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宣传动画短片《静像》的剧本故事构思
2021-11-30王申
王 申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一、《静像》文字剧本构想灵感来源
文字构想最初是来自旅顺博物馆建筑的《旅顺博物馆的往事云烟》这篇报道,报道中有一部分讲述了关于旅顺博物馆的青春与记忆——原旅顺博物馆副馆长葛华女士的故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旅顺博物馆虽然以前是个令人窒息的地方,但现如今已经是一处有着丰富藏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国家级艺术博物馆,同时这里也留下了太多人的青春与记忆,葛华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葛华女士是1971年11月在旅顺博物馆闭馆五年重新开放后被招录进来的第一批15人中的一员,当时只有17岁的她是一名刚刚毕业的高中生。之前旅顺博物馆里仅有五位老同志就带着这些小家伙挪展柜、卸展板,为复展做积极准备。光阴荏苒,葛华女士在这里度过38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逐渐成长成优秀的文博工作者,在一次次整理展品的工作中,和这座建筑这些展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38年的时光让一个豆蔻年华女孩到了花甲老妇,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贡献给个这块地方,她的事业、爱情、生活都与此融合在了一起,割舍不掉。其中有两次升迁的机会,但最后都因为这份特殊的情感而放弃,现在已经退休的她回忆起旅顺博物馆的点点滴滴,还是饱含深厚的情感。看完这篇报道,文字语言叙述和描写给了我们很强的画面儿感,感觉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故事剧本原型,有了初步想法之后,我们便开始积累更多老建筑的故事和特色物件资料素材,遵循和依据动画创作的特殊原则和规律,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思考、孕育,逐渐进入剧本故事的构思过程。
《静像》剧本故事构思设计的叙事模式参考了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的献礼片《无问西东》。《无问西东》讲述了不同时空的四段故事,每个故事都可独立存在,但相互间又通过暗线串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故事中主人公其实都是些小人物,但就是这些小人物却反映了时代的面貌,体现了整个中国的精气神。这部影片的整体故事结构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我们就以葛华女士的报道为故事设计蓝本,从女主角玉兰的视角入手,讲述一家几代人与一幢楼在四个不同时期和空间发生的故事,其中隐藏和埋伏与四个故事相关联的线索和物件。通过这四个故事的讲述让观者深入了解大连经典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也力图展现一个世纪以来大连特有的建筑特色和人文风俗,毕竟这还是一部城市形象的宣传片。
二、《静像》剧本故事构思
故事一创作构思:年代设定为20世纪70年代末,由女主角玉兰(18岁)的家(主场景建筑)开场,玉兰刚刚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博物馆工作,在一次布置展览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张城市建筑老照片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第一个故事中玉兰的家建筑启发来自报道中的一篇讲述大连颇有特色的一条街——高尔基路沿街住宅193号和195号连体楼内发生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大连高尔基路两侧兴建了很多民居,这些民居基本都是两层建筑,是供当时的日本高官居住。新中国成立后,193号楼分配给了有着“中国奥林匹克第一人”之称的刘长春居住,在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期间这里一度门庭若市,全国数百家媒体记者挤进这里,这栋楼见证了家运兴、国运昌。而195号建筑更有神秘色彩,因为这座建筑的原主人是中国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的日本夫人郭安娜女士。她在郭沫若辉煌的一生中被提及的很少,但却包含着一位日本女人对夫君的爱与尊重。她在郭沫若落难之时一个人默默扛起一个家的责任,独自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没有任何抱怨,也没有对人倾诉,只有一副深明大义的慈母情怀。这原本只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大连老建筑,但却因为这两个人物的存在,使得这幢建筑有了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情感。于是,在创作故事剧本的时候,我们就决定把这幢建筑作为故事当中女主角玉兰的家,同时也是故事发生的主场景。
除了这幢主建筑场景外,第一个故事中还出现了大连这座城市的封面——中山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群,这里可以说是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围绕着圆形的中山广场,向周围成放射状坐落着10栋不同风格样式的经典建筑,它们已然成为大连标志性景观。我没法在故事设计中涵盖中山广场的全部建筑群,但也不想割舍掉,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如果连代表性建筑都不出现难免有些奇怪,于是模仿电影《罗马假日》的故事设计,在女主角玉兰的上班途中,中山广场这个代表性建筑群会作为背景画面出现。此外故事中还设计出现了有轨电车,现在还在运营的有轨电车应该是现代大连这座城市保留下来的特有交通工具,它也成了网红物件,成了外地游客到大连必打卡之物。每当看到老式的有轨电车缓缓地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时,总有种时光穿越怀旧的感觉,它们就像一座座会移动的建筑,一块块有生命的化石,装扮了这座城市,给城市平添了一份特别的魅力和记忆,这个城市也因为有了它们而有了独自的个性和沧桑。
