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 在原发性肠脂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021-11-30安红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密度结肠原发性

安红卫

(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CT、磁共振室 山东 济宁 272100)

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肠脂垂炎多发于乙状结肠和盲肠,肥胖人群易患[1],其主要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的产生主要是由肠脂垂周边一些组织发生炎症,肠脂垂被侵犯,引起肠脂垂发炎。本研究中的原发性肠脂垂炎是由于指肠脂垂出现了扭转或是静脉血栓,从而引发了缺血,导致肠脂垂脂肪发生坏死。技术上的落后及临床经验不足容易导致误诊,以致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手术干预。在最近十几年来,CT 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腹痛患者的治疗诊断当中了,加强了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认识与判断,多层螺旋CT 将为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20 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龄20 ~81 岁,平均年龄(42.78±16.10)岁,病程3 h ~3 个月。临床表现:均为中下腹部疼痛,其中左下腹疼痛有18 例,右下腹疼痛2 例;都有局限性压痛,白细胞增高8 例,轻度发热1 例。排除标准:急性阑尾炎、网膜梗死、妇科炎症以及肠系脂膜炎等患者。纳入标准:由两名2 名副主任医师进行共同阅片,CT 影像表现为结肠旁有直径2.0 ~4.0 cm 肿块,影像特点是圆形或者椭圆形低密度脂肪肿块,病灶内可见条索状高密度、边缘模糊、结肠壁没有出现增厚,脏腹膜轻度增厚。

1.2 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 扫描 患者在扫描前一天,需要配合低渣饮食,并适当使用缓泻剂;患者在扫描当天,必须严格禁食;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的隔面至耻骨联合的范围进行多层螺旋CT(东软公司NeuViz 128 精睿CT)扫描,层距及层厚均为5 nm,电压为120 kV,电流150 ~200 mAs。分三期进行全腹扫描,动脉期扫描在开始注射后25 ~30 s 后进行,门脉期在开始注射60 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在开始注射120 s后进行。

1.2.2 影像学分析 扫描结束后,由2 名副主任医师进行共同阅片,意见不统一时与上一级讨论、最后确定结果。影像初始资料是薄层轴位,重点关注到病灶最大切面方向的多平面重组(MPR)[2],以及矢状位和冠状位,观察患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部位以及周围的表现。

2 结果

本次选取的20 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中,病灶位于乙状结肠旁11 例(55%),升结肠旁1 例(5%),降结肠旁8 例(40%)。病灶中央多层螺旋CT 扫描呈现病灶为卵圆形状脂肪密度,边缘呈环状高密度,犹如“戒指”,直径0.9 ~5.6 cm,平均直径为(2.14±0.88)cm。其中共有2 例患者病灶中央见点状高密度影,共有7 例患者病灶中央见线形高密度影,11 例患者表现为肠壁边缘卵圆形云絮状或圆形较周围脂肪比稍高密度影。在本次的20例患者中,除了6例行短期非甾体抗炎药对症用药外[4],其他14 例行保守治疗。5 ~10 周后再次使用多层螺旋CT 扫描回访患者,20 例患者的病灶均自行消退,有部分病灶区可以见到残余少量索影,可观察到“腹腔鼠”,表明腹腔脂肪钙化灶形成。早期病灶突出特点为低密度脂肪组织,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进展期病灶突出特点为高低混合密度影,环壁发生增厚;恢复期可见病灶缩小,形态不规整。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由于多层螺旋CT 增强后环形强化将进一步明确诊断,平扫和增强都不是同时进行的。

3 讨论

3.1 原发性肠脂垂炎发生机制

肠脂垂位于结肠带两端,长度为0.5 ~5.0 cm,末端处于游离状态,本身较重,因此活动度较大。由于静脉回流需要经过一条弯曲、管径狭窄的小静脉完成[3],如果肠脂垂出现了扭转或者陷入结肠壁,极易导致肠套叠、静脉栓塞现象发生,局部缺血继而导致炎性反应以及水肿,所以乙状结肠是原发性肠脂垂炎的经常发病部位,在本研究中患者病灶位于乙状结肠旁11 例,占到总人数的55%。在原发性肠脂垂炎发生的早期,主要病理表现有脂肪组织充血、水肿,一定时间后出现继发性炎症,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被大量浸泡[5],坏死脂肪纤维化也就继续发生。

