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语言特征研究

2021-11-29李慧文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信息传播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逐渐健全,网络新闻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新闻的报道不同,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网络新闻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本文通过对网络媒体新闻的观察与记录,分析总结了网络新闻语言的媚俗化与主观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语言;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更新

网络媒介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网络传播基于一种自发性的传播模式,每个人都是传播过程的接收者,同时也可能是发布者。我国互联网使用者已有强大的人数规模,但仍在不断增加中,特别是手机用户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如今的时代下,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已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日益普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这些优点造就了其不同于传统媒介而特有的传播模式,也正是如此,网络传播才拥有了今天的重要地位。

从论坛、聊天室到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传播载体,这一模式发展得更加完善,人们的沟通、表达、说服和论证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方式的改变。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推动了信息的传播。

二、新闻语言的丰富

语言要经历一个不断丰富、更新、发展的过程。网络媒介的出现,带着人类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人们将网络视为一种交流工具,通过网络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着广泛的交流,而这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语言表达表述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媒介汇聚了巨大的使用群体,形成了产生独具特色的语言群体基础。通过网络媒介,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学习新知识,通过网络购物、交朋友、聊天等,从根本上影响着,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特别是年轻人,网上冲浪已经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此众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着交流,网民们通过约定俗成的办法创造了网络语言,形成了新的语言交流形式。语言的约定俗成性,通过网络媒介快速、广泛地传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新鲜的语言。

而当新闻的报道出现于网络平台时,就必须顺应网络媒介传播的规律。网络新闻的语言也必须以网络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被大众接受。因此,网络媒介的发展也逐渐推动了网络新闻语言的更新丰富。

三、网络新闻语言的特征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下,各种新型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网络、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已成为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平台。与传统的纸媒新闻语言相比,网络媒体的新闻话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值得探讨与研究。笔者通过对几大主流网络媒体平台新闻的观察与记录,分析总结了网络新闻语言的特征,主要包括新闻语言的媚俗化以及主观化两大特征。

1.媚俗化

网络新闻的泛娱乐化是新闻媚俗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泛娱乐化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新闻内容选取方面将重点倾斜在明星绯闻、两性感情、游戏旅游和幽默搞笑等内容上面,从而对一些国家大事、民生要闻、学校教育、就业创业和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报道比例严重不足。把娱乐性新闻作为自己吸引受众的重要砝码,以此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广告收入。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家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在东西方文化和国内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新闻机构当然也要进行灵活性地改革。特别是网络时代更加注重互动性,更加注重对话交流,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快速变化的迫切需求。因此,新闻行业在新闻生产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理所应当,其中娱乐性新闻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人们在过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下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同时大量枯燥、严肃和深度的新闻容易使人类产生疲劳,因此适当的娱乐性新闻是一种对过度严肃新闻的缓和剂,还能够减轻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但凡事过犹不及,部分媒体尝到了娱乐新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润甜头,他们就趋之若鹜,大批量地从事娱乐新闻的报道,过度追求娱乐新闻来博眼球、求关注,这就造成了网络新闻的媚俗化。

网络新闻中低俗的词汇的使用也呈现出媚俗化的特点,如“跪舔”、“牛逼”等词汇体现了网络词汇对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吸取,并且这些语言表达的粗鄙化和低俗化不仅影响了正常汉语的规范化使用,也污染了纯净的网络空间,给未成年人造成了心理上的不良影响。重视受众的信息需求,并且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进行网络新闻改革,是网络新闻在媒体竞争中的必然选择。这些流行语在网络新闻中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一些新闻记者写作用语的不规范,同时也说明了该记者在新闻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依然有所缺失。如果网络媒体继续对这些媚俗化的新闻语言进行滥用,会导致新闻选择的标准发生偏离,并给受众留下低俗、谄媚的不良印象。

