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创伤教育中的应用

2021-11-3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石喜凤柳志英

青年心理 2021年27期
关键词:纸片涂鸦绘画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石喜凤 柳志英

含含(化名),女, 11 岁,小学四年级,爸爸是中学老师,妈妈是小学老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决定了她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承受更多的压力。因为对她而言,“优秀”是应该的。尤其是2016 年,伴随着弟弟的到来,本属于她的独一无二的“专宠”被取代,渐渐地,弟弟成了全家人的“焦点”。当她在房间里埋头写作业、弹古筝、练舞蹈时,弟弟却在外面和爸爸妈妈愉快地玩耍。尽管爸爸妈妈再三解释,但有个想法在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为什么我要做那么多,而弟弟却什么都不用做,你们还那么喜欢他?

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其实这样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困扰着老大。都说大的应该让着点小的,可谁又真正考虑过他们内心的感受呢?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又总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大大小小的失败或者挫折。由此而产生的负向体验,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被压抑或者消极释义,长期积累就容易形成创伤。因此,关注并尊重孩子的情绪体验与感受,适当宣泄表达,而不是压抑感受,“强行积极”,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一、涂鸦创伤,呈现潜意识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自我暴露”,自然引出“创伤”的概念,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氛围,更好地拉进了与她的距离。

随后,在我的引导与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帮助该生进入浅催眠状态,唤起既往的创伤感受,并表达于纸上。

部分引导语摘录如下:

“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深呼吸几次。回想曾经遇到的创伤。可以是你想要把事情做好时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是你努力了很久之后的失败。选择其中的一次,可以是很遥远的,也可以是不久前发生的,试着回忆它。当时发生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我都不知道,你一定知道。让你的感受慢慢浮现,自然流出。现在,你的所有感受都已经聚集起来,来到你的手指尖,跟随这些感受,拿起一支彩笔,在纸上用力地涂。把你的情绪,你的感受,用力涂出来,仿佛创伤来到了画纸上。”

当该生睁开眼睛的时候,她告诉我,曾经的创伤是白色的:那一次,练舞蹈上墙的基本功。之前都好好的,也不知为啥,偏偏那一次怎么都上不去。爸爸不断的责骂,但她没有哭,因为她心里想着:一定要上墙。就这样,她最后只上去了一个。到现在她都清楚地记得,当时穿了白色的毛衣外套,蓝色牛仔裤,衣服脱了很多件,最后只剩下里面的那件橙色的棉毛衫。(她涂鸦时选用的颜色,就是当时穿的衣服、裤子的颜色)

我利用绘画与催眠双重潜意识呈现,帮助该生很好地把潜意识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在纸上。用力涂抹的过程,可以帮助她发自内心地自由表达与宣泄。尤其是涂抹中彩笔对纸张的力与反作用力,是对该生情感的一种回应,可以使她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在涂鸦过程中得到缓解和满足。

涂鸦而成的作品,成为了“创伤的代言”,第一次直观地外化在该生面前。在直面“创伤”的同时,也将“创伤”与她本身分离开来,创伤就只是一次创伤,而不是绘画者本身,不要总是无形中给自己贴标签,从而提升绘画者的自我价值感。

二、手撕创伤,宣泄情感

通过涂鸦进行了第一重宣泄以后,我引导该学生直接撕掉涂鸦作品,从而进一步宣泄情绪。可以看作是与过去告别的仪式,同时也隐喻她即将获得重生。

在“撕”之前,我再次将“画面”与该生的“创伤”做一次强关联,提醒她:“再次看一看画面,现在,它代表了我们曾经历过的创伤。”这种关联越强,“手撕创伤”后产生的情感宣泄效果也就越强,对绘画者本身的意义也就越大。

该生在撕的时候很用力,有的纸片不规则,她还“手撕”了第二次。其中一张纸片一开始像一颗星星,后来她说:“我重新撕一下,咦,像个小房子了。”后期我引导她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的时候,“小房子”纸片就代表了她自己。

