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2021-11-30任子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内径颈动脉缺血性

任子磊

(冠县中心医院超声科 山东 聊城 252500)

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其是因脑部颈、椎等血供动脉闭塞或狭窄、脑血供不足所致,是脑组织坏死的全称。该病症一旦发生,则患者以突发眩晕、对侧肢体麻木、感觉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病情较重者可能产生意识障碍、偏瘫、偏盲等,所以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1]。有临床研究证实,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彩超检查的价值较高,其可对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及程度、斑块情况、内膜中层厚度(IMT)等予以有效显示[2]。在患者病情发生时,其诱因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对该病症进行防控时,彩超检查颈动脉成为了医学界重要手段,且其在治疗患者和评估预后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10 例设为参照组,即探讨了缺血性脑卒中实施彩超检查颈动脉的临床价值,现做下述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10 例设为参照组,患者各项信息经统计软件处理:研究组包括70 例男性,40 例女性,年龄36 ~74 岁,平均(56.13±4.23)岁。参照组中66 例男性,44 例女性,年龄36 ~75 岁,平均(56.17±4.51)岁。经统计处理各项数据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3]:研究组患者均满足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条件,均经影像学如MRI 或头颅CT 确诊;患者均意识清楚,且具有正常认知,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所致心源性栓塞者;颅内肿瘤;其他心血管重症者;出血性脑卒中患者。

1.2 方法

两组对象均采用彩超检查颈动脉,具体为:本次检查所用仪器为彩超诊断仪[以SA-9900 PRINE 为规格型号,以20063230193 为国食药监械(准)字,产自美迪森(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查前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头颈部偏向检查对侧并后仰,将双肩垫高,将颈部检查部位充分暴露出来,检查时以线阵探头进行扫描,设置频率为5.0 MHz ~12.0 MHz,主要对受检对象颈动脉分叉处、颈内、颈外、颈总等动脉(ICA、CEA、CCA)等的IMT 值进行检查,并测量ICA 管腔内镜,采用多普勒频谱对颈动脉实施定量分析,对3 个心动周期搏动指数进行测量,最后取三组数字平均值。对受检者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检查,并对其范围、位置、形态、大小、数目等进行检查,然后对斑块所致狭窄率予以计算。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 IMT)、ICA 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值、内径,记录颈动脉狭窄率、斑块率、内膜增厚发生率。评估条件[4]:①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 ≥1.5 mm;内膜增厚:1.0 mm ≤IMT <1.5 mm;正常则IMT >1.0 mm。②斑块:周围内膜厚度增加50%以上;斑块入动脉管腔内0.5 mm 以上;局限性中膜厚度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计数等数据资料分别用χ2、t检验结果差异,分别用(±s)和率(%)表示,当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颈动脉IMT 值

研究组的ICA、ECA、CCA 等IMT 值的数据结果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颈动脉IMT 值( ± s) 单位:mm

组别 例数 ICA ECA CCA研究组 110 1.25±0.18 1.35±0.26 1.40±0.31参照组 110 0.81±0.17 0.74±0.13 0.81±0.13 t 8.6521 9.4571 8.6341 P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ICA 的RI、PI 值、内径

研究组ICA 的RI、PI 值高于参照组,内径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PI 值、ICA 内径( ± s)

组别 例数 PI ICA 内径/mm RI研究组 110 2.67±1.77 0.30±0.41 0.69±0.07参照组 110 1.08±0.21 0.58±0.53 0.45±0.05 t 4.8352 3.2104 4.5134 P 0.001 0.012 0.002

2.3 对比两组狭窄率、斑块率、内膜增厚发生率

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率、斑块率、内膜增厚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心脑器官连接中,颈动脉属于重要通道,脑动脉可按照粥样硬化程度将自身病变程度予以准确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显示以斑块形成、IMT 增厚为直接表现。有调查数据表明,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占比为20%~30%[5],分析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①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可对颈动脉血管造成阻塞,对血供造成影响,同时斑块具有粗糙表面,可促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而致病;②以正性或负性重构为表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前者为动脉血流量足够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血管壁膨胀,当增大的补偿性难以满足管腔大小,则负性重构便会出现,引起进行性血管狭窄;③颈动脉远端可因颈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灌注压下降,此时血供障碍出现在分水岭区,造成前循环血供部位梗死而致病。所以对颈动脉斑块及早发现和确诊,对于患者疾病的防治发挥着重要作用。渐进性的血管内壁损伤可导致颈动脉IMT 增厚,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从而形成斑块。一般而言,颈动脉内IMT >1.2 mm 则确定有斑块存在,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以IMT 增厚为早期指征。缺血性脑卒中以IMT 每增厚0.15 mm 则发生风险增加69.0%,所以该指标对于疾病预测重要[6]。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对比ICA、ECA、CCA 等IMT 值的数据结果中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颈动脉斑块可根据IMT 战后程度予以直接反映。两组对比ICA 的RI、PI 值、内径的数据结果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血管阻力越大、波动指数越高、管腔内径越小,则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更高。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率、斑块率、IMT 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这表明斑块性质和结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密切。可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开展彩超检查颈动脉发挥着极大优势。

综上,缺血性脑卒中的起病、进展与颈动脉病变关系密切,而对患者行颈动脉彩超诊断,则可对其颈动脉狭窄度、斑块、ICA 内径、内膜增厚等予以清晰显示,可评估疾病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内径颈动脉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
内径侧轴向引出分接线段的可调模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