网络新闻报道媚俗化的本质就是功利主义的强化,实质上是媒介生存压力与守住新闻道德底线二者之间不可调和的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现化,从媒介经营自负盈亏到当前的激烈竞争,这样一种追求商品交换价值的理念被网络时代放大了无数倍,网络新闻报道媚俗化就成为了“流量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新闻媒体在处理追求市场化利益和满足公众信息知情方面实际上是有一定冲突的。一方面,公众有对社会事件的知情权,而媒介恰巧可以提供信息,但是另一方面,各种媒体竞争下同质化严重,只能釆取吸引受众的手段。许多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的策略中常常忽视了分配的问题,对时政、经济等硬新闻的“软”化处理是增强阅读趣味性、可读性的一种方式,这本无可置疑。但一旦部分网络新闻的发布者为了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新闻的受众群体,将一些新闻强制软化,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新闻甚至是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都能够呈现出媚俗化的倾向。

2.主观化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区别之一在于加强了新闻语言的情感态度取向、个体认识等主观倾向,在新闻报道中加强了个体情感以及与读者的互动。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富有感情色彩和诱惑力,表现形式是情感浓厚的语言表达。例如出现在新闻标题中的诸如“泪目”“震撼”“重磅”“厉害”等情感性或评价性词语比比皆是。这些表现叙述者强烈情感的词语往往像磁场一样在视觉上给予读者不假思索的情感渲染,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是一种吸引感情共鸣的快捷方式。传统报纸新闻标题常常是全文的焦点信息,而网络推送的新闻标题往往设有悬念,让读者瞬间对新闻内容产生兴趣,却不会在标题中得到答案。网络新闻标题的这种表达方式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同于传统报纸的单向传播,以“用户思维”为主导的网络新闻追求的是读者与新闻传播者的双向互动。新闻编辑不再是刻板严肃、不苟言笑的传播者,而更像是一位跟读者面对面交谈的叙述者。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新闻语言上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第二人称代词或者当面称呼语的使用频率明显提高,例如《人民日报》发布的新闻中的句子“纯真、善良的孩子们,你们真棒!”、“再见,老兵!祝一切顺利!”中的“你们”和“老兵”,呈现出一种对话感,互动性极强。二是疑问句式的使用。疑问句在新闻中常是焦点的所在,对读者是一种互动式的注意力引领,例如《人民日报》新闻“送水师傅把客户订的纯净水当街倒了,被目击者拍摄上传网络后收获一片赞誉,这是怎么回事?”,用疑问句“这是怎么回事?”设置悬念,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下面的新闻阅读中。三是新闻语篇文末明显的互动标记。例如《南方都市报》新闻“你对央视搞成团选秀怎么看,南都君在评论区等你”这样的句子,是新闻传播者对读者表达了诚挚的互动邀请。传统报纸的语言表达往往书面色彩浓厚,网络的新闻语言则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例如《人民日报》固定推送的“来了!新闻早班车”中的“来了”口语化意味十足,像老朋友打招呼一样。同时,还有些标题喜欢用富有口语色彩的非主谓句,例如“厉害了!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中的“厉害了”和“撒野?种回去!”这样的句子,就是非常生活化的语言。

网络新闻语言表现出来的主观性特征是为新闻传播目的服务的。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信息得到有效傳递,并实现舆情导向。新闻传播者使用更为显赫的主观性手段来表达社会主流的立场、情感和态度,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信息并得到情感的共鸣,以更有效地完成新闻的舆论导向。因此,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特征与实现舆情导向的话语功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结语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以及所谓的流量经济社会背景下,网络新闻的生存之道就是贴近大众,加强与大众的互动。而在网络新闻追求主观化优势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或者减少由此带来的媚俗化劣势则是当前网络新闻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陈沾弟.网络新闻语言的特征、失范及成因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20(15):65-67.

[2]潘佳云,谭舒,席韵超,王雅咛.网络新闻语言失范现象及特点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0(03):112-115.

[3]陈勤.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语言的特点及变化[J].传播力研究,2019, 3(08):84.

[4]李骏.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J].传媒评论,2019(02):53 -55.

作者简介:李慧文(1996—)女,汉族,山东滕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职研究生就读中,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
浅议网络新闻传播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
网络新闻失真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