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实践性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对策
2021-11-30朱文林
张 晶, 朱文林
(1.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武汉科技大学 恒大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摇篮,是担负起这一重大使命的主要阵地。2007年5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由团中央在北京启动,随后各高校开始制定本校培训实施方案并选拔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进行培育,通过理论宣讲、专家座谈、专题演讲、志愿服务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构建培养体系,各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方式。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学员的需求也不断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已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热情,其中尤其以实践内容稀缺、实践路径单一最为突出。因此改进培育方式,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实践活动的质量,对整体提升“青马工程”的实施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马工程”的实践意义与发展
(一)实践是“青马工程”理论学习的延伸,两者互为补充
理论学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主体方式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对象,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学员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就容易走老路、犯通病,因此,高校在“青马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普遍重视理论的学习,这符合理论教育的客观规律。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员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课本上”的主义,更不是教条主义,学员是否学懂、是否学透、是否会用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实践中找差距、改缺点、争进步是对理论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员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带着问题回归理论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
(二)实践是“青马工程”创新发展的趋势,两者互相促进
重视理论教育是各高校“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共同特点,不可否认,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掌握的内容。同时不能忘记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实践[2],理论与实践共同构成“青马工程”培养体系。尤其是现阶段新媒体、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员接触外部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对新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和良好的接受能力[3],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课堂上的理论宣讲已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催生枯燥乏味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改变这种局面要加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以实践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青马工程”的发展。新形势下,“青马工程”要取得新发展也必须坚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组织学员广泛开展有针对性、有教育性的实践活动,转变学员的身份地位,学员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活动的主体[4]。
(三)实践是学员直面现实的必然选择,帮助学员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对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来源于现实世界,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解决现实问题。学员作为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将来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马克思主义弄懂弄透、活学活用是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前提,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力的思想武器。学员步入社会后,将面临更多的人生课题,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践行马克思主义,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逐步提升,将支持他们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并且不断磨练自我,成为一名久经考验、不畏困难、堪当大任的马克思主义者。
(四)实践是学员认识国情的客观需要,引导学员坚定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青年学员富有激情、敢想敢干,同时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缺乏锻炼的机会,对世情、国情的了解有一定的片面性,对社会现实问题认识不够深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不够密切,如何突破这些屏障,归根结底要靠实践。因此,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搭建起广大青年发光发热的实践平台,帮助青年学员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信仰[5],秉持爱国情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持续奋斗。
二、“青马工程”的实践现状与不足
(一)实践路径还需进一步拓展,丰富活动形式
近年来,各高校在“青马工程”的实施力度上不断加大,培养范围和名额也逐年扩大,一次培养人数达几百人,采用大班式团校集中培养,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实行实践教学存在客观条件上的困难,难以保证每位学员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为了节省成本和简化培养方式,高校将精力集中于理论教学,即使有少量的实践活动,也主要是服务于理论教育[6]。此外,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武汉开设“青马工程”的各大高校中,约有25%的高校在整个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没有充分整合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外交流过程中没能争取到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活动往往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并且局限于演讲、问卷调查、走访参观这样一些单一的形式,活动空间也仅限于校园范围内或者学校周边,尽管有志愿服务这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但往往因为名额有限,导致参与人数少、参与度低。总结以上问题不难发现,高校在实践路径的拓展上还需进一步发力,争取拓展多元路径,解决实践形式单一、环境封闭的问题,尤其是在利用学校资源达成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的合作,构建实践基地方面可以深入发力,满足学员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内容还需落地落实,重视实际效果
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学习的体会。然而在一些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因为时间短、人数多,导致形式化倾向,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效果。一方面实践内容单一枯燥,对学员缺乏吸引力,学员处在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考核机制不健全,而实践活动本身又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兴趣,学员在实践过程中不注重思考,将理论联系于实践的意识淡薄,应付式的参加实践活动。据广东地区“青马工程”实施现状调查发现,“青马”学员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够、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青马”学员积极性和自觉性不足列在前三位;针对“青马工程”最欠缺的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两位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占比31.8%、31.59%[7]。由此可见,“青马工程”在组织实践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以及学员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形式的迫切期望。一些学校的实践活动甚至仅仅停留在活动之后新闻稿的宣传上,实践内容“浮”在纸上,没有落地落实[8]。如何将实践落地落实,让学员真参与、真收获,这既需要学员积极参与用心体会,也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深刻认识“青马工程”的重要性,积极担负起培养主体责任人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助力本校“青马工程”高质量推进。
(三)实践引导还需进一步深入,鼓励学员思考
实践是对理论学习的延伸,学员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能逐步领会理论的精髓,但是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则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外部力量的积极引导和影响,也依赖于学员自己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其中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需要教师积极担负起培养责任,然而一些高校普遍存在引导不足或引导不够深入的问题,同时学员没能养成将理论联系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两方面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学员了解的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这也是学员普遍疑惑理论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有什么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广东地区“青马工程”实施现状调查发现,71.34%的学员主动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向教师寻求指导明显缺失,表明学员与教师沟通交流不足,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反馈[7]。因此在理论宣讲和组织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员思考,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避免单方面的灌输,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他们运用所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领略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将理论联系于实践、理论指导于实践的习惯。
三、武汉科技大学“青马工程”特色项目的实践经验分析
(一)项目简要介绍