3.2 原发性肠脂垂炎易发人群及表现

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原发性肠脂垂炎,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高于同龄女性。相关研究认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在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大幅度的运动。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的症状基本是局限性短期固定疼痛[6],常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白细胞数量正常或略有上升,很少见到患者发热、便秘、腹泻。通常情况下,2 周左右患者的症状会有所缓解。

3.3 多层螺旋CT 扫描特征

通过影像分析,多层螺旋CT 扫描具有很高的检查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在扫描时不会被肥胖、气体等因素影响,进行扫描后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结肠以及其周边的病变情况。利用多层螺旋CT 能够区分结肠旁脂肪垂与周围腹腔内的脂肪组织的密度,当出现原发性肠脂垂炎,其中的病理改变就会导致密度发生改变。原发性肠脂垂炎发生的病理改变与多层螺旋CT 扫描影像有着密切关系[7]。肠脂垂一旦出现了扭转或者陷入结肠壁、组织充血、水肿,通过多层螺旋CT 扫描表现为结肠旁脂肪肿块密度降低,出现卵圆或者圆形的形状,直径为2.0 ~4.0 cm。原发性肠脂垂炎继续发展,一段时间后出现继发性炎症,通过多层螺旋CT 扫描表现为肿块的内部有高低不同混杂密度影,环壁较厚,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壁强化表现中等。5~10 周后再次使用多层螺旋CT 扫描回访,20 例患者的病灶均自行消退,除了6 例行短期非甾体抗炎药对症用药外,其他14 例行保守治疗,因此可以确诊为原发性肠脂垂炎,通过多层螺旋CT 扫描,排除患者有网膜梗死、阑尾炎、急性憩室炎的可能。

3.4 多层螺旋CT 扫描鉴别诊断

通过对我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20 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多层螺旋CT 扫描,总结出在多层螺旋CT 扫描下,原发性肠脂垂炎影像与其他易发生误诊疾病的区别,包括急性憩室炎、网膜梗死、阑尾炎、胆囊炎。①急性憩室炎:通过对比发现,急性憩室炎与原发性肠脂垂炎发病位置相似,在多层螺旋CT 扫描中可见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平扫密度比较低,病灶较大,直径为2.0 ~4.0 cm,病灶壁比较薄,肿块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有条索状或是絮状密度增高,在后来的随访中肿块会发生缩小。②阑尾炎:阑尾炎与原发性肠脂垂炎临床表现相似,阑尾会明显增粗,多层螺旋CT 扫描对比发现阑尾炎患者的管腔内有高密度粪石嵌顿,周围有系膜增厚、渗液。③网膜梗死:网膜梗死与原发性肠脂垂炎发病疼痛位置固定[8],一般在右上腹或是右下腹,不会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表现。对比分析可见,多层螺旋CT 扫描中可见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病灶较小、边缘具有高信号环、肠管壁会发生增厚。④胆囊炎:尽管胆囊炎与原发性肠脂垂炎临床表现相似,但是壁发生增厚,胆囊在后续发展中会肿大或者缩小,多层螺旋CT 扫描中可见胆囊炎患者病灶内有小气泡,囊壁不规则、囊肿发生破裂,囊肿将变小。

综上所述,原发性肠脂垂炎在多层螺旋CT 扫描中有独特的表现,具体为脂肪垂区的病变部位,脂肪密度肿块呈现圆形和椭圆形状,周围继发性炎症出现后,中央部分可以观察到线条状以及点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周围的环壁呈轻中度强化。临床医师通过扫描影像能够十分全面、清晰地了解到患者的病灶发展,观察到腹腔内密度脂肪的变化,为患者制定高效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将大大提高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正确认识。因此,多层螺旋CT 在原发性肠脂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辽阔,在临床运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高密度结肠原发性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①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