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建设途径探究*
——以南京市为例

2021-11-30何江阳张红萍王留磊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南京美育艺术

何江阳 张红萍 王留磊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800)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现阶段,我国各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全面育人中的独特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对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一、高校美育发展现状

从当前高校美育建设的现状来看,本科院校的美育课程建设以及艺术实践工作开展的相对完善,而高职院校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美育工作起步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还存在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各高校的美育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其次,高校美育内容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2006年教育部明确指出,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这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随着“美育”这一概念的推广和普及,以公共艺术课程为标准的指导方案亟须更新完善;随着高校美育建设的深入推广,美育师资的不足、美育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如何建构较为完善的美育机制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是开阔眼界与视野,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如何找到突破口、寻求创新点,健全美育工作机制、完善美育建设内涵,使美育深度融入高校教育体制,让学生在美育的浸润中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某个地域的专属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智慧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总和,包括特定的历史文化、水文条件、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文明表现。优秀的地域文化既是地方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的发展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现阶段,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使命。如何从自身条件出发,挖掘高校办学特色、提高高校办学品位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学制也长达3-8年。对于身在高校的学生群体来说,如何更加深入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地方高质量发展来说,抓好高等教育、与高校人才库产生良性互动是一项互助互惠的文化建设工程。

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以高校美育为平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美育工作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助力高校内涵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南京文化是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所形成文化圈,又称金陵文化。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其独具地方特色的书画、音乐、曲艺、舞蹈、工艺等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为高校的美育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开展地域化美育活动

1.依托校园活动,呈现地域艺术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校内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讲堂等。在开展地域化美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类平台资源,引进具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关活动,如以南京云锦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以南京剪纸为主题的“金陵神剪张三代剪纸展”、以南京方言演唱的曲种南京白局、以江浦手狮和麻雀蹦为代表的南京民间民俗舞蹈等。以艺术展览和舞台表演的形式面向学生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活动,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南京文化,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亲近南京,增强文化认同感。

2.重塑学生社团,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目前,各个高校的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登山社、美食社、方言社等社团都是立足于地方文化而成立的兴趣类社团。学生依托本地资源制定活动计划并组织社团成员开展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为高校地域化美育活动做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作为高校美育工作者,可以整合社团资源,使社团发展能够更加集中地展示南京地域特征。在读书社的活动中探讨以南京籍作家或描写南京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刘禹锡《乌衣巷》、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在话剧社的活动中,观看和演绎以南京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戏剧作品,如南京市话剧团的大型话剧《雨花台》《秦淮人家》、陆川执导的历史题材影片《南京!南京!》、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等;在美食社的活动中,品鉴以南京盐水鸭为代表的金陵小吃;在登山社的活动中,寻访中华人文第一山紫金山等。在开展社团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邀请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理论指导,使具有地域特征的学生社团发展逐渐正规化、系统化。

3.结合社会实践,凸显地域资源亮点。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如何有的放矢、突出亮点,使地域文化融入美育建设并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值得美育工作者思考的议题。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价值高,集中反映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国民党统治覆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孕育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渡江精神”“梅园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无论是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还是进行景点的游览,都可以从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有所收获,不仅是对自然风景、人文建筑的审美体验,更是对中国历史的回眸与思考,是对学生思想与灵魂的洗礼。

在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美育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对南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对南京文化较为熟识的南京本地学生、有强烈表达愿望的艺术特长生。通过对学生的分类,从资料整理、外联沟通、艺术作品表达与创作等多个角度入手,为深入探究地域化美育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二)以第一课堂为重要渠道,建构地域化美育学科体系

第一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在开展了一系列的以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已对南京地域文化有了初步印象。如何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

1.开设地域文化选修课,邀请文化名人进课堂。依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如民俗讲习所、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地方文化馆、博物馆等,邀请名家匠人进课堂,系统介绍南京地域文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本地专家或者民间艺人,将比较系统的、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推广、普及和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校内教师参与到地域文化的研习中来,推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2.将地域文化融入美育必修课,扩大教育受众面。目前,美育已被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美育课程的建设还不够系统和成熟。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最主要的内容与手段。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均有重要的美育作用。根据美育不同内容版块的设置,在以艺术教育为主的美育课堂中融入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艺术人物版块”“艺术作品版块”“传统文化与民俗版块”等,系统介绍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及艺术作品,让学生活在南京、了解南京,领略不同领域中的“南京文化”。

3.组建专业教师团队,汇编校本教材,形成“一校一品”的美育特色。高校的地域化美育之路若想形成体系、稳中求进,离不开专业的教师团队。这不仅需要学校和地方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与帮扶,更需要美育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主动对地域化美育进行探索与研究,以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适应高校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拓宽学科视野,提高自身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专业人士的合作,编写校本教材、成立地域化美育研究工作坊,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的美育特色,进一步深化地域化美育建设。

(三)以“非遗进校园”为主要特色,推进地域化美育专项研究

“非遗”文化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具有高度的地域性特征。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使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更加具有系统性。高校可以以“非遗”文化为主要特色,打造地域化美育工作亮点。比如,以探访“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了解地方非遗文化;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依托,打造特色校园活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建立“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等,推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

(四)以“网络美育”为拓展方向,挖掘地域化美育教学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使美育的建构与输出获得更加多元之路径。作为技术的“网络”,依托数字化,在视听上丰富了美育表达与呈现的方式,在传播与接收上拓展了美育的辐射力和时效性。作为“联结”的网络,即时与共在消解了时空的成本,最大化形成了诸众对美育的参与和交流,以及对其资源的统筹与共享;而美育生发的空间,也逐渐从有形的现实场域延伸至无边的网络现场。“网络美育”是对当下艺术教育的呼应,是时代趋势的赋能。

通过网络探索具有地域化特征的美育资源,是信息化时代下拓展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参观网络博物馆、聆听网络音乐会、加入艺术云课堂,甚至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参与民俗互动体验活动都是开展网络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地域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区域内高校发展特色化美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高校是产、学、研发展的优质平台,对所在地区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校美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成长、高校发展、区域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稳步推进美育工作的基础上挖掘特色路径,使地域化美育工作落到实处,以更好地姿态服务学生、服务高校、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南京美育艺术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南京不会忘记”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南京大闯关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