2016年,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组织动员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自觉投身脱贫攻坚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在此背景下,武汉科技大学“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实践项目搭建了一个集中平台,实现“青马”组织、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就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实时沟通交流。同时,“青马”学员背后的学校资源也将为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实现贫困地区+“青马”组织+各种资源的“1+n+n”扶贫新模式[9]。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各高校“青马”组织及其相似性质的组织和贫困地区实现有效对接,通过线上信息交汇、互动,线下实地调研宣讲,搭建起“青马”学员参与下的扶贫新平台,让广大“青马”学员以脱贫攻坚战为契机,深度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参与政治经济建设实践。项目在校团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武汉科技大学“青马”“英才领航班”成员组建的扶贫讲习团队多次深入武汉市新洲区、河北西柏坡等地实地调研,并且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村民委员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项目团队立足当地的发展现状,采取了农业知识讲解、政策解读、规划建议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广泛认可。此外,项目还参与了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同时,通过以行促学的实践模式,大大提高了武汉科技大学“青马工程”实施效率和质量,也为“青马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二)项目在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1.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多方互惠互赢,搭建起“青马”学员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在决胜全面小康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由“青马”学员组成的扶贫实践团队,借助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与贫困地区有效对接,实现社会资源、贫困地区和“青马”学员三方互惠互赢。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青马”学员又红又专,给他们的扶贫攻坚之路拓宽了路径,注入了新的希望。对于“青马”学员而言,参与地方扶贫,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能够直面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大考”,从而让学员学到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审视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社会资源的配置来看,调集“青马”学员助力脱贫攻坚战,为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鲜血液,也为“青马工程”开辟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
2.多方交流互动,实现思想交汇融合,“青马”学员在交流讨论中进步
“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专门打造一个政府部门、“青马”学员、贫困地区交流互动的平台,实现多方随时随地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青马”学员到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将调研结果形成关键信息并交给平台上的政府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结果在平台上公布。平台吸纳有各大高校的“青马”学员,他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构建起全方位覆盖的知识网络,学员们了解有关需求信息后都可以对此提出意见和建议,各种想法在一起碰撞和补充,同时平台支持个人和建群讨论,能够集思广益,实现“青马”学员与贫困地区、“青马”学员与政府部门、“青马”学员与“青马”学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投入脱贫攻坚战,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锻炼学员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所学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得以施展,进而逐步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多种活动形式并行,开辟实践路径,“青马”学员各得其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和对已经摘除贫困帽的地区进行后续跟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青马”学员的用武之地仍然很多。针对贫困地区的脱贫,各高校可以组成扶贫联盟,对“青马”学员按照专业细分和地域细分,根据贫困地区的需要和其所在地区,高校按照专业对口和区域就近的原则形成多个实践队伍,前往贫困地区进行政策宣讲、文化普及、座谈研讨、义务支教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另外组建专门小分队前往已脱贫的地区进行后续调研和经验交流,确保脱贫的彻底性,由此为“青马工程”开辟了多条实践路径,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参与其中。
四、“青马工程”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一)重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在“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也要突出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10]、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高校要坚持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采取学员乐于接受的方式手段,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性;教授学员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同时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平衡授课老师的供给和学员的需求,平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避免单一的理论学习或者单一的实践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育的铺垫作用,指引学员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方向,少走弯路老路,从而切实达到实践的效果;重视实践教学的延伸作用,指引学员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因此,高校要认真审视培养方案,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辅助开展各种特色实践活动,丰富培养体系,激发广大学员的参与热情,鼓励学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操能力[11]。
(二)突出实践导向——提高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有针对性的训练,必须以提高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总目标、总方向。长期以来,“青马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固化模式,忽略了在实践锻炼、社会交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内容正是学员步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是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青马”学员作为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同龄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加强“青马”学员的实践能力,能够带动广大青年以更加严格的标准积极要求自己进步,这对“青马工程”的开展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前文分析指出,学员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普遍有待加强,为此必须着力提高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2],奋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拓展实践路径——整合学校资源与社会需要
每一所高校都是一个资源库,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为“青马工程”的实践环节争取更多可能,这也为高校搭建实践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的实践效果来看,将学校资源与社会事业充分融合能够发挥各方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具体表现在,对社会事业而言,有了高校智库资源的扶助,各方面建设将多出一份力量,例如扶贫攻坚、义务支教等,这些正是“青马”学员所擅长的方面,也是社会事业需要长远发展的方面,两者恰为互补;对“青马”学员而言,他们融入社会建设,直面社会问题又多了一条路径,同时借助其背后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能够帮助学员尽快融入社会实践,锤炼各方面的能力,达到增长见识、增长才干的目的;站在社会资源的角度看,学校资源库与社会事业的充分融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实践路径的拓展方面,高校应当借助资源库积极争取“外援”,为学员搭建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解决实践机会少、实践路径单一的问题。
(四)明确实践目的——引导学员坚定信念、担负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青年人有梦想有追求、敢想敢干,高校要鼓励他们敢于有梦、勤于圆梦,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抱负,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滚滚洪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多渠道并行,为学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有效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形式,构建‘青马工程’网络学习平台;在政府、机关、学校、社区、农村等建立一批稳定的学员实践基地”[14],争取让每一位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这将解决学员实践机会少和实践兴趣度不高的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发挥实践的最大效果。例如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大学生“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扶贫讲习等活动,由中央政府部门牵头,地方政府和高校沟通合作,利用每年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时间,号召广大青年下基层,其在全社会影响力之大、吸引大学生人数之多,具有很好的社会效应,满足广大学员的实践需要,同时,在服务贫困落后地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学员的收获感、成就感,激发学员对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学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热情度高涨,逐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15]。
五、结语
高校在实施和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既要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员拓展实践路径,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学员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建功立业的本领,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鞭策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真正将“青马工程”的初衷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