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医筋伤学课程发散性教学的必要性与教学实践

2021-11-30周红海何心愉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肩周炎知识点教学内容

周红海,何心愉,陆 延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发散性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馈的信息,在专业课程内容授课中沿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展讲授,从多方面切入、深入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发散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开辟新的思考方向,训练学生多维度解决问题的技能[1]。中医筋伤学是一门骨伤科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以往的中医筋伤学课程授课,教师对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度不高,多偏于以常规思维方式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中医筋伤学是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在推进教学改革纵深发展,打造中医筋伤学“金课”课程的教学背景下,课程的教与学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中医筋伤学教学中实施发散性教学是提高学生临床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

1 发散性教学的必要性

1.1 课程教学性质的需要中医筋伤学涉及到中医学与骨伤科的内容,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该课程面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专业大三学生开设,是以学生前两个学年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课程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西医诊断学等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学生的知识框架,但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意识欠缺。因此,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教学引导。比如在讲授“肩周炎”这一章节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临床上有时候肩周炎会出现疼痛、肿胀、拒按的病症,但是书本上的治疗中提出了“艾灸疗法”,艾灸为温法,疼痛、肿胀、拒按的病症表现好像归于实证,进行温法并不对证。在回答课程中这个交叉的知识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对本课程专业内容熟悉,也要对艾灸及其应用有所了解;让学生明确了解肩周炎出现疼痛、肿胀、拒按的症状如果按照中医辨证似乎归于实证,但根据中医诊断学的诊断要点,该证属于“寒”引起的“瘀”“滞”证,肩周炎的疼痛拒按与寒凝局部,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相关,这个证是寒气局部凝聚引起的,身体本虚标实,以寒为重;同时联系针灸学课程中的灸法内容,艾灸的作用是温通经络、疏通气血,在临床上用于肩周炎中的风寒痹阻证,辨证论治是正确的。这个例子说明,在中医筋伤学的讲解中,教师不仅要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更要进行各专业知识多维度联系拓展,通过围绕核心的发散式引导教学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进行讲授,则课程的挑战度与高阶性得到体现,教学效果明显。

1.2 临床实践的需要中医筋伤学是一门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课程,而临床工作具有复杂的思维与行动高度结合的特性。中医学的核心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对“症”“证”的辨析能力要求极高。“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学生常对此有很多的疑问。但由于课堂时间、授课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大多局限于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教学与解答,通过列举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核心问题。如在讲授“颈椎病”这一章节时,学生对很多类型的颈椎病都有“头晕”这一症状产生疑惑,教师不仅要根据中医筋伤学的内容叙述不同的颈椎病类型所引起头晕的区别,还要阐明产生“头晕”这一症状的其他原因,包括颅脑疾病、鼻咽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以及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要点。如果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多,本身的知识储备与思维广度不够,病症联系的发散范围局限,对学科间知识联系不密切、广泛,则学生只能针对单纯由“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进行鉴别,不能全面地对其他疾病原因引起的“头晕”进行鉴别,使得临床上凡是遇到头晕患者,首先反应过来就是颈椎病,易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故围绕核心的发散知识点越多,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越强。

2 发散性教学实践思路

2.1 理论讲授主动发散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PBL、TBL 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要求教师在课程准备时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进行多学科知识点框架的搭建,进行课程内容多节点的发散、融合。在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的制定中要把发散性教学纳入常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将各种知识点讲明白、讲通透,便于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过程中对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先将各类知识点进行归类、划分,形成以课本内容为主,发散内容为辅的教学内容层次。如肩周炎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展示横向的疾病鉴别及纵向的确立临床治疗方案过程,一方面明确肩周炎的临床新动态,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原有的肩周炎认知结构,多层次、分节点地对肩周炎概念、病理、治疗等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肩周炎的自愈机制及临床上患者转归预后不理想的原因,丰富并扩大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达到理论的抽象概括及临床迁移应用的目的。通过课堂上主动引导,带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确保“教师真在教,学生真在学”。有研究发现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发散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中医筋伤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2]。教师也可以通过PBL 教学,从一个问题导出多个相关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头脑风暴”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或拓展。

2.2 注重临床思维发散中医筋伤学是一门极其注重临床的课程,故教师进行教学时不能脱离临床,需要注重临床思维的发散。比如讲授“腰部筋伤”章节的时候,基本所有腰部筋伤都涉及“腰部疼痛”这一症状,但是不同的腰部筋伤,其疼痛的特点又有所不同。急性腰扭伤引起的腰痛以刺痛、活动受限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以下肢放射痛为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腰痛并不明显;其他内科疾病如肾挫伤、胆囊结石等也有可能出现腰痛症状。立足临床进行发散性教学,需要教师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在备课时先主动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发散,绘制思维导图,丰富和扩展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认识角度和领域,使学生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认识方式类型和层次得到转换和提升,最终达到临床思维形成和内化的目的。

2.3 循证发散循证医学诊疗是一种将最佳证据与医生的临床经验、专业知识及患者的需求、价值观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最有利的临床决策的过程[3]。基于中医筋伤学临床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循证的思维进行发散,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最新研究文献,以科研带动教学,拓展学生思维,展示临床诊疗的进步离不开基础医学的发展。还要结合临床实践、医学进展及既往学生对课程的反馈,重新调整教案,将临床研究最新动态与课程理论相链接。比如我们在讲授临床上常运用的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学生提出旋转复位手法是否优于其他疗法的问题。以往的解答方式是通过解释旋转复位手法的作用机理,但并没有比较不同疗法之间的优劣。因此我们运用了循证医学的方法,就旋转复位手法与其他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旋转复位手法确实优于其他疗法[4]。运用循证的思想进行发散教学,结合文献研究的内容进行讲解,使课程拓展内容具有权威性和直观性。

2.4 互动发散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既往的教学都是以教师向学生单方向传授知识为主,鲜有教学互动。这样容易导致在讲授课程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产生了疑问但不能及时提出。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5]。我们也认为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允许学生在必要时短暂“打断”教师授课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短暂的答疑,或者教师在易产生疑问的知识点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经过短暂讨论后进行补充和总结,形成一种互动式的良好教学氛围。以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采取翻转课堂,适当地增加“学生讲”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和总结课程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肩关节周围炎”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分析不同分期的治疗侧重点,诱导学生对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差异进行思考,加深学习印象,并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的疑问,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在以后的教学内容备课中有所侧重。只有对课程进行了高标准设计,打造了高效率课堂,才能达到高效率育才的目标。

3 小 结

中医筋伤学是骨伤科临床的重要学科,在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多个相关学科知识点和临床实际从不同的知识层面进行发散式教学,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发散式解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融合和临床思维训练,可增加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领悟,以发散的创新性提高课程的挑战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高阶性,明显提升中医筋伤学课程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肩周炎知识点教学内容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超级秀场 肩周炎复发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