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状—事物”类语法隐喻的经验意义变化∗

2021-11-30

外语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词组性状语义

董 娟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提 要:意义变化是语法隐喻理论的核心问题,但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依据语言的维度,聚焦“性状—事物”类概念隐喻,通过语料分析,从词汇语法和语境两个层面寻找语法隐喻经验意义变化的依据。研究发现,在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变过程中,主要产生4种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语义抽象、语义概括、语义特化(包含“获得技术性”和“增强技术性”)、语义模糊(包含“内在歧义”和“外在歧义”);这些不同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由相应的词汇语法形式体现,同时受到语境因素的促动。

1 引言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创新,产生于语义范畴与词汇语法范畴的交叉耦合(Halliday,Matthiessen 1999:227-238),它不仅是特殊的意义表达方式,也是语言系统意义潜势扩展的重要资源。语法隐喻涉及同一“核心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但一致式和隐喻式又不完全同义(Halliday 1985:321)。从一致式到隐喻式,意义上发生哪些变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回顾有关语法隐喻意义变化的论述和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维度为理论依据,聚焦“性状—事物”这一典型但关注度较低的概念语法隐喻,通过对实际语料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词汇语法分析,结合语境因素,寻找意义变化的依据,归纳出经验意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以期对已有研究做出补充。

2 研究背景

2.1 关于语法隐喻中的意义变化

Halliday在提出语法隐喻理论时指出,“选择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这些变体在意义上有联系”(Halliday 1985:321),并指出一致式和隐喻式在意义上的差异及共同的表征潜势。Thompson也指出,一致式和隐喻式虽然指称外部世界的相同事件状态,但识解不同意义(Thomp⁃son 1996:165)。这些论述提出语法隐喻的意义变化问题,但没有给出研究这一问题的路径和具体方案。

有关语法隐喻意义变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语义特 征的 增 减 方 面。Halliday(1995/2007:19,1996/2007:397,1998a/2007:39,1999/2007:107,2008:96,107-108)多次指出,隐喻式增加一致式之外的语义特征;其他学者(Ravelli 1988:137;Hal⁃liday,Matthiessen 1999:227;Fan 2001:41-42;De⁃rewianka 2003:185;王志娟 彭宣唯2019:42-44)提出隐喻式是一种语义复合体,语义复杂度增加。Halliday和Matthiessen(1999:230-232)探讨级阶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丢失,提出同源体的语义地位这一理论问题;由于语义特征丢失而导致的歧义现象也 受 到 关 注(Halliday 1987/2007:346,1998b:227),社会文化语境也纳入研究范围(宋来全 杨忠2019:50-55),此外还有跨学科的探讨(罗载兵 蒋宇红2015:24-28)。

已有研究呈“点状分布”,鲜有对语法隐喻过程中意义变化问题的集中论述,也缺乏针对不同类型语法隐喻、具体意义变化类型的深入研究。为避免笼统的理论假设,需要将理论论证与实际语料分析相结合,具体探讨何种类型的语法隐喻在何种意义上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将聚焦“性状—事物”类概念语法隐喻的经验意义变化。

2.2 意义变化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不断演化的系统,语言的5个维度(结构、系统、层次化、实例化、元功能)共同定义其体系结构。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3大元功能,“语言的功能,从另一视角看,就是不同的意义”(Halliday 1970/2007:176),意义的变化就是元功能的变化,每种意义模式的变化都有系统性。语言是层次化的系统,语境处于语言之上,语言系统本身分为语义、词汇语法、音系或书写系统3个层次;语音(或字符)是语言表达的物质载体。词汇语法层的出现使元功能组织和语法隐喻成为可能。层次化使封闭的意义承载系统成为开放的意义生成系统,语义与词汇语法层出现错位体现时就产生语法隐喻。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意义上的变化也是抽象的,语义由具体的词汇语法系统体现,并由语境支配。考察语义变化既要“从上往下”(由语境到意义),又要“从下往上”(由词汇语法到意义),从词汇语法形式和语境动因两方面寻找意义变化的依据。

2.3 “性状—事物”类概念语法隐喻

“性状—事物”类概念语法隐喻是名物化隐喻的重要类型。名物化是语法隐喻在现代英语中占主导地位的语义转向(Martin 1992:406)。Hal⁃liday(1998b:211)归纳了过程、性状、环境成分、连接词向事物转变的语法隐喻类型,目前对名物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过程—事物”。“环境成分—事物”类名物化的界定不够清晰(Derewianka 2003:203),“连接词—事物”类涉及诸多过渡形式,而“性状—事物”类定义明确,更加典型。

