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需求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30张晓娜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师声乐音乐

张晓娜 刘 华

(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

一、高师音乐人才现状与归因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高师音乐专业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音乐教育人才向市场大量输出,使得音乐教育市场几近饱和。多数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考取各级教师资格证、音乐四六级证书、各级各类专业获奖证书来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三支一扶”“招聘考试”“编制考试”等各类招聘途径找寻工作机会,使得我国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率也逐年提高,但随着空缺的岗位逐渐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问题日趋成为高校每个专业在毕业季最为关注和重要的事情。高师音乐专业就业定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虽然近五年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几近饱和,但据调查,我国的偏远山区、乡村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还处于人才紧缺状态,甚至部分城市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担任多个年级的音乐课、文化课,远超了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可见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位在大量音乐人才供给过剩的现实情况下依旧空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高校教育随着国家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所以如何在新阶段培养出高素质优质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来适应国家的需求、社会的发展,是当前社会中无论是学校发展、学生前程、教师职业提升都是值得探讨的事情。目前,我国众多高师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将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但在改革的系统性和科学的规划上还仍欠缺。面对高师音乐人才的突出问题,如:人才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复合型能力欠缺等问题,本文将就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改革策略。

二、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基本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为主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沿袭专业音乐学院专业性质较强的声乐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专业性显然不足以满足“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就国内外艺术歌曲和中外歌剧咏叹调选段演唱教授学生声乐技巧,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主要以“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校内独唱音乐会、校外实习。

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的核心是应用为本,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培养高水平,高层次有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而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复合型能力欠缺,学以致用能力不足,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所以我国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并未将转型真正落到实处,从上述高师的《声乐》课程教学现状看,声乐教学模式不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没有根据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不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学手段单一陈旧,教学过程重言传轻实践,实践教学平台单一,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诸多原因致使学生所习得的声乐技能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需求中,造成学生只会唱不会演,只能学不会用,造成人才市场的职位需求与人才供给错配。

三、面向职业需求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是培养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素养的、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能全面贯彻并执行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师。《声乐》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重要课程。而声乐技能也广泛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声乐教学、合唱排练等等日常工作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新时代合格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综合的音乐专业技能、将知识转换的教学能力。对标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将声乐知识理论、专业演唱技能、职业素质能力综合起来,培养适应新《课标》的合格音乐教师,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主要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开展改革研究。

1.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基础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人民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生命和人格”的伟大使命。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将“育人”工作排在第一位,帮助孩子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良好的师德师风、道德职业素养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质首要具备的条件。一名有着乐观积极向上、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养、强烈的教育事业心的学生是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首要素养。在高师声乐课堂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课程的教育中,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到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红歌”教学是《声乐》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重要教学内容,在教授声乐演唱、教学技能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其人格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正确的教学方法,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教育人,将育人以润物已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

2.培养声乐知识的教学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传统的声乐课堂中仅仅是对声乐演唱技能知识的教授,那么要面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美声、民族声乐演唱技能外,还应要求学生对不同风格的歌曲具备模唱和范唱的能力,以及能够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声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掌握童声演唱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方法及演唱基本规律,并了解童声演唱中容易出现演唱问题,掌握少年儿童的嗓音进行保护知识,所以在高校声乐课堂上,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对童声演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的讲授,增加童声演唱知识的讲授与练习,增加儿童歌曲的欣赏与排练技巧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声乐课堂上可通过让学生反观和审视自己声音的优缺点,然后针对声音问题自主给予解决方法,教师全程给予监督和指导;另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回到声乐课堂中加以学习从而解决问题。

3.具备歌曲欣赏的教学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歌曲或者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是中小学音乐教材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声乐教师首先应具备的是较为全面的音乐修养和扎实的艺术文化素质。其次在声乐的教学中侧重关注学生对所演唱歌曲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创作思路、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等知识进行学习,还要学会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特长优势使用学生易懂的教学语言进行备课和讲课。另,指导学生讲课时,注重使用“互联网+”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并贯穿中小学声乐课堂教学中,使得中小学音乐课不仅有教、有唱还可看、可听,让中小学生真正成为视听交融、多维立体的艺术享受者。这就意味着高校声乐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传统声乐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持续改革,全面面向市场注重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实用性。

4.具有开展课外歌唱活动的能力

无论是中小学教材里还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演出活动中,都涉及相当数量的重唱、合唱作品的教学与排练。通过合唱排练和组织音乐活动可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加强人际交流,培养其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更要求教师具备组织、协调、宣传能力、合唱指挥能力、歌舞创作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音乐创作能力等,这样的教师素养正是应用型转型高校所要求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能力。

高师的声乐教学模式如果继续延续音乐院校一对小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专多能”职业需求,那么在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上,可试行小组课、“一对一”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将小组课和“一对一”小课的授课学制和学期等进行更为合理的设置,发挥其小课和小组课的优势互补。另在声乐“小组课”上,给学生布置相应主题的歌曲作业,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挑选符合主题的歌曲进行创编、创新歌曲演绎方式、进而排练多声部声乐作品。鼓励学生多去参加校内外舞台实践,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排练、协作、学以致用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弹自唱下演唱技能的训练。

5.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力

《中小学减负措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方法、实践等措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研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要素。

目前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单一的唱歌教学使学生失去了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对音乐知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也已严重影响音乐教学的普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教师须结合教学发展新形势,抓住新时代下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兴趣爱好、思维特征等因素研究和更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因此在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上,教师应注意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能力,引导学生重视研究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要借鉴和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学情,抓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及课堂的表现,研究适合当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另外,现代电子技术的进步大幅度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所以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将现代电子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的能力。在《声乐》课程中,在撰写中小学歌曲教案、备课方面,要求学生应将现代音响、音像设备等现代音乐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将互联网+的模式带入到音乐课堂的备课、教课活动中,改变口头传授音乐的教学模式,将音乐知识恰如其分地融进课堂教学。

四、结语

高校在应用型转型方向下,精准定位音乐市场所需,立足高师现状,制定实施策略。声乐作为中小学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专业技能,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下,应重点规划和制定声乐课程的培养方案、大纲,教学计划等,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好声乐、唱好声乐、教好声乐,力争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猜你喜欢

高师声乐音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