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2021-11-30刘德军
袁 华, 刘德军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融媒体简而言之即多媒介融合,它是指形式各样的传播媒介通过互联网技术而碰撞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功能齐全的新媒介[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发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让社会正能量传播更加强劲。[2]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亟需借助融媒体优势,在舆论思潮中牢牢把握话语权。
一、融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融媒体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载体和新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融媒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将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料库。借助融媒体技术,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反馈的即时性与交互性,可以获得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终端的相关信息,打破以往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单一性、滞后性和不便利性。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融媒体的延展性和包容性更强,它能够突破固定、单一的教学环境,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平台,集中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增强教育者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内容仅仅依靠书本知识以及教师课堂讲解,内容贫乏且一成不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难以实现。而通过融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智库资源建设,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学术交流、课程展示等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智慧课堂的互动、交流、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双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
融媒体的全员媒体、全方位媒体让高校教学方式充满时代感和新鲜力,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向生动的感染式润浸的方向转变。一方面,融媒体为师生良好沟通搭建桥梁。传统的思政课堂以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拥有绝对权威和话语自由,学生处于被动、管教状态,从而致使师生间互动性较弱,学生反馈意识和行为缺乏,思政课堂氛围严肃且单调,学习内容感召力薄弱,从而难以支撑学生形式各异的教学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难度日益增大。融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视听结合的课堂体验,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调动学习氛围,满足学生多种需要,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投身思政教学课堂,愿意将自己的想法或需求表达出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不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另一方面,融媒体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时空局限、地域局限和群体局限。融媒体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融媒体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虚拟空间。在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此空间,开展虚拟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制于限定的地点和时间,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式、内容及时间的局限。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
话语权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力与说服力,又是指拥有和控制主体信息传播的权利。[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成为教育对象的自觉追求,并转化为其个体观念与行为准则的话语构建与传播能力,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与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4]借助融媒体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效性强、资源集中的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由被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转为主动出击、各个击破;由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的教育实践;由思政教师的主导式传输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具体来说,第一,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激发其教学话语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网络热点结合起来,并依托融媒体课堂,利用多种媒介整合的教学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模式,实现了“想讲”与“想听”,“陈情”与“说理”的统一,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话语走到学生中去。第二,高校大学生处于青年成长时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网络中许多不良信息都极大影响大学生正确三观树立,而高校借助融媒体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辨别错误的网络信息,避免认知扭曲和社会价值意识模糊,将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不断深入到学生内心。第三,有利于构建良好的话语权行使环境。融媒体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联动,同时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际传播效果。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也消解重构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带来新机遇,也使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价值观异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5]334。抓好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融媒体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占比99.2%,学生网民占比23.7%;20~29岁的网民群体中人均手机APP达到72个;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个小时[6]。这显示了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空间正在迅速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精神世界。有关数据表明,当下高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消遣的比重高达72.5%,其中占比最高的三大领域为:影视观看、交流沟通、以及游戏娱乐,而网站学习、资料传输、时事了解占比仅为28.63%[7]。从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娱乐的时间和频次偏高,极易受不良信息影响,或形成网瘾,难以区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对于学生的思想成长以及日常学习生活都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扩大。然而,由于当前网络管理仍处于发展阶段,对融媒体信息监管的力度相对薄弱,难以对海量信息中的不良资讯有效过滤,这为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售卖、文化思维入侵、社会价值观渗透等提供了可能。一些反动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都借力融媒体平台进行无序、快速、广泛传播,冲击着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也严重威胁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通过“爬虫”技术,可以对高校学生个人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高校学生个性特征,以此有针对性地推送其感兴趣的资讯,易形成信息“圈层化”,即高校学生对信息的兴趣感趋于一致,过分关注个人敏感度和爱知度高的信息,而对社会主流价值信息的自觉认知度较低,破坏高校主流话语环境。
(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单向灌输的方法,教育者把教育对象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不考虑其实际的情感意愿,主观把认为“有用”的知识和观点,强制性地施加到教育对象的身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权威性,教师直接的理论灌输很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和抵制情绪,不仅弱化了教育效果,还给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大”而“空”的误解。相关调查显示,14.96%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无意义,18.66%的学生表示听不懂,32.0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太无聊[8]。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进一步来说,首先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新十分迅速,信息资源的获取十分便捷,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十分注重时效性的学科,能否快速抓取当前热点事件,并迅速开展案例讨论分析,是能否抓住学生兴趣,增强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利用融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息获取时效性问题,这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具有的优势。其次,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渠道广泛,也形成了比较开放和注重个性自由的思想,这使其不拘泥于传统,不畏惧权威。随着网络进一步发展,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逐渐放大了师生关系的间隙,也使其愈发难以适应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最后,融媒体时代,要求教育教学要综合利用多种媒介,采取线上线下互通、课堂课外互动、现实虚拟共融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内容,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因此,在当前融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立足当下,适时进行结构化转型,优化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突破教学瓶颈,成为每一个思政教育者和管理者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媒体融合发展对思政工作者素质提出了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育,关键在教师”[9]。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则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体现着大学的办学能力与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懂媒体、会操作、素质高、有创新力”[10]的融媒体专业人才队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
目前,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缺乏对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载体、新路径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对关乎信息采编、数据分析等技术运用的能力与技巧还有待提升,与高校学生在网络空间尤其是新型媒体平台的沟通交流与思想引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存在着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融媒体专业素养和融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不足,不利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在融媒体平台搭建过程中,缺乏资金与经验的支持,时间精力投入不够[11]。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依托融媒体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素质,要从融媒体教育环境、融媒体育人阵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融合型思政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创新。
