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21-11-30周荣易马丙祥任献青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中医药

周荣易,马丙祥,任献青,李 桓,许 爽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关键体现,作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全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系深远[1]。医学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健康问题,起到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医学以其特殊性、专业性和重要性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的关键[2]。依据国家健康中国2030 战略部署及“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3]。在医学模式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医学逐渐成为医疗背景下的病理性、社会性、心理性的综合体,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中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受到中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新的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出,如针对中医基础专业研究生“知识-实践-能力”三级一体教育模式的探索[4],针对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能力培养基础上的科研及创新综合能力培养建议等[5],体现出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于承载着高级医疗精英人才培养任务的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综合人才成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

1 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不完善针对研究生培养,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将中医学研究生划分为中医专业学位和中医科学学位两类[6],并于2018年在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开始试行。这种“分门别类”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规划以及知识背景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学校因材施教进行人才培养,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按需进行就业双向选择。但在执行过程中,已显现出存在问题[4,7]。一方面,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方案不完善,导致学生质量差异大;另一方面,中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求职受限[8]。针对培养模式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新的时代背景,众多学者提出多元化个性化培养模式及道德素养、科研素养、临床技能同步培养建议,发出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呼吁[9-10]。

1.2 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针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方案及要求,目前部分高校针对两种学位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都存在过于注重某一方面能力的问题[11]。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过分侧重临床轮训要求,忽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忽略了“研究生”这一大前提[12];对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过分强调科研能力培训,忽略了中医学临床医学的本质。而当前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着眼于综合能力,如对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要求临床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系统的科研能力;对中医科学学位研究生除了更高要求的科研产出外,其临床工作能力亦是考量的重要指标[13]。中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医的传承离不开临床能力的提升,而中医的发展也少不了基础研究,当前基础研究与临床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导致研究生的就业面临巨大压力[8]。

1.3 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思路的西医化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互为补充而又泾渭分明的两种医学模式,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优势特色,将古代“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维融入中医基础理论,以“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渗透及普遍联系思维认识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数千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为宝贵财富,形成了其临床医学的特征及重经验轻实验的医学发展脉络[14-15]。中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应以重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思维及中医临证经验总结为核心,要有别于西医的重实验轻经验的培养模式。然而当前中医学研究生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思路存在明显的西化[16],强调实验医学、现代医学思维,导致中医思维薄弱,中医综合能力薄弱。研究显示,当前中医学研究生缺少中医素养,在发表论文和毕业课题中无法进行相关中医理论的阐释和联系[4]。

除此之外,有关国内中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其它问题,国内学者从临床能力、师资建设、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落脚于中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7-19]。随着中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中医学研究生培养应聚焦于医疗、教学、科研、交流综合能力全面发展,通俗来讲,为解决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并适应社会需求,中医学研究生应注重加强“能看病、能讲课、能科研、能写作”四种能力的培养。

2 新的时代背景决定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四能”的培养

2.1 中医学临床医学的本质要求中医学研究生具备“能看病”的基础能力中医学诞生于中国古代,其理论深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内涵源于中华民族历代同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自诞生至今,走过了先秦时期的萌芽、秦汉时期的繁荣、金元时期的门类壮大、明清时期的综合汇通及近现代的继承发展五大时期,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受到现代医学及数次废除中医浪潮的冲击,但至今仍能屹立不倒并迎来发展黄金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临床医学的特点和优势,始终以有别于现代医学的中医学模式参与疾病的救治,服务于人民健康[20]。从神农尝百草到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学深刻体现着其基于实践的临床医学本质特征[21]。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应首先重视中医临床能力训练,培养“能看病”的基础能力。这种能力培养必须是在中医理论及中医思维指导下以中医药手段完成疾病诊治的能力培训,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培养模式。尽管当前中医学研究生培养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两种类型,但两种学位类别均具有“中医学研究生”这一前提,“能看病”的能力培养不应具有学位类别差异,这也是社会对中医学研究生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中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看病”的基础能力。

2.2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要求中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讲课”的文化传播能力中医学从诞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就其理论传承发展而论,中医学经历了秦汉以前、魏晋唐宋阶段、金元明时期的理论形成、经验积累、理论深化三个发展阶段,以“理论构建”和“ 经验积累”交替往复的形式向前推进[22]。秦汉之际,《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巨著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诊治基本理法。至魏晋唐宋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临床经验缓慢积累和学科细化的时期,理论发展鲜有创新。金元明时期,中医学迎来最后一次学术的繁荣,中医理论再次有了较大的创新发展。而清代至今,中医学学术虽不断完善细化,但整体发展停滞不前,没有再次出现理论突破,这制约了中医的发展,导致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中医学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中医学自身到了发展的必须阶段[22]。在“新冠肺炎”肆虐之际,中医学以其临床医学的本质助力疫情防控,经受住了世纪大考,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将中医药定位为“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和“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等五种资源”,并先后做出了“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以及“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等重要指示,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大趋势的形成[23-25]。在此情形下,中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自然要承担起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中医药传承发展,一方面需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练好中医基本功,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需要具有持续的中医药知识传承的人才;另一方面,需要讲好中医药故事,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提升中医药话语权,这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加之中医学临床医学的本质亦需要医患之间的沟通协调。总之,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需要能够将中医药知识、文化、理念传承传播的高级人才,具备“能讲课”的综合能力。