三、重构创伤,塑造自我

我引导该生用撕碎的纸片重新创作一幅新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思考自己想给这幅作品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对自己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该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撕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太丑了,我做出来的肯定不好看。”我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微笑着说:“没关系,尊重内心,你想怎么贴就怎么贴。”还不时主动地给她递上胶棒,渐渐地,孩子全身心投入到了作品的创作中。

利用“涂鸦碎片”代表外化的“过去的创伤经历”,那么重新粘贴的过程则巧妙地隐喻了绘画者整合并重构内心深处无意识经验的一个过程。借助创作过程与绘画者的作品,以往不可见的内心成长与变化也清晰地呈现和表达出来。这时,给予绘画者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完成这部分的创作,就是对绘画者心灵最大的关怀。

在粘贴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她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并赋予意义,这对重构与整合绘画者在创伤中的经验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往往蕴含着源于绘画者自身的独特的品质:要强、乐观、善良等,都在这里不断涌现出来。我很高兴地看到,此时此刻,孩子的心门已经打开,曾经的“创伤”已不再是创伤,它被内化、吸收,成为通往美好之路上的一颗“流星”。

四、积极诉说,表达心愿

该生完成作品《流星》后,我引导她积极分享自己的作品和理解,这时可以看到很多交流的火花产生,同时也引发了绘画者对自己作品更多的思考与诠释,她这样描述:“这颗大的流星代表着我们整个家庭:爸爸、妈妈、弟弟、爷爷、奶奶,而中间那个小房子则代表我自己。之所以放在最中间,而不是其他角落,是因为我不想藏在暗处,希望被大家‘看见’,其他人能多关注我。都说对着流星许愿就肯定能实现的,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里还有一扇打开的门,希望它也能帮助其他人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

从该生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自从家里有了弟弟,大家可能忽略了她的存在,这让她非常难过。可能我一开始就关注到了这个“小房子”纸片,所以当该生没有对这张重要纸片进行描述的时候,我进行了追问。在停顿了两秒之后,我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她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做,可以使表达的过程与疗愈同时发生,帮助该生抒发感受的同时,起到促进正向接纳的作用;通过交流,她可以从我的鼓励中获得更多的力量与支持,从而进一步强化与确认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感悟。

在征得该生的同意后,我把她解释这幅作品时的情景录了下来。为了更好地帮助她,和家长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当妈妈看到孩子的视频,听到她对这幅作品的解释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孩子平时一直都非常懂事乖巧,很少会表露自己的心声。尽管妈妈一直在物质上做到所谓的“公平”,可孩子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弟弟一样同等的关注。

妈妈的眼泪有疗愈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表达。妈妈和爸爸商量后,决定改变之前的家庭模式。比如:妈妈晚上在陪睡的时候,姐姐不再单独睡在另一头,而是妈妈睡在中间,左手搂着弟弟,右手搂着姐姐。睡前,亲吻每个孩子的额头,互道晚安;一手把孩子带大的奶奶在亲吻弟弟的同时,也要学会拍拍姐姐的肩,或者摸摸她的头;爸爸平时工作很繁忙,但是在和孩子接触的时候,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语言暴力”。

所谓爱,绝不是简单的物质提供和奖励,更多的是家长给予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注。10 岁以上的孩子往往会比较害羞,不太愿意和大人太亲密,这时家长可以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以此来加深彼此的情感。带有爱意的身体接触,特别是拥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

我看到家长愿意为孩子做出这么多的改变,甚是欣慰。对绘画者而言,过去的创伤,是能量回旋的迟滞,但现在我们更愿意相信它已经成为家长重新审视与评价自己的起点,成为孩子内心成长的起点,这其中发展出的积极的反思、彼此的理解、相互的关爱,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重要的亮丽的底色。

本文是关于表达性艺术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些思考与探索。通过绘画者涂鸦、手撕、重构创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关于学生情绪、个性、心理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能把这些信息搜集、整理出来,并且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帮助班主任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给孩子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参考,打开彼此的心门,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猜你喜欢

纸片涂鸦绘画
创意涂鸦
纸片也能托住水
创意涂鸦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涂鸦等
奇妙光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