语言系统的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有自然的一致性实现关系,语义单位序列(sequence)、言辞(figure)和成分(element)分别由词汇语法单位小句复合体、小句、词组或短语实现。言辞是经验最基本的语义单位,由过程、参与者、环境和连接成分等构成;参与者包括事物和性状。参与者由名词词组实现,按照经验结构分析,包括指示语、数量语、描述语、类别语、事物等功能成分。从语义上来看,由实体名词实现的“事物”体现“实体”意义,而事物之前的所有成分都体现性状意义。性状处于事物和过程之间的连续体(cline)上,它赋予事物属性或状态,依附于事物而存在,把事物作为指称的框架。性状和事物都被识解为参与者,在结构内部起不同的作用。

从经验意义上看,“性状—事物”类概念语法隐喻的一致式是关系小句,把某种属性赋予某个载体。整个言辞浓缩为由名词词组实现的成分,“性状—事物”充当词组的中心词。这一成分又进入新的言辞,承担各种功能,在不同的经验域中表达新的意义。隐喻化的名词词组进入何种新语境及承担哪些功能角色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深究。本研究将考察由语法隐喻产生的新的小句过程类型,以及隐喻性名词词组的新功能,并通过对词汇语法层的分析考察语义的变化。通过聚焦“性状—事物”类语法隐喻探讨两个问题:由“性状”变为“事物”会有哪些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这些意义变化由什么词汇语法形式实现,以及由什么语境因素促动。

3 经验意义变化的实证研究

3.1 语料选取

语法隐喻是科学语篇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以随机选取的近年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8种著名科学期刊上的35篇研究论文为语料,只关注语言本身,不考虑图表、公式等其他符号系统。从语料中共选取900个含有“性状—事物”类语法隐喻的小句(包括级阶小句和级转移小句①)。

由于“性状—事物”类隐喻在词汇语法上体现为形容词向实体名词的转换,语法隐喻与语法范畴转换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语法隐喻涉及原有意义与新意义的交联,但语法范畴转换是指由一种语法范畴派生出另一种语法范畴,经过范畴转换的成分失去原来的语义特征。因此,形式上的特征不能成为判定语法隐喻的标准,而应该从语义功能的层面来界定。语料选取时,排除以下形似“性状—事物”类隐喻但不符合定义的情况:(1)名词词组中,名物化的形容词实现的仍是性状(如stability test);(2)名物化的形容词实现的事物被具体数字修饰,成为衡量单位(如a con⁃ductivity of 10,335 S/cm);(3)情态和意态形容词的名物化(如ability,probability);(4)“延展动词结构”(stretched verb construction)中的名物化(如come into effect);(5)指示词the+实现性状的形容词,指称一类事物(如the negative)。

3.2 语料分析

探讨语法隐喻的经验意义变化,需要分析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系统。所有包含“性状—事物”类概念隐喻的名词词组可拆解为一致式:“载体+过程+属性”(Carrier+Process+Attribute)关系小句,“性状”被识解为属性。一致式小句的过程消失,其它成分的功能同时产生综合反应链。本研究对语料在词、词组和小句3个级阶上进行标注、分析和统计。

在词这一级阶上,统计“性状—事物”类隐喻的词汇实现形式,归纳共有特征。在词组级阶上,分析含有该类隐喻的名词词组的经验结构。在小句级阶上,分析小句的及物性构型:隐喻的小句过程类型、隐喻的名词词组在小句中充当的功能成分。利用UAM Corpus Tool 3.3h,自建标注体系,多人手动标注,过程类型的标注按照功能语法(Halliday,Matthiessen 2014:215-356)对小句过程的界定。功能成分的标注体系包括3个方面:级阶、地位和类型。级阶是指包含该类语法隐喻的名词词组处于词组级阶,还是降级为另一名词词组中心语的修饰成分;地位是指包含该类语法隐喻的名词词组独立构成一个词组,还是进入名词词组复合体;类型包括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两大类,包含该类语法隐喻的名词词组在小句中担当“直接参与者”,或作为“间接参与者”与介词(词组/短语)构成环境成分。

