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2021-11-29李云轩
摘要:小提琴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的乐器,高校小提琴专业的教育教学对培养小提琴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许多高校小提琴专业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基于此探讨提高小提琴教学效率的小提琴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小提琴琴声悠扬清亮,音域宽广,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随着人们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小提琴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许多高校小提琴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小提琴人才的培养,整体教学质量较低,教学效率较差,无法实现小提琴人才的全面发展。
1.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现状
1.1学生专业素质不一
一方面,由于高校属于全国性范围,因此小提琴专业的生源来源于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小提琴专业除了招收有小提琴基础的学生之外,也会招收学习声乐和其他乐器为主的学生,由于学生小提琴基础不一,也会对专业教学造成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小提琴基础层次公司的学生,许多高校仍然采取统一性教学模式,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意义,照顾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会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授课。
1.2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效率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虽然不少小提琴专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改革时比较谨慎,仍然采取技巧练习等传统的训练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灌输式的学习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当学生面临新的音乐作品时,会感觉比较吃力,无法表现出音乐带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1.3课程安排不合理
高校小提琴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专业化的小提琴演奏人才。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专业课程的时间常常被毛概、中国近代史,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挤占,造成学生精力分散、考试压力大等影响专业技能培养的现象。同时高校小提琴专业课程安排还存在专业知识教学比较分散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内容很多,但真正深入的很少,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广度而缺乏专业知识的深度,导致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皮毛。
2.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教师观念丰富化
多元立体式小提琴教学模式强调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教学资源,创新创造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以及立体化的学习模式。在多元立体式小提琴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懂得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则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阶段,不能满足为学生打造多元立体的学习环境和评价模式的需求。因此可以说教学观念丰富化是教师进行小提琴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是难事。教师可以通过学校设立的教师经验交流平台或是互联网社交圈子了解最新的教育资讯,掌握最新的教育資料,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2提高演奏课水平
面临学生小提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高校应当从课程设计上进行改变和创新。从课程设计层面来看,小提琴不仅是一门演奏技巧的教学学科,更是艺术审美培养、演奏表现力培养的复杂艺术学科。高校在进行演奏课设计时,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功,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学生眼中水平的基础。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考核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异,高校在设计演奏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例如,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三组,根据分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作业。基础知识牢固,学习能力优秀,演奏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当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这些学生技巧和表现力上的训练。针对基础知识较差、演奏水平较低的学生,应当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一步步向上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让能力较好的学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起完成同一教学任务,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能力较好学生身上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让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团结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提高演奏水平。
2.3加强学生艺术感受
传统教学往往更加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忽视对学生艺术审美和艺术情感的培养。音乐是一门表达感情的高雅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艺术评委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演奏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小提琴的热情,有利于学生持续主动的学习小提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重对学生艺术感受的培养,可以通过加重音乐欣赏课程的比重、在课堂上讲解音乐创作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等方式带领学生们深入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的音乐体悟,让学生明白优美的作品是富有真情的作品、师傅有感染力的作品。
2.4改革教学模式
教育改革深入要求从全方位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当前的小提琴专业教学模式中,专业知识教学过于空泛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高校在改革教学模式时,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当减少某些选修课的时长,增加重点专业课的课时。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课堂中融入更多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尽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
总结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欣赏小提琴,学习小提琴。小提琴不仅能够舒缓人的身心,还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是世界的财富。因此高校小提琴专业应当对目前的教学问题予以深刻分析,通过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师素质提高等多种方式提高小提琴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黄鹏.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4):211,215.
[2]刘莉莉.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音乐时空,2015,(2):181-181.
[3]刘滔.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创新与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2009,():112-113.
[4]李文佳.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文艺家,2018,000 (004):P.197-197.
作者简介:
李云轩,男,河北郊人,汉族,国家四级演奏员,本科,1985-04-23,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