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语与祖鲁语时间关系表达的比较研究∗

2021-11-30马秀杰

外语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序句法时态

马秀杰

(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北京 100089)

提 要:本文通过对绝对时态、相对时态、语序的比较,阐释汉语时间关系句法编码的选择性和祖鲁语时间关系句法编码的强制性。汉语时间关系主要依赖词汇和语用手段;祖鲁语中绝对时态和相对时态在时间表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时间表达上的差异体现出这两种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差别,也反映出两个民族对时间认知的不同。

1 引言

语言中的时间关系既可以通过词汇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语法手段来表达。人类语言不仅在时间表达的方式和准确性上存在差别,在词汇和语法的相对比重上也有所不同(Comrie 1985:7,何伟 王连柱2020:14)。关于时间关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时态和体。时态研究最具影响的是Reichenbach(1947)的理论。根据说话时间和参照时间的关系,Reichenbach明确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所表达的时间关系。Comrie进一步明确时态的定义,认为时态是通过词缀或功能词等句法手段对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达(Comrie 1985:9)。Halliday(1985)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阐释基本时态和复合时态,认为基本时态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复合时态存在多个参照点,并根据参照点分为首要时态和次要时态。

关于汉语是否存在时态这一问题的争论,从20世纪初一直持续至今。王松茂(1981)、李铁根(2002)等学者认为汉语是有时态的,另一些学者,如王力(1943)、Li和Thompson(1981)则认为汉语不是时态语言。虽然班图语言①以其丰富的时态系统著称,但关于班图语言时态系统的研究,包括祖鲁语②,还很匮乏。汉语与祖鲁语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祖鲁语为黏着语,存在大量语素与具体语法意义一一对应,如主语标记、宾语标记、时态等语法范畴均以词缀的形式附着于动词词干(Buell 2005)。汉语作为孤立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本文拟将从语言类型学角度,通过比较揭示这两种语言在时间关系表达上存在的异同,初步探究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2 时间关系句法编码的选择性与强制性

我们暂先撇开“了1”“了2”“过”等助词是时态标记还是体标记这一争论。在中性语境下,“了1”“了2”“过”还有时间助词“的”和“来着”,所描述的事件通常发生在过去,如①-⑤。

①小张打了1老李。

②小张写完作业了2。

③小张读过这本书。

④玛丽在中国学的汉语。

⑤老李看电影来着。

但时间助词在汉语时间编码过程中并不是强制性的,在许多情况下,句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时间助词或其他表时间的句法手段,时间关系完全依赖于词汇手段或语境,如⑥⑦。

⑥我出生于北京。

⑦小张明天写作业。

与汉语不同,祖鲁语存在5种基本时态,即远过去时、近过去时、现在时、近将来时、远将来时(Buell 2005,马秀杰 王文斌2019)。不管时间副词是否出现,语境是否表明事件时间,句中必须有时态标记,否则句子将不符合语法③,如⑧⑨。

⑧U⁃Sipho u⁃fund⁃ein⁃cwadiizolo.

NC.1⁃Sipho SM.1⁃read⁃REC.PST NC.9⁃book yesterday(Sipho昨天读书了。)

⑨U⁃Sipho u⁃zo⁃yi⁃funda in⁃cwadiku⁃sasa.

NC.1⁃Sipho SM.1⁃REC.FUT⁃OM.9⁃read

NC.9⁃book tomorrow(Sipho明天读这本书。)

虽然‘izolo’(昨天)和‘kusasa’(明天)确切指明事件发生时间,但近过去时标记⁃e和近将来时标记⁃zo⁃必须出现。

以上表明,虽然汉语存在表示时间的句法手段,但时间关系在句法上的编码不是必要的(赵宏伟 何伟2019:51),但祖鲁语中时间关系的句法编码是强制性的,这造成汉语与祖鲁语在时间关系表达中的根本区别。

3 远近距离的编码

离说话时间的距离也是时间编码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汉语在句法上没有系统地对事件时间离说话时间的“远近”进行编码,上面提到的“了1”“了2”“过”“的”等时间助词,既可用于对近过去事件的表达,也可用于对远过去事件的表达,如①-④中所描述的事件可能发生在近过去,也可能发生在远过去。有学者(如王力1943)认为“来着”表近过去,但我们在语料中发现“来着”不但可以泛指过去,还可以表远过去,如⑩。

