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非遗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研究*
2021-11-30金美琳
金美琳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 114001)
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辽宁鞍山岫岩地区,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岫岩皮影戏与普通皮影的区别在于前者融合了满汉文化的精髓,在音乐、唱腔方面丰富且独特。目前岫岩皮影戏保留有近百部传统剧目,20余部现代剧目。岫岩皮影戏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2011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岫岩皮影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这与其顺应时代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发展机制关系密切。当前,面对变化了的传统生存土壤,岫岩皮影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巨大困境。因此,探寻岫岩皮影戏与现代社会融合的路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相关部门的关注焦点和工作重心。
一、鞍山非遗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中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在“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支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从非遗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依然是举步维艰。通过调查分析,岫岩皮影戏在传承与开发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第一,非遗传承人管理不到位,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通过相关调查发现,针对岫岩皮影戏目前传承现状,影响传承的一个关键就是“缺少传承者”。分析非遗传承时,应了解非遗传承,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遗产,而是一种鲜活的,通过人们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在学习皮影戏的过程中,需要传承人经过长时间对于皮影戏的练习和积累,才能够在文化内核不改变的同时,结合当代时代发展的核心。但是学习皮影戏,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当下的年轻人很少愿意为民间文化花费时间和精力。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逝去,岫岩皮影戏新人没有及时补位,传承问题日益严峻。第二,文化传播效率不高。岫岩皮影戏作为戏曲了文化遗产,如果仅仅是利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没有办法完全展现出其原始的面貌,甚至会让很多观众在观看时觉得有觉得十分无趣。但是,在目前传媒环境下,相关部门还没有找到岫岩皮影戏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方式,导致文化传播效果不佳,难以吸引更多的关注。第三,岫岩皮影戏观众群减少。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地改变,听岫岩皮影戏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在减少,这也为岫岩皮影戏的传承造成了阻碍。
针对岫岩皮影戏传承与开发的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原因:第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的改变。岫岩皮影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环境封闭、文化娱乐资源匮乏,让人们对于岫岩皮影戏的演出寄托了强烈的情感。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工业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让人们的选择空间扩大,而岫岩皮影戏因此退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也是必然的。第二,政府的领导力量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传承与开发工作不到位。岫岩皮影戏目前的商业价值尚不明显,造成了市场对其开发程度不够,因此,单纯依靠自身的发展完成传承与开发工作是不现实的,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这也导致了岫岩皮影戏传承与开发效果不理想。
二、鞍山非遗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的相关策略
(一)政府强化领导,完善非遗运行机制
政府是非遗传承与开发的领导力量,发挥导向性作用。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岫岩皮影戏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鞍山政府应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非遗传承与开发推进以来,国家文化部门对非遗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但是,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岫岩皮影戏面临着只有保护没有传承与开发的局面,因此,建立健全长期且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非遗的传承与开发是十分重要的。鞍山政府居于非遗岫岩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的主导地位下,应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研究机构,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岫岩皮影戏传承与开发的重视高度,建立起非遗发展的长效机制;发挥领导作用,推动高等院校、民间团体、艺术工作者在之间的资源整合,协调各自的分工,明确传承与开发的目标,加强项目管理,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支持;加强与相关机构与项目的交流合作,促进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传承人管理,培养传承新人
非遗的保护离不开传承人的参与,非遗的传承的主体就是非遗传承人,这具有专业技能的传承人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将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特定人群以及相关群体,实现非遗的代际传承。鞍山非遗岫岩皮影戏在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必然要做好对传承人的管理,促进新人培养,激发传承人的创新活力,不断编创、表演新的剧目,实现对岫岩皮影戏的活态传承。首先,政府应保障传承人的生活需求,给予其物质补助和人文关怀,成立专门的基金,用于传承人进行基础的传承工作,确保传承人能够专心工作。组织专业人员抢救和整理传承人的文化遗产,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岫岩皮影戏的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整理代表作品,建立档案。其次,注重新人培养。鼓励岫岩皮影戏传承人招收徒弟,并配合宣传,培养新艺人,扩大人才队伍。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让岫岩皮影戏进入各级学校,通过表演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对人才的专业培养。最后,激发传承人的创新动力,顺应新时代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打造更多岫岩皮影戏,并尝试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保护
在信息化时代,非遗传承与开发工作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岫岩皮影戏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皮影戏的专业知识进行保存,同时对现存的剧目进行转换、再现、复原,进而形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提高保护效果,并适应新时期的媒体宣传环境。
第一,鞍山政府应发挥领导作用,将岫岩皮影戏纳入数字档案馆,并利用系统平台建立国家级名录、省级名录、传承人、岫岩皮影视频、图示解说、岫岩皮影研究、岫岩皮影欣赏等版块,实现岫岩皮影相关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第二,建立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岫岩皮影戏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为社会观众浏览欣赏提供便利的条件。相关部门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岫岩皮影戏的科普网站,构建可供实时交互的展示平台,让观众能够一键操作了解岫岩皮影戏;利用多媒体技术经典的岫岩皮影戏剧目以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展示出来,打破特定时间、场所的限制,展示、传播岫岩皮影戏,让非遗文化渗透给民众,融入大众生活。
(四)利用媒体手段,扩大文化宣传
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非遗宣传工作是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当前,媒体融合趋势逐渐明显,利用融媒体加大文化宣传是非遗工作的重点,这样可以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非遗,进入主动加入传承工作中来,为非遗的开发吸引更多的资源。基于此,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应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实现多平台的宣传。
首先,规范岫岩皮影戏传播体系,加强对网络上岫岩皮影戏的冠名标签的管理,避免出现由于噱头而进行虚假宣传,保证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守住文化底线,展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
其次,打造精品岫岩皮影戏,利用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当前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精品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岫岩皮影戏经过上百年的宣传,融合了满汉文化的精髓,极具地方特色,且保留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录制岫岩皮影戏,加强节目制作,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扩大宣传。
最后,把握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优化岫岩皮影戏节目制作。例如短视频平台是当前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专业人员可以截取岫岩皮影戏中最精彩的部分,制作成短视频,将其中的精髓展示给更多的观众,吸引他们的关注,提高岫岩皮影戏的传播效力。
(五)注重产业开发,推动非遗开发
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鞍山非遗岫岩皮影戏在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新模式,为岫岩皮影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常见的文化旅游模式主要有:第一,“非遗+演艺”,岫岩皮影戏作为传统戏曲,在演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关部门应组织传承人进行实景演出、文旅演艺,通过专场表演的方式,吸引游客,促进岫岩皮影戏的开发。第二,“非遗+文创”,岫岩皮影戏融合了满汉文化,极具艺术特色,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相关部门应利用岫岩皮影戏元素,积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吸引消费者的关注。第三,“非遗+研学”,岫岩皮影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打造研学项目,吸引学生、学者参与其中,学习、了解岫岩皮影戏,打造特色化的文化旅游模式。总之,旅游与岫岩皮影戏共融发展,能够激活岫岩皮影戏的文化存量,丰富旅游供给,同时打造地区发展新业态,促进经济发展。
三、结语
总之,鞍山非遗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是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岫岩皮影戏与满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艺术精髓,形成自己的风格,且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技与艺术的更替导致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受到影响,但是政府应强化领导地位,积极推动岫岩皮影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重视传承人的培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做好修复与保存,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与开发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