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从语文中学习
2021-11-30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吴影华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 吴影华
感恩是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也是美德。不知从几时起“感恩”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之中。“感恩”在字典里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我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的素材,许多文章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感恩教育。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利用语文学科特点,依托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为此,就要求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清楚地认识到感恩的意义,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学会感恩,从小学生抓起”。
一、知恩——珍惜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时刻都有“恩”在环绕。因此,让学生知恩、识恩,才能懂得感恩、报恩。
(一)知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山山水水,风霜雨雪,阳光雨露,哪一个不施恩于我们,哪一个不无私地给予我们,而有时我们却接受的那么理所当然,毫无感激之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授《只有一个地球》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搜集了许多资料,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恩情。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地球的资源丰富,感受地球妈妈无私给予我们需要的一切,无保留地奉献自己有限的身躯,也让学生在默读中静思、默想,有一天,这地球的资源也会枯竭。学生懂得了自然之恩,才意识到在感激地球的同时要全力保护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让她成为我们永恒的母亲。
北师大教材第八册有两篇文章《大地的话》和《太阳的话》,我不知道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有没有抓住“大地母亲”宽广的爱心,让孩子们体会和感激大地母亲给予我们无限的爱意;有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没有太阳还有没有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教学中我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感悟太阳无私奉献给我们的阳光和温暖,又以仿写来倾诉对大地、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
在教授《桂林山水》《林海》《索溪峪的野》《五彩池》《可爱的草塘》等描写自然山水的文章时,既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又引导学生感激这些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饱览优美风光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珍惜这令人心情愉悦的河山,珍惜这养育我们的土地,让学生在心底刻下“珍惜世间万物的生命”的烙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二)知父母之恩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教授《荔枝》一文时,让学生抓住对母亲手的描写来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在教授《“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文时,让学生在思考中,在讨论中分别体会到两句完全不同的话语背后深藏的两种不同的爱;再通过对比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日常生活中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从而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知国家之恩
没有国,哪有家?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每个人最值得依赖的港湾,热爱祖国更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时刻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长城》《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七子之歌》《开国大典》等文章中让学生感知祖国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祖国赋予我们的,要懂得感激祖国对我们的培育之恩;世界是大家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是深远的大爱,因此我教育学生从《她是我的朋友》《朋友》《永生的眼睛》《我只看见你的眼睛》等文章中体会来自他人、社会的温情与协助之恩。
二、感恩——承担责任
“知恩不报非君子也”“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乎?学会感恩,是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感恩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修养的体现;学会感恩,走在人生的路上,你会觉得快乐无比;学会感恩,是对社会承担起一份责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仅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蕴涵着许多做人的哲理,它丰厚的人文内涵指引着学生的人生方向。
学生懂得了感恩的意义,才能承担起一份因感激社会,感激自然,感激父母而激发的责任感,才能知道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珍惜朋友的互助之恩,从而回馈社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胸怀坦荡地挑战市侩之气,做一个正直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人。
学习《黄河魂》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这条母亲河造就了我们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体会黄河走过的沧桑岁月,学生才能发出“保护黄河,从我做起”的呼唤。
课文《小音乐家杨科》里面有一个词——“感恩节”,我没有让这个词用一句解释带过,而是让学生查找有关“感恩节”的资料,让学生明白西方国家有个感恩节。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回家与父母团聚,感激父母给他们珍贵的生命,感激父母给他们深沉的爱。然后,我问学生:“你想在哪一天过感恩节?你会在这一天做什么?”学生有的说在“父母的生日”,有的说在“父母的结婚纪念日”,有的说在“自己的生日”,因为这一天是母亲的受难日,有的说在“世界地球日”,因为地球是全人类的母亲,我们应该感激她。接着,我以《我的感恩节》为题布置了一篇习作,让学生倾诉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是一种责任。
三、施恩——和谐相处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会自然而然地以一颗爱心来回馈他人。这样的人越多,我们这个世界就会越和谐越美好。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变成了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
所以,要想让我们这个经济在腾飞,物质更丰富的国家保持“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授《永生的眼睛》一文时,许多学生不支持父亲的做法,认为人死了,还要被肢解把良好的器官给别人是一件既恐怖又残忍的事情。于是,我安排了一次“捐献自己的眼睛值不值得”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爸爸说的:“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死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仔细体会,这几句意味深长的话的意义,体会小温迪为什么为外祖父的做法而深感骄傲。从琳达“不情愿→自愿→自豪”的心理活动中感悟到“给予是一种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紧接着又学习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学生心底的爱心,立即被激发了起来。许多学生拿出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自己心爱的文具、衣服,并且用自己的小手拉着父母的大手一起走向“希望工程”,经历了一次“施恩与人,和谐社会,关爱他人,发扬美德”的心灵洗礼。
诗人付云清在《海与岸》一诗中写道:“我是海,你是岸,是你的宽大包容,成就了我的安然浩瀚;我是海,你是岸,是你的呵护守卫,孕育了我的清澈碧蓝;我是海,你是岸,是你的默默支撑成全了我的惊涛拍岸……”我却觉得,孩子是海,学会感恩是岸。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领,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感恩,感激父母给我们鲜活的生命,无论贫穷富贵,高尚卑微,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感激我们身旁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帮助过你,关心过你,指责过你,还是怨恨过的,这些都是人生回忆中的精彩部分。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感恩的美德,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