⑩什么事情也有个潮起潮落的,别觉得天都要塌了,我说得不好,毛主席怎么说[来着]……

(《作家文摘:大厂(连载之四)》)

而祖鲁语中的时态系统不仅表示事件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而且还表示距离说话时间的远近。远过去时,标记为⁃â⁃,表示事件发生在离说话时间较远的过去,说话当天和前一天发生的事件不能用远过去时(马秀杰 王文斌2019),如⑪。

⑪ U⁃thisha w⁃â⁃bhala in⁃cwadi(ngo⁃nya⁃kaodlulileyo).

NC.1⁃teacher SM.1⁃REM.PST⁃write NC.9⁃book LOC⁃year last(老师(去年)写了一本书。)

例⑪中即使无时间状语出现,该句子也通常被解读为事件发生在离说话时间较远的过去。

祖鲁语中的近过去时,也有学者(如Botne,Kershner 2000)称为现在完成时,标记为⁃e/ile,表事件发生在离说话时间较近的过去,或事件发生在过去,其影响一直持续到说话时间,如⑫⑬。

⑫ U⁃thisha u⁃shay⁃eaba⁃fundi(izolo).

NC.1⁃teacher SM.1⁃beat⁃REC.PST NC.2⁃student(yesterday)(老 师(昨天)打 学生了。)

⑬ Ngi⁃lamb⁃ile.

I⁃get hungry⁃REC.PST(我饿了。)

⑫中即使没有“izolo”(昨天),句子也被解读为“老师打学生”发生在离说话时间不远的过去。⑬中的动词“lamba”(变饿)表“由不饿到饿”这一过程发生在过去,其结果持续到说话时间。

与近过去时和远过去时之间的区别一样,近将来时⁃zoku⁃/⁃zo⁃表事件发生在离参照时间较近的将来,远将来时⁃yoku⁃/⁃yo⁃表事件发生在较远的将来。

综上所述,祖鲁语对事件距离说话时间的远近进行系统地句法编码,而汉语没有相对应的句法手段。如第2节所述,汉语中的时间关系主要依赖于词汇手段,在祖鲁语中如需说明具体时间,也需借助时间副词,但时间副词须与句法标记相照应。也就是说,时态所体现的时间结构中的参照时间和事件时间,与词汇所表示的简单或复合经验时间必须一一相对(何伟2010:47)。

4 相对时间的编码

上面两节讨论的时间关系均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语言在表达时间时,还可以以句中或上下文所提供的某一事件发生时间为参照点,来对目标事件发生时间进行句法编码,即相对时态(relative tense)。绝对时态和相对时态在汉语中均有所反映,相对时态分为“同时”和“异时”:以某一指定时间为参照点,若事件与这一参照时间同时存在,为同时;若与这个参照时间有先后关系,为异时(李铁根2002:10)。但正如李铁根所指出的,汉语的相对“同时”和“异时”主要通过“……的时候”“边……边……”“先”“后”等时间副词和从句来表达,上述“了1”“了2”“过”等助词可以用于相对时间关系的表达,如⑭中“了2”,但与绝对时间关系一样,时间助词并不是强制性的,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任何时间助词或其他句法手段出现,如⑮,相对时间关系完全依赖于词汇或语用手段。

⑭你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

⑮你先吃饭,然后我们好好谈一谈。

祖鲁语中的相对时态包括相对异时和相对同时。相对异时又分为过去相对异时和非过去相对异时。过去相对异时,标记为短音、低平调的⁃a⁃。Buell(2005)认为是“过去虚拟语气”(past sub⁃junctive mood)。过去相对异时表示以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为参照时间,所描写的事件发生在该参照事件之后,如⑯。

例⑯的事件A为近过去时,第二分句中的⁃a⁃表示以事件A为参照,事件B发生在A之后。

非过去相对异时,现有文献多称之为“现在虚拟语气”(present subjunctive mood)标记为⁃e④,表示以句中或上下文提供的发生在现在或将来的事件为参照,目标事件发生在这之后。

⑰ Ngi⁃zo⁃qeda um⁃sebenzi ngi⁃dlal⁃ei⁃bhola.