3.3 解释与讨论

3.31 经验意义变化类型

基于词汇语法分析,结合语境因素,本研究归纳出经验意义变化的类型,包含普遍变化和具体变化两大类(参见图1)。涉及语义浓缩(semantic condensation)的语义抽象(semantic abstraction)是名物化的普遍语义变化;语义概括(semantic gen⁃eralization)、语义特化(semantic specialization)、语义模糊(semantic obscuration)是具体变化。语义概括是指性状变为一类事物后,原有的语义范围扩大。语义特化主要指技术化,涉及语义范围的缩减,包括“获得技术性”(acquired technicality)和“增强技术性”(intensified technicality),前者指一致式是表示性状的普通形容词,隐喻式在新的语境里获取技术性;后者指一致式本身具备技术性,但隐喻式的技术性更强。语义模糊是指隐喻产生的语义上的不确定性,分为“内在歧义”(internal ambiguity)和“外在歧义”(external ambiguity)。

图1 经验意义变化类型

依据变化类型,对语料中的996个“性状—事物”名物化实例进行统计②,结果表明(见表1),语义特化居多(44.78%),其中35.94%属于在语境中获得技术性;19.08%的实例具有语义模糊,语义概括在10.34%的实例中有所体现。下面将对每种变化类型的词汇语法和语境因素进行说明。

表1 经验意义变化统计结果

3.32 变化类型的词汇语法实现与语境动因

3.321 语义抽象

语料中“性状—事物”的词汇实现形式具有语义抽象的共同特点,描述事物的性状成为抽象实体。抽象性产生于语义交联(semantic junc⁃tion),除了普遍提及的“性状+事物”意义交联,还应包括“过程+性状+事物”语义范畴的“三重交联”。一致式与隐喻式处于隐喻连续体的两端,一致式向隐喻式靠近的所有变化痕迹都保留下来。某些“性状—事物”处于连续体的中段,较常见的是由动词实现的“过程”变为由形容词实现的“性状”,再变为由名词实现的“事物”(如produce>productive>productivity)。

实现“事物”的名词在语法上按照可数性、有灵性和概括性3个矢量来定位(Halliday,Mat⁃thiessen 2014:385),可数性与抽象性关系密切。人们通常认为,抽象实体是无界的。那么,有数量标记的名物化是否属于语法隐喻呢?Liu认为,带有复数派生标记⁃(e)s或不定冠词a(n)的词汇形式具有固定的句法地位,不属于语法隐喻(Liu 2008:103);Martin则给出诸如inadequacies和ca⁃pabilities之类的实例,认为复数形式的名物化是语法隐喻(Martin 1993:239)。抽象性与可数性并非对应关系,但“这种区分是语法上的,同一实体可能有不同的识解方式”(Halliday,Matthiessen 2014:385)。可数性和抽象性都是连续体,可数名词的抽象度较低,更接近具体事物。功能语法是语义驱动的自然语法,语法隐喻导致意义向事物性(thingness)转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事物的意义扩展潜势——量化、描述、分类和质化”(Mar⁃tin,Rose 2007:110)。抽象事物可以被量化,是名物化语义生成力的体现,数量在语法上的变化体现出语言系统意义潜势的扩展。同一名物化的单复数形式体现不同的意义,如例①中difference与differences共现,前者表达概括意义(A不同于B),后者表达具体的意义(A与B在某方面、以某种方式不同),但并非所有的复数形式名物化都是语法隐喻。如果语义范畴的交联消失,则指称具体事物。如例②中的impurities与实现抽象事物的名词impurity不同,表示具体的“杂质、污染物”。

①Th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ΔT'(I1,I2)andΔT(I1,I2)]is boundedby the total sum of differences [between...pixels inI1].

②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s of Ag and Cu are very homogeneous across the layer without meas⁃urable impurities including oxygen.

3.322 语义概括

语义概括涉及语义范围的扩展,隐喻性事物指事物的范畴或类别,而不是某类事物的具体成员。具备语义概括的名物化有独特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在小句中承担的语法功能有一定规律可循。首先,从词汇语法实现形式看,语义概括的“事物”由名词词组中不带修饰成分的中心词来实现。如例③中的conductivity独立构成名词词组,表示某个概括性概念,并不强调what is con⁃ductive或what kind of conductivity.其次,涉及语义概括的名词词组与它们在小句及物性结构中所承担的语法功能有一定的关系。语义概括实例中的55例(53.4%)的隐喻性名词词组级阶下移,成为另一成分的修饰语或与介词共同构成环境成分,一致式中的载体(carrier)不可恢复。如例④a,介词短语with partial loss of viability在属有关系小句中担当伴随环境成分,名词词组的事物loss本身是“过程—事物”名物化,“性状—事物”名物化viability充当loss的后置修饰语。语法结构功能可以揭示语义与语法的关系,viability不带任何修饰成分,其语义范围扩大为表示某一范畴,不强调what is viable.例④b中,名词词组severity与介词构成物质过程的内容环境成分,成为衡量某物的一个方面,载体消失,隐喻式与一致式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另外48例(46.6%)的词组在小句中充当目标、价值、标记、属性等功能角色,一致式中的载体可恢复,但地位弱化,无恢复的必要。

③[[Introducingconductivity in these scaf⁃folds]]resulted in several benefits...

