字,不能机械呆板地一个个教、一个个学,寻找彼此之间的联系,一个带一串,会大大降低识字的难度,增加趣味性。
如在《古对今》中教“暮、朝、晨”这三个汉字时,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日” 字符,带“日”字符的字大多和时间有关,但仅仅记住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出示“暮、朝、晨”的象形字并结合动画进行生动形象地演示,学生就会理解:“暮”是指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朝”是指表明太阳已从草丛升起,月亮还未落,是早晨;“晨”字中的“日”在“辰”的上面,这就表明太阳出来了,就是早晨。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在汉字中“日” 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时间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有效地识记汉字,还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汉字所传承的文化内涵,让识字教学更加有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
(二)生活化识字,让识字有情有境
汉字是从图画符号发展而来的,对于形象思维较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对直接可感的画面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汉字进行图画还原,建立图和字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汉字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联系起来,融合起来,生动活泼地识记汉字。
1.看图识字,建立图和字之间的有机联系
看图识字就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把抽象的汉字和生动的图画、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图和要识的字、要认识的词建立起有机的意义上的联系, 从而更好地识字学词。
比如教授“目”字时,我通过“你真会观察”“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的评价引入到“目”的学习,“目”就是眼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记“目”,我又相机出示了“目”的象形字,外面就像我们的眼眶,里面就是我们的眼球,这样学生就记住了“目”,读准了字音,理解了字义,还准确地记住了字形,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2.注重整合,沟通课堂内外
看图识字要把图上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鼓励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 表达,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语用意识。将看似简单的看图识字和深奥的思考表达结合起来,提升识字教育主旨意境。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夏秋冬》 也是看图识字。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借助四幅图进行观察识字学词,显然是不够的,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春风吹”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一是识记“吹”并感受“春风”和其他季节风的不同。二是拓展延伸:“春风吹,吹来了;春风吹,吹走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春风的印象,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词语变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看图识字时,不但要注重内容的整合,也要注重方法的整合,使得汉字更好玩更有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概而述之,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统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识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不能完全孤立地使用,要与其他方法进行有机地整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的识字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