I⁃REC.FUT⁃finish NC.3⁃workI⁃play⁃NON.PST.REL NC.5⁃ball(‘我先完 成工 作,然后 踢球。’)

例⑰中⁃e表示以“完成工作”为参照,“踢球”发生在这之后。若第二分句不用相对异时,这两个事件之间在时间上不存在任何关系。

祖鲁语的相对同时,文献中通常称为“分词语气”(participial mood)(如Doke 1961,Buell 2005)。不管参照事件发生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对同时只有一种,除主语标记外,没有显性形态标记。

⑱ B⁃â⁃khulumabe⁃hleka.they⁃REM.PST⁃speak they.REL.SIM⁃laugh(‘他们边说话边笑。’)

⑲9 U⁃zo⁃m⁃bonae⁃khala.you⁃REC.FUT⁃OM1⁃see she.REL.SIM⁃cry(‘当你看到她的时候,她会在哭。’)

例⑱-⑲中的参照事件分别为远过去时、近将来时,第二分句为相对同时,表以前一事件为参照,所描述事件发生在同时。以上论述表明,汉语和祖鲁语对事件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均有所反映,但汉语主要通过词汇和语境来表达,而祖鲁语存在相对时态,相对时间关系须进行句法编码。

5 语序在时间表达中的作用

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提出时间顺序原则(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认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戴浩一1988:10)。当两个汉语句子由时间副词连接时,第一个句子所描写的事件通常发生在第二个句子之前;当句中没有时间副词时,两个句法单位的语序通常表示所描述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如果句子语序发生变化,所描述事件时间的先后顺序也相应地变化。

⑳他坐公共汽车到这儿。

㉑他到这儿坐公共汽车。(戴浩一1988:19-20)

戴浩一由此得出,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句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祖鲁语中,当采用相对时态对两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时,在语序上表现出与汉语相同的特点,先发生的事件在语序上必须出现在前面,如例⑯-⑰所示。当语序发生变化时,时态须相应地变化,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也随之变化,请比较⑯如㉒。

㉒ U⁃khal⁃ew⁃a⁃phuma

she⁃cry⁃REC.PST she⁃PST.REL⁃go out

(‘她哭了,然后出去了。’)

这说明两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遵守时间顺序原则。正如戴浩一所指出的,时间顺序原则直接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时间顺序,是自然的语序,符合人类的认知。

6 结束语

本文从时间关系句法编码的强制性、时间远近距离的编码、相对时态、语序等方面对汉语和祖鲁语中的时间表达方式进行了比较,阐释了汉语时间表达主要依赖于词汇和语用手段,而祖鲁语则必须进行句法和形态范畴的编码。

祖鲁语和汉语在时间表达上的差异,在形态范畴上体现出这两种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差别,祖鲁语为黏着语,具有丰富的变词语素等句法手段,汉语是孤立语,缺乏曲折变化和变词语素。马秀杰和王文斌(2019)通过对祖鲁语中动词在构词与成句中的中心地位、动词的派生、助动词等的考察,提出与汉语相比,祖鲁语更侧重于时间特质的表达。语言对时间的编码实际上是人类对时间的认知过程,祖鲁语和汉语在时间表达上的差异体现了两个民族对时间认知的不同。

注释

①班图语(Bantu languages),属尼日尔—刚果语系,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②祖鲁语(isiZulu)属班图语中的恩古尼语(Nguni langua⁃ges),是南非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该国第一大语言。

③NC=名词类别;SM=主语标记;OM=宾语标记;LOC=处所;PRS=现在时;REM.PST=远过去时;REC.PST=近过去时;REM.FUT=远将来时;REC.FUT=近将来时;PST.REL=过去相对异时;NON⁃PST.REL=非过去相对异时;REL.SIM=相对同时;DIS=不连续式。

④该标记与近过去时连续式⁃e书写形式相同,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在语音上,该⁃e为低平调,近过去时⁃e为升调;其次,两者对应的主语标记也有所不同。

猜你喜欢

语序句法时态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句法二题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动词的时态、语态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
过去进行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