故事二创作构思:从第一个故事结尾出现的老照片开始转入第二个故事画面。20世纪30年代,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玉兰母亲)在一幢豪华建筑前的花园里玩耍。小女孩是第一个故事中女主角玉兰母亲的童年时期,借由这个故事来展现玉兰母亲小时候的生活和当时年代下的社会风貌。这个故事的构思想法来源于“大连老地儿”系列报道中大连八大富豪之一曹正礼的孙子曹德力小时候的故事。大连南山街区,是一个曾经被打上“贵族”烙印的地方,因为这里洋房众多,当时日本留洋回来的年轻设计师把南山当成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每栋洋房都是自己的设计作品,有着独特的设计风格,也因此成就了今天处处是风景的南山。如今南山已经是老大连人抒发情怀的地方,如果让老大连人推荐一处必去的文艺之地,那非南山莫属。漫步在被众多银杏树,玉兰树包围的南山街区,你常常会有些恍惚,仿佛穿越到了20世纪30年代,而这些建筑中到底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更是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吸引我们去探究。南山,之于年过七旬的曹德力,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爷爷曹正礼曾经在这里大兴土木,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盖了上千间房子,6000平方米的曹乡官邸,可以开舞会,有喷水池,曹德力小时候穿着洋服,坐着马车,在教会幼儿园里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如今,那曾经奢华的大宅早已灰飞烟灭,每天陪伴孙女走过这曾经熟悉却又陌生的小巷,曹德力依然会想起自己马铃儿响叮当的快乐童年。这里想借助这个故事内容既连贯了第一个故事内容,又把南山街区建筑展现出来。
故事三创作构思: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玉兰母亲刚刚结婚两年,早已离开原来豪华的家搬到现在普通的住宅里生活。墙外有一颗玉兰树,这不是一颗普通的树,在它身上凝聚了母亲的爱情、眼泪和希望。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一年,父亲就随部队南下。走时父亲对母亲说,往后,一听这玉兰树上的喜鹊叫,不是我的信到了,就是我的人回来了。从此,母亲便自己带着一个女孩(玉兰)在这幢楼开始了一生里漫长的期盼和等待。父亲参军在外,母亲始终在家留守,每每听到喜鹊登上树叫,疲惫的脸上便会露出一丝甜蜜的初恋似的笑容,好像她的丈夫就在耳边低语一样。后来父亲牺牲了,母亲便想请人把那棵与她生命相依相伴的玉兰树给锯了,但终是没舍得。这个故事参考了大连女作家素素《北方女孩》中的一篇散文《家枣树》改编,原文中是枣树在这里改成了玉兰树。原本想设计成梧桐树,因为在我的记忆当中大连街道两边最主要的就是梧桐树,尤其是高尔基路两侧更是种着高大的梧桐树,春夏时节从下面走过,光影斑驳,甚是好看。但在实际场景设计过程中发现梧桐树本身没有玉兰树那么有特点,另外女主角玉兰的名字也想借由这棵树而来,毕竟它是父母爱情的见证,所以最终考虑把建筑门前的树设定成了玉兰树。同时这个故事的部分构思还来源于之前看到的第一个故事郭安娜的一生,这位日本女人为了丈夫一生隐忍,独自带着五个孩子生活,和《家枣树》中的母亲经历有些许相似之处。在这里把这两个故事拿来再创造,在表现这幢建筑的同时,更多展现了那个年代传统女性所看重的美德和女性所特有的对男性的永久的期待和眷恋。
故事四创作构思:现在,女主角玉兰也变成了双鬓染白的老者,早已从这栋楼搬出住进了崭新的高楼,南山也已经今非昔比,一起诞生在此的小洋楼也有着不同的结局。玉兰的孙女在南山边的小学念书,她每天还是从这路过,看着曾经住过的家被围起,马上要盖新楼,门前的那棵玉兰树已经那么高大,微风一吹,飘来阵阵花香。借由最后这个结尾我们像讲述今天这些老建筑的变迁以及居住者的出走与留守。大连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老建筑有些重新装饰换了门面可以继续使用下去,而有些因为特殊原因都成了弃宅,孤零零地矗立,未来,等待它们的不是拆除就是任由风雨剥蚀。这些老建筑岌岌可危的现状让人忧心。
老建筑是城市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也是一代大连人的记忆所在,这也是我们想借这部动画短片《静像》呼吁保护老建筑的意义所在,一座城市的老建筑作为城市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人可以变老,建筑可以改变主人,但它的故事内涵是要传承下去的,城市才会永远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
注释:
①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编著.大连老建筑[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67-68页.
②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编著.大连老建筑[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171-172页.
③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编著.大连老地儿[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