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游戏如何成就儿童成长
2021-11-30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顾 娟
一、“语文游戏”产生的缘由
人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游戏者。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类社会的过去与当下,有游戏,但不能完全游戏化。人类社会的未来,当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人们的生活必将是游戏的。游戏者不追求游戏以外的目的,他们因游戏获得体会或能力而有精神的满足。游戏可以让游戏者达到多种目的:在游戏中得到“休息”;对单调的劳动负荷做“补偿”;消除郁积的情绪,有情感净化的作用。如果在游戏中进行学习,那么游戏就具有了教育的意义。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从现代教育走向后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理性之外的情感,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情绪与体验,因此,儿童游戏势必越来越受到重视,游戏将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二、“语文游戏”提出的依据
(一)“纲要”与“课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育思想理论
教育学思想自产生起就不断地指出了游戏的教育意义。在启蒙运动开始时,洛克就特别重视作为学习手段的游戏,他主张教育者应当尽可能不通过强制来达到其目的。因为任何强制活动都会使儿童厌恶,而任何出自内在欲望的活动,如游戏活动那样,都会带来满足,并使人能持续地去完成它。
蒙台梭利、福禄贝尔、皮亚杰、莫尔、维特根斯坦……我们可以写出一长串著名教育家的名单,他们无不推崇游戏,强调儿童游戏的重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无论是以儿童为中心,还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都不能不借助于游戏。游戏不仅是教学的策略和手段,也是儿童教育的本质,提示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应有幸福的童年,尽情享受成长的乐趣。
三、“语文游戏”追求的教育境界
(一)“语文游戏”的课堂追求的不应是热闹的活动课,而应是实在的语文课
“语文课姓‘语’”,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的真谛。有的语文课追求热闹非凡,小手林立,却是思而不深、闹而不实、练而低效。究其原因,是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学以致用。语文教学需要游戏,不仅指单纯地需要一种实体的游戏活动,而是呼唤正确的游戏教育思想、自由的游戏精神、生动的游戏姿态、鲜活的游戏形式,甚至是一种“语文即游戏”的教育“范式”。
以我执教过的语文游戏课“舌尖上的语文”一课为例,闯关成功便可参加班级聚餐是整节游戏课的活动背景,设计闯关关卡:第一关,认读菜单,不能读错让服务员笑话;第二关,研读菜单,小组合作一起弄明白菜单中的烹饪方式或菜肴食材,如“凉拌”和“炝拌”的区别,如“蚂蚁上树”和“荷塘小炒”等菜名分别指什么菜;第三关,组员合作点菜;附加关,活学活用课堂上学到的取菜名的方法为饭店新研发的招牌菜取名,一经录用,菜价可打八折。从游戏课伊始到结束,整节课没有冷场片刻,学生在这热闹的40分钟里,通过自己的游戏活动实实在在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菜单中的生字正确认读,烹饪方法的意思,菜名运用到的修辞手法,东坡肉背后的文化,自创菜名使语用能力提升,等等。
语文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游戏,能让语文课堂变枯燥为精彩,使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美好,感受语文学习的香甜。
(二)“语文游戏”的思想立足的不是教师的思维圈,而是学生的思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知识的整合方式也因人而异,教师不能够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之中,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而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都能够温故知新,重整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执教的“舌尖上的语文”一课中有一个研读菜单环节,当“爽口爽脆”“田园小炒”“黄金加白银”几道菜名出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片刻便有了答案,他们认为“爽口爽脆”是油炸薯条和薯片,或者是黄瓜炒胡萝卜;认为“田园小炒”是炒菠菜、炒青菜、炒蚕豆等;“黄金加白银”更没有猜测为传统的蒸奶香馒头和油炸奶香馒头,而猜的是玉米粒炒百合、玉米粒炒仙贝等等。当我将菜单对应的图片答案公布于众时,我并没有否定学生们合情合理的推测,他们从食材的颜色、口感、生长环境等方面有理有据地猜菜肴,他们在积极动脑,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理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所能达到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创造性地进行知识的接纳和吸收。
(三)“语文游戏”的过程呈现的不是教师的个人能力,而是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常常在一节课中把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分开来看,从而对这堂课进行评价。“舌尖上的语文”一课中,第三个闯关环节是小组合作一起点菜,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已经学会了菜单的读音、菜单上生字的正确书写,也能看懂每一道菜肴是用什么食材、什么烹饪方法制作的,组内商讨时,有的采用每人点一道自己爱吃的菜这样的方法,有的采用组员一起商量着点几道大家都爱吃的菜,每个小组都做到人人参与。汇报交流时,一组派一个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小组的点单,其他小组从菜单书写是否正确、工整、漂亮以及点单是否搭配合理来进行点评。一堂课的评价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是如何学到的?学到后用了多少?从9个小组的点单和其他组员的点评中,我看到了这堂游戏课的成功之处,我想,这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四)“语文游戏” 的目标不是课堂教学本身,而是师生双向发展
基于儿童立场的语文课堂游戏,努力建构从“教师中心”到“学生视角”、从“游戏元素”到“游戏机制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语文课堂,探索小学语文游戏课堂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走向结果的过程,在过程的磨炼中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磨合——教师的问,学生的答;学生的答,教师的追问;学生的再思考……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逐步提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舌尖上的语文”一课最后的晋级环节——为饭店里的招牌菜取菜名,学生们从食材和烹饪方法取名为“丝瓜炒文蛤”,简单明了;从食材颜色取名为“翡翠珍珠”,令人遐想;从食材形状取名为“船儿上的小扇贝”,审美意味悠长;从食材的味道取名为“天下第一鲜”。当我问学生们为何取这些菜名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比教师想象的要更加合理。学生和教师在深度实践中,提升语文游戏活动的品性;在深度思维中,构建语文游戏课堂的体系;在深度体验中,实现游戏高层次的素养追求!师生的双向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语文游戏”的目标所在——立足师生不断成长,立足学校良性发展。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几乎每一堂课都是游戏,即使在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成为课堂标准模式的背景下,她的课堂依然充满着随机性和儿童化,没有刻板的进程和貌似严谨的环环相扣。儿童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走向自然和社会,儿童都忘情投入且流连忘返,所有教学活动都是游戏活动,只不过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她说:“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席勒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提出“美育”,他对美育的理解融合着游戏观,或者在相当程度上将美育定义为游戏。他的名言:“只有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只有完整的人,才是游戏的。”游戏又天然地与儿童相关联,据说在希腊语中,游戏与儿童是同一个概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点大概很少有人质疑。
游戏具有无穷的魅力,游戏教学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过多符号知识的教学,对儿童发展并无多少价值。没有活力与创见的书呆子,是教育失败的代名词。让儿童投入游戏吧。游戏让儿童生活有情趣,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游戏的儿童是好奇的、创造的、充满着幸福的体验。用游戏解放语文课堂,用游戏成就语文课堂,游戏教学让儿童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