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访视与宣教对患者术前睡眠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2021-11-30陈芬
陈芬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手术室,南平,353000)
手术作为创伤性医学治疗方案之一,对患者睡眠以及心理状态会产生严重影响,确定有效方式针对手术患者展开对应干预,从而对手术顺利实施加以推动意义显著[1]。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6.32±2.31)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6.83±2.52)岁。2组手术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均存在完整临床资料;2)均表现出正常言语功能。
1.3 排除标准 1)存在重要脏器严重功能损害;2)存在药物依赖史。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访视展开对应护理:对于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手术流程安排在专职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讲解:观察组:采用常规术前访视+互动式术前访视与宣教方法展开对应护理:1)要求科室负责人合理完成访视小组创建。就当前科室实际状况进行充分结合,对访视工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积极展开对应培训,对于访视流程、心理疏导与评估以及沟通技巧等系列培训内容需要重点展开,以对访视工作规范化发展加以促进;2)将访视流程以及内容进行充分完善。首先在对访视需求加以明确前提下,安排小组成员完成对应事物准备工作。并且通过短片等形式就系列内容对患者进行播放,以将其手术环境直观认识度充分提升,使陌生恐惧感获得充分消除;其次将心理评估以及疏导工作力度充分强化,护患交流过程中需做到语言轻柔,并且态度温和,对于患者自身状况说明加以引导,并且交流期间就患者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利用生活中开心经历分享以及借情移情等方式将注意力转移。最后通过医护沟通就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医师对应完成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并且对护理工作内容进行充分规范,以对访视工作权威性做出保证;3)将术前宣教工作充分完善,针对患者与家属护理人员利用图片视频等系列方式合理展开宣教工作,就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且通过微信平台完成进一步指导工作。合理完成微信公众号创建后,通过制作短视频于公众号上传,要求患者需要定时观看。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手术患者入院时、护理后PSQI评分、SAS及SDS评分数据。对于2组手术患者睡眠质量,对应展开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越高分值对应越差睡眠质量[2];对于2组手术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对应展开SDS(抑郁自评量表)以及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定,越低分值对应越优心理状态[3]。
2 结果
2.1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PSQI评分为(7.23±2.45)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PSQI评分为(9.52±3.51)分,由结果可知,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有降低,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9 0,P=0.001 0)。
2.2 2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时SAS及SDS评分分别为(53.43±6.42)分、(54.21±5.23)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SAS及SDS评分分别为(53.95±6.62)分、(54.62±5.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2.78±6.48)分、(41.52±4.26)分,对照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9.32±7.53)分、(47.42±4.67)分,由结果可知,术前访视与宣教后2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有降低,且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SAS评分=4.561 0,PSAS评分=0.000 0;tSDS评分=6.466 6,PSDS评分=0.000 0)。
3 讨论
手术室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于疾病急救与诊治期间表现出显著作用[4]。但是手术治疗的实施会使患者受到系列应激性刺激,呈现出严重心理负担。故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将应激性刺激有效降低,将不良情绪进行缓解,意义显著[5]。术前访视以及宣教工作的有效实施,对于上述系列要求可以充分满足,对于人性化护理理念可以有效符合。主要通过展开访视以及宣教工作,使患者负性情绪获得消除,心理状况获得改善,身体功能获得调节,最终针对手术应激能够充分应对,对于手术治疗效果做出充分保证[6]。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手术室术前访视及宣教措施运用于手术患者的效果较好,对其术前睡眠与不良情绪影响显著。
综上所述,手术室术前访视及宣教方式的有效运用,可使得手术患者术前睡眠质量明显提升、不良情绪明显降低,最终促进患者手术效果优化,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