2.3 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要求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科研”的拔高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所以,要紧紧抓住科学研究这一关键的环节来推进改革。”中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科研”的能力,这既是“研究生”的本身之意,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中医药传承发展。在21 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若想获得国际认可并实现大的发展,必须要以科研的客观结果及现代语言去解释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尽管中医学从诞生开始以其哲学思辨性及经验医学特性并未如现代医学一样选择科研证实证伪的道路[26],但当前的时代背景要求中医学研究生具备“能科研”的能力并用科研这一通用语言去赢得国际话语权。在研究生这一前提下,无论是专业学位还是科学学位,科研能力培养是必须,没有严格差别。当前国内高校对科研能力培养存在学位类别的理解偏差,导致培养模式不完善,这需要及时纠正。

2.4 医学的传承性要求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写作”的综合能力医学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具有传承性的特点。现代医学经由历次科技革命及技术革新而迅速发展壮大,高精尖医学设备带领人们进入微观的世界,把握更加细微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既往医学知识积累和传承。传统医学更是注重传承性,中医发展两千多年来,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医“四大经典”仍是现代中医人眼中的瑰宝,中医的历代发展形成的学术流派更是其传承性的见证[27]。医学知识的传承,需要具备写作能力的医生去不断记录,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继承者“能写作”才能将医学知识不断记录传播。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肩负着传播医学知识、继承先贤学术思想的重任,“能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遵循医学传承性特点、造福后代的必然要求。其次,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研究生要求科研能力的培养,而文献写作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能科研”“能写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中医学研究生“四能”培养方案探索

在当前形势下,各大医院正依据形势发展提出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口号,着眼全面发展的医疗人才,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28]。因此,培养具有“四能”综合能力的医学研究生既是未来医学院校的使命要求,也是未来研究型医院人才遴选的核心指标。而目前中医学研究生围绕“四能”综合能力培养的状况堪忧。研究显示,我国中医学研究生普遍科研思维缺乏,科研参与度低,缺乏创新能力,而且文献信息意识淡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短缺,文献信息使用能力薄弱[29-30],学术意识淡薄、学术失范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31]。综合来看,医学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单一性临床教育为主,缺乏对科研能力、传播能力、写作能力的培训,且临床教学刻板重复,缺乏积极性,导致目前中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不高,求职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从“四能”角度出发,重视医学研究生医、教、研、写能力的综合培养应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研究生具有明确的专业特色,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把握中医学这一大前提。针对中医学研究生“能看病”能力培养的做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轮训阶段,要强化中医思维训练,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及考核强度,注重中医方药的记忆及传承,筑牢中医理法方药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医研究生日常培养应尝试全面恢复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培养模式,形成学业导师为主,名老中医带教的“双导师制”,建立跟师笔记、跟师经验、跟师能力提升考评汇报制度,强化中医思维及中医技能训练。尽管科学学位研究生偏重科研能力的培训,仍可充分利用科研业余时间夯实中医基础,与中医经典、名医医案为友,提高“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本领。“能看病”能力的培养既能解决中医研究生培养的西化问题,同时又能补充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能讲课”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自身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及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信任的沟通能力等内容。概括而论,“能讲课”表现为要培养中医学研究生能够在不同场合完整表述自身观点的综合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给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其中医思维表达能力,一方面在临床轮训中要注重锻炼研究生中医专业术语、专科检查、病例汇报及医患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在专科轮训阶段及课程学习环节,鼓励并组织研究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传播。“能讲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锻炼研究生中医思维,巩固其“能看病”能力,并能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培育人才。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从导师队伍建设、自身科研素质培养、培养单位学术氛围营造等多角度出发[32],为研究生提供能搞科研、想搞科研、有人指导搞科研的科研环境,形成用现代语言解释古老中医的良性循环。针对“能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科研思路与方法的教育,在实践中要提升研究生科研课题的参与度,在临床中要锻炼其科研思维下的临床观察眼光,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设立专业导师、科研导师、实验导师的“导师组制模式”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33]。

“能写作”能力培养贯穿于四种能力培养各环节,强调研究生文献阅读追踪能力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

“四能培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反哺临床和教学,“能科研”是“能看病”“能讲课”的有益补充和提升,而“能看病”“能讲课”又是发现科研问题的必备环节。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近实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会日益突出,未雨绸缪,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应对未来突发情况的人才基础,也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创新能力为引领的综合能力进步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永恒驱动力。

4 小 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34-35]。研究生教育有别于传统的素质教育,中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实用性、传承性特征使其独具特色。从培养目的看,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大多数中医学研究生具有充实中医相关行业的强烈诉求;从培养成本看,和其他非医类教育相比,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耗时长、花费大等特点;从培养过程看,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度实践性,注重临床实践、临床经验的积累;从发展趋势看,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医学、社会学、动植物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必然趋势,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综合技能。因此,高层次的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应具有其显著特色,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应采取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沟通能力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写作思维培训并行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医学研究生“能看病、能讲课、能科研、能写作”的综合能力,才能顺应时代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医生的职业价值。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专业学位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