④a....the microencapsulated phageshada comparably higher rate of survival than...but still with partial loss[of viability].

b....and these lesions did not significantlyincreasein severity at later time points.

3.323 语义特化

语义特化涉及意义减缩或固化,语义范围缩小,语义特征增加。“一个简单的词汇用于具体的语境,它的意义和外延会比之前受限。”(Lyons 1977:536)语法隐喻通过压缩和改变日常语言来创造科学语言的“理论抽象”(theoretical abstrac⁃tion)。本研究所关注的语义特化主要是技术化,技术化的词汇基本源于语法隐喻(Halliday,Mat⁃thiessen 1999:286;Matthiessen et al.2010:13),

由于已经成为系统性的建构,失去实例化的语篇动因,不能被进一步拆析(Halliday 1998a/2007:37,1999/2007:127;Halliday,Matthiessen 1999:286)。但系统性与实例化的隐喻并非界限分明,一个词汇语法形式可在不同语境中实现多个意义。本研究关注语法隐喻过程中所发生的语义变化,从历时演变的角度看,技术性词汇源于语法隐喻,不能作为预制建构而排除在外。

在语料中,44.78%的实例具有技术性,其中,35.94%属于“获得技术性”,如hard,long,strong等实现性状的形容词不含技术性语义,但经名物化后,在具体科学语域中,变为表示矢量的范畴化概 念:硬 度(hardness)、长 度(length)、强 度(strength)等。例⑤(a⁃c)出自同一语篇,通过增加 类 别 语(attachment,adhesive,attractive),strength成为包含次类别的范畴。另外8.84%的实例属于“增强技术性”,与具体的语场关系密切。如例⑥,实现性状的形容词viscoplastic与技术性语场相关,隐喻式viscoplasticity的技术性更强,而且增添了特征语(rigid perfect)。

⑤a....attachment strength has been notedto varyby surface type...

b.Adhesive strengthwas enhancedthrough conjugation...

c.These interactionscan enhanceattractive strength for compatible residues...

⑥Byconsideringvon⁃Mises behaviour for rigid perfect viscoplasticity ,a power⁃law viscoplasticpo⁃tential functionψcan be defined...

技术性是程度问题(Ha,Hyland 2017:35-49)。如例⑦a的语场是“已有研究的缺陷”,并非科技主题,heterogeneity是言语过程的原因环境成分,虽正式程度高,但技术性不强,与正式程度较低的difference,variety意义差别不大。而例⑦b的语场是统计学“异质性分析”,技术性强。

⑦a.Due to the small number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b....these results suggested[[that no heterogeneityexisted in included RCTs]].

3.324 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是隐喻性表达的特征之一,出现在意义不确定或为了保持语篇清晰度而牺牲概念清晰度的情况下(Halliday 2008:109)。本研究将语义模糊分为“内在歧义”和“外在歧义”两类。

语料中“内在歧义”的实例居多,主要归因于性状本身的“梯度性”(scalarity)。Halliday,Mat⁃thiessen(1999:211)将性状分为二元型(如dead/alive)、梯度型(如happy/sad)和分类型(如wood⁃en/plastic/stone)。在语料中,74.2%的性状属于梯度型。性状变为事物,梯度性会保留、部分保留、中和或丢失,从而对隐喻式的解读产生影响。要消除隐喻式的语义模糊,需借助以下要素:(1)事物所在的名词词组的特征语;(2)隐喻性名词词组作为参与者所进入的过程;(3)小句中的间接评价成分。例⑧中的stability具有梯度性,但根据词组内部的特征语far greater可判断其明确的积极意义,隐喻性词组的一致式为:dopant is far more stable.一致式中表示性状梯度性的强化词far more成为隐喻式中的特征语。

⑧...has the advantage of[[creatinga sys⁃tem[with far greater dopant stability]]].