(一)坚持责任导向与制度保障相统一,营造良好的融媒体教育环境
在融媒体时代中,信息场域复杂多变,对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要坚持责任导向与制度保障相统一,营造良好的融媒体教育环境。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系列监管措施,对融媒体传播环境大力管控,加强社会主旋律引领,积极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2]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开辟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面对融媒体时代各网络媒介共融共通和信息获取多元化的特点,国家既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做好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网络安全网的构建,也要注重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要积极引导大众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利用融媒体向社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社会协同育人的功能。如利用网络便利性和纽带作用,融合线上的媒体平台资源和线下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革命和历史文化遗址等一系列的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既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历史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借助VR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使现实场景虚拟化,让大众能够切实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同时,有关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公众要注重对网络空间的净化,强化责任意识与社会当担,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导人们对“港独”“台独”“藏独”等分裂分子和所谓“公知”的错误观点、错误言行;对西方国家蓄意抹黑中国抗疫行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者曲解丑化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等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以此作为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育内容和传播载体时要进行详细的甄别和筛选,“将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造内容全面的资料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技术,将教学信息源源不断传递至学生群体,以此扩大融媒体教学影响力”[13]。同时,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教学机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营造一个具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精神信仰。此外,要落实对大学生群体法治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基于融媒体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和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坚持需求导向与趣味引领相统一,搭建融媒体育人的重要阵地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媒体的融合发展,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搭建融媒体育人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与趣味引领相统一,做到从学生需求出发,将趣味性和学理性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教育、塑人之功能,推动高校教学与融媒体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大学生的切实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着手。这代大学生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有着很高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从学习内容上,要呈现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和话题阅读。同时,要通过诸多媒体手段,如微信、微博、慕课等软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着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作为一个人,就不可避免存在情感的需求和表达。而社交媒体也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与大学生群体沟通交流以及发现潜在情感需求者的途径。相对于面对面交流,在网络空间学生会放下戒备心理,会倾诉自己的烦恼。这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与学生进行线上的互动交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焦虑和苦闷,并第一时间给予心理疏导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与困难,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走入学生的心中。如内蒙古一高校开展主题为“心理育人,同力抗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思政课程,通过设置心理健康防疫专题,宣传防疫知识和疫情期间心理调节策略等,还通过网络问卷和线上心理咨询,围绕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准确对症下药。
二是坚持趣味性,注重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以网络化的语言,将网络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又要有理论性和教育性。如安徽一高校借助学习通APP,围绕近期火热的中美疫情应对话题,播放对比中美抗疫现状的短片,播放后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在线回答“中美两国的抗疫行动的成效为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并将部分学生答案投屏出来,并进一步讨论分析。另一方面,提高表现形式的趣味性。如围绕网络热门话题,进行情景剧、音乐剧、小品等形式的编排,实现场景的再现,让学生们在诸多感官的互动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如重庆一高校,通过打造“课赛融合”的品牌教学活动,举办思政课情景剧大赛,并将思政课内容或社会热点话题等以动漫、H5小游戏或小程序来呈现出来,富有趣味性,让思政课“活”了起来。
(三)坚持政治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相统一,推动融合型思政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1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确立正确三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既要拥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理论修养以及全面的技能素质。随着互联网全局化、纵深式发展,以及融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要求高校需注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人综合素质,积极建造融合型思政人才队伍。融合型人才的塑造,需要政治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默契融合。政治思维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底线思维”,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思维和思想遵循。互联网思维则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围绕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新思考。
打造融合型思政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坚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首要素养,要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马克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宣传党和国家理论政策和大政方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受教育者答疑解惑。这就意味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政治本领、理论素养和道德情操,要真正学好、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积极回应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站在学理高度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剖析。要想始终坚定科学的政治立场,也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知识储量,不断充实自我,加强专业能力;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与主流思想等,不断夯实自身根基;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做到以身作则,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努力发挥身为人师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把互联网思维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也就是说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要不断思考在信息时代如何发挥融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信息内容的甄别、整合和提炼的作用。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增强他们对媒体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同时既需要高校开展专门性的融媒体技能的培训,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和熟练运用“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并结合其优势,与报刊、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的信息相结合,不断开发微课、翻转课堂、直播课堂等,形成不同载体的聚合效益,以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又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借助融媒体并结合大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兴趣点的话题,向大学生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强化在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增进与大学生在融媒体中的交流互动。
四、结语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突破固守思维模式,重组教学元素,创新教学方式、内容、手段,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教学任务。在此过程如何解决教学困境以及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是当下高校亟需思考的问题。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代其核心观念是不变的,即传播社会主旋律,将意识形态教育深入人心,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国家建设者。“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5]192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有志青年,从而稳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无论是对社会发展、民族复兴,还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融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突破教学困境,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紧随时代发展,将融媒体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凝聚力和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