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2021-11-30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钢琴课程思政思政

庞 博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 514011)

新时期在开展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在一起,探寻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征,挖掘学科背后的思想政治内涵,通过高校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看,在高校教育阶段,强调课程思政工作是为国育才的重要要求,也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

一、课程思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

在开展高校钢琴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中国的钢琴作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艺术历史的发展角度上看,音乐作品也反映的是社会思潮,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以及美学气质都溶于钢琴作品中,使得中国的钢琴作品在世界音乐格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特色。钢琴作品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审美层面的陶冶,也是中华民族气质的呈现,中国作曲家们孜孜不倦的将中华民族的气质融入于作品中,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甚深魅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钢琴作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通过旋律线条的特征,将作品的内在意境以及情感传递出来,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秉性的差异,造成了钢琴作品风格上的不同,演奏者为了更好地把握钢琴作品背后的要素,需要了解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同时揣摩作品中的音乐个性,这其中就包括创作者所处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思政课程与中国作品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将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传递出来,同时对作品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也有利于高校钢琴教学长向纵深方向发展,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在未来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一)中国民间歌曲改编的作品

在开展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学的曲目很多都源自各地的民歌,例如《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四川民歌12首》《云南民歌五首》等等,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教师要注重对这些民歌钢琴作品出处背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民族情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特征,加强人文信息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世代形成和传承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找到艺术创作的基准点,并了解多民族之间的文化,形成文化交融,这样才能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将情感和旋律融合在一起,完成艺术性的二度创作。

(二)中国民族器乐曲改编的作品

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曲目素材中着大量的民族器乐曲改编作品:《二泉映月》《夕阳箫鼓》《平湖秋月》《百鸟朝凤》等等,从“课程思政”的思政的融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乐器的来源、音色特点以及背后的文化代表,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的了解和认知,形成更为积极健康的民族审美意识、民族智慧,从而完成钢琴学习,在模仿、听、辨的过程中形成对触键控制、音色变化的深层理解。

(三)中国传统调式改编的作品

中国民间音乐始终是高校钢琴教学领域中源源不断地丰富教学资源,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其中民族性正是中华音乐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音乐素材、调式旋律等等各有特征,这些民族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民俗风情以及文化习俗,都需要高校钢琴专业学习的学生了解清楚,能够分辨不同民族的地域性、特殊性以及融合性差异,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到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之间的融合也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民族思想的精髓,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思想道德引领,更好地与文化传导结合在一起,为高校钢琴教学注入更强的文化软实力。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在与高校钢琴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要有结合学科特点做,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选择中国钢琴作品时,要将作品做好分类,在分类教学中加以选用。教师所选择的钢琴作品,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选择那些具有历史代表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优秀作品,在进行教学时,也要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教师也要有的放矢,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做好作品的筛选,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选择在时代中有着优秀表现的钢琴作品,将之作为中华音乐的文化基因现代化展示,将中国钢琴作品中对中西文化的兼容以及认同呈现出来,这种更具时代意义的钢教学,可以有效夯实“课程思政”的教学基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传承思政精神,也有利于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思政教育。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中国作品解析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了解,由于当下很多学生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较少,在融入课程思政之后,教师可以在向学生进行示范演奏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元素等方面的教学,这种多方面的教学切入方法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在艺术表现力,而且可以提升科研、写作以及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将作品背景的学习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文献资料查找,以中华文化作为线索自学,然后再在课上将自己在课前所搜集的资料,通过试讲和演奏的方式演绎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更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朝向纵深层面延展。

钢琴的学习不仅需要大脑做出理性的判断,更需要技术层面的不断练习,为了将认知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做好引导,促进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感知,探究文化作品内涵,真正在钢琴教育过程中发挥出文化导引的作用。在解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写成小论文,阐述作品的风格特点、属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等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做好教学层面的改革,例如在考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试讲,了解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演奏技法的认知,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克服心理紧张。

(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钢琴是一种舶来品,西方钢琴作品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钢琴教学是在其发展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中国的钢琴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教学方法。然而中国高校所推进的钢琴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只是沿用西方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中国特色的教材,所以高校中的学生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的和声调式以及音阶,对于中国特色的民族作品了解较少,尤其是对中国的民歌、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更是少有探究,教师要认识到中国高校钢琴教学的短板,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教育,让学生能够通过钢琴教学理清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脉络,以钢琴作为载体,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这也正是“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赏析力度,组织学生探讨中国民歌特征,对民族器乐曲进行不断地审美剖析,挖掘文化内涵。每一首乐曲都有特定的文化审美趋向,诞生的音乐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将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中,带着学生分析审美意趣以及音乐风格,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性。

三、“课程思政”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时,要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习课程是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学校要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政治学习,加强教学监督,由教师进行定期的思想学习汇报,方便校方随时了解教师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引导。

(二)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为了更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和高校钢琴教学进行结合,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边推进边改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思政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教师集体备课更有利于经验的及时分享,在探寻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找到最符合课程思政落地的教育切入点。同时集体备课的过程,教师也可以有效的集思广益、推陈出新。

(三)组织教师互听互评

课程互听互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授课特点和规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导入也是大不相同的,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可以方便教师找到自身教学的短板,弥补教学空档,互相学习、促进课程多样化,找到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提高高校钢琴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对于教师来说,互评也是自查的有效方法,避免闭门造车,能够在他人的教学方法借鉴一下,完善自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中的艺术重点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审美精神培养,也对中华民族艺术领域文化产物起到重要的文化传输作用,在开展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音乐,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钢琴作品进行交融,通过“课程思政”的视角,让钢琴这一载体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对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兼容来说,“课程思政”的融入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探寻多样化、多手段教学方法时,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价值的体现,也要和专业课程的专业性相辅相成,两者不可替代,只有与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以及功能。

猜你喜欢

钢琴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