名物化性状成为新过程的参与者,过程的性质影响对名词性成分的识解。过程动词可大致归为“评判型”和“肯定型”,前者如evaluate,test等,表示对事物的评价判断;后者如confirm,vali⁃date等,表示对事物的认可或客观描述。在“评判型”过程小句中,性状的梯度性在名物化词组中得以保留;在“肯定型”过程小句中,梯度性被中和,性状的程度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例⑨a的过程evaluate本身就预设性状程度不确定,因而才需要评估“有效”的程度,effectiveness表示how ef⁃fective...is,保留性状的内在梯度性。例⑨b的过程confirm预设“有效性”作为事实而存在,“有效”的程度并不重要,一致式为...is effective.

⑨a....crucial for[[evaluating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in cancer clinical trials]].

b.The higher success rate and lower average real power loss significantlyconfirm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BPPO algorithm...

小句中的间接评价成分也可为隐喻式识解提供线索,有些表达概念意义的词汇语法形式可间接表达态度(Martin,White 2008:62)。例⑩中的“过程+范围”结构sets the foundation以及环境成分中事物的嵌入修饰语electronically stable和ef⁃fectively function都预设this patch is stable这一事实,“稳定性”的程度问题被中和。

⑩Thestability of this patch in the conductive state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and its demon⁃strated effect on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sets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of electronically stableCP⁃based scaffolds that could effectively functionas e⁃lectronic interfaces.

产生“外在歧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丢失。从关系小句变为隐喻式名词词组,小句及物性结构的载体或环境成分往往成为名词词组内部的后置修饰语或类别语。在某些情况下,名词词组的修饰语与一致式小句的载体不对应,造成语义模糊。如例⑪,sleep在名词词组the insecurity of sleep中充当后置修饰语,但词组不能拆析成sleep is insecure.由于信息缺失,小句的载体必须在语境中恢复。本例的语场是社会文化因素与睡眠行为的相关性,而并非睡眠作为生理行为。根据嵌入修饰语with the use of watchmen/guards or sleep in conflict territories,文中所说的个体或群体由于不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缺乏安全感,一致式小句的载体应为the environment of sleep.

⑪ Sociologists are thus concerned withunder⁃standingnot only the social forces governing sleep but also how sleep is institutionalized within social systems;...the insecurity of sleep for both indivi⁃duals and groups[with the use of watchmen/guards or sleep in conflict territories ],and the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of sleep.

产生“外在歧义”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名词词组复合体内的共享修饰成分。名词词组通常按照“扩展”(expansion)的逻辑语义关系组成复合体。其潜在复杂性在于事物对性状的归属权,尤其是当多个名词词组以“延伸”(extending)关系组合时,组成复合体的名词词组中的事物“共用”指示语或修饰语,因此难以确定这些成分是否共同作用于所有词组的事物。对有些涉及特征语和类别语的情况,如不借助语境,单靠语法标记则很难判断。如例⑫,两个中心词(homogeneity,smooth⁃ness)共用指示语the和后置修饰语of graphene,但特征词large⁃scale仅修饰homogeneity,不包括smoothness,性状smooth描述载体的一般性特征。

⑫ Improvement[in the large⁃scale homogenei⁃tyand smoothness of graphene]will advance...

以上各类语义变化由词汇语法层的特征来体现,并受语境驱动。在科学语篇中,由形容词实现的性状经过语义上的抽象、概括、和特化,变为理论抽象和科学概念,参与学术话语建构;同时,语法隐喻过程中的信息丢失以及性状本身的梯度性特征也导致某些情况下的语义模糊。

4 结束语

一致式转变为隐喻式,两者在形式上发生直观的变化,而意义上的变化则更抽象和复杂。一致式与隐喻式的意义共核是它们构成同源体的基础,但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在语境控制下体现不同的意义。本研究对比一致式和隐喻式在词汇语法结构上的差异,采用互补视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实际语料分析,发现经验意义变化的类型和规律,弥补了以往研究重理论假设、轻语料支撑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本研究只选取一类概念语法隐喻为例,今后的研究应囊括更多的语法隐喻类型。此外,由于篇幅所限,对于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变化将另做讨论。

注释

①本研究把降级小句也纳入分析范围,因为语法隐喻涉及级转移,降级小句也是语法隐喻承担功能角色的真实语境。

②单个实例可同时涉及多种语义变化。

猜你喜欢

词组性状语义
珠海长肋日月贝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织锦巴非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副词和副词词组
你是如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