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戏曲艺术的泛影视化

2021-11-29王筱颖

大观 2021年10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融媒体

王筱颖

摘 要:融媒体是在现代媒体的发展中衍生出的概念,它对戏曲的影响形成了戏曲的“泛影视化”。通过对戏曲“泛影视化”概念的辨析与其形成过程的分析,探寻戏曲艺术泛影视化的形成缘由,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规律。

关键词:融媒体;戏曲艺术;泛影视化;艺术规律

“融媒体”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现代概念,这一概念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媒体发展方向的一种转变。自传统戏曲进入大众视野开始,它就在不断融合不同的艺术门类并推陈出新,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戏曲艺术。今天,戏曲仍在吸收和借鉴各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尤其在融媒体的影响下,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泛影视化的道路。从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至2019年首个戏剧电影院线设立,戏曲一直遵循着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戏曲艺术的泛影视化

“泛影视化”即以影视为表现载体,将人类一切文明尽可能地在其中以特定形式进行表达,其边界已突破影视文化本身的界限[1]。参照文学领域的这一概念,笔者对戏曲的“泛影视化”进行了定义,即以影视艺术为载体,将传统的戏曲表演借助各种现代媒体进行表达,融合各种文化理念并突破传统戏曲边界的总的形式。基于这一定义,在“泛影视化”概念的影响下,传统戏曲的文化属性依然存在,但同时产生了新的文化表达形式。

戏曲艺术的泛影视化是将戏曲与影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后实现文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将影视化的戏曲艺术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的融合,第二种是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融合。

(一)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的融合

自我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以来,戏曲与电影之间就有了交集,形成了中国电影的最初形态——戏曲电影。《电影艺术词典》将戏曲片定义为“我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形式结合的一个片种。”[2]根据这一解释,可将戏曲片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纯粹的戏曲电影,另一种则是含有戏曲元素的电影。

纯粹的戏曲电影即用电影的拍摄手法来表现传统戏曲的内容和形式;含有戏曲元素的电影即在电影拍摄中,以戏曲为主线交代故事情节和背景内容。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反映了戏曲艺术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发展趋势。电影间接传递着文化价值和思想理念,具有一切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功能,对于戏曲艺术而言,戏曲的影视化发展在当下已是大势所趋。王国维认为戏曲是“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3],戏曲电影虽然利用现代化的影视技术手段,形成了新的舞台风格,但是其核心部分仍然是以传统戏曲的模式来运转的。

纯粹的戏曲电影在舞台表演时,仍以程式化为戏曲电影的主要特征。相较于传统戏曲,虚拟性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已被逐渐弱化。例如以传统戏曲形式演出的《霸王别姬》与3D版的《霸王别姬》虽然在程式化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虚拟性上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戏曲中,戏曲演员通过“出将”“入相”实现其时空转换;而在戏曲电影中,这些都可以通过视频的后期剪辑实现。同样一个故事,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与舞台风格更注重写意性,而在科学技术手段支持下的戏曲电影则是在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中进行艺术表达。

另一种含有戏曲元素的电影在近几年的融媒体环境中并不常见。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是将戏曲元素作为其必要的故事情节,也常用戏曲表演中的道具来传递主题人物的情感变化或用一段戏曲唱段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

(二)传统戏曲与电视艺术的融合

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在不同时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艺术形式。而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戏曲与电视剧的融合,另一种是传统戏曲与电视综艺节目的融合。

与去电影院观看相比,电视是更为方便的娱乐方式。戏曲从线下转入线上,与观众的观赏方式有着直接关系。例如《鬓边不是海棠红》这部含有戏曲元素的电视剧,既有戏曲发展历程作为其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也出现了大量的戏曲舞台表演。演员面临的戏曲程式、服装及舞台表演呈现方式等问题也是戏曲在融媒体语境中面临的问题。与《鬓边不是海棠红》配套出现的还有综艺节目《瑜你台上见》,节目邀请京剧演员王佩瑜对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紅》的细节进行拆解,让观众在娱乐中了解戏曲的发展,通过对剧中戏曲内容和程式的解构,让现代观众充分了解戏曲在影视中的意义。戏曲的传播方式也由从前纯粹的观演关系发展为观演评的关系,拉近了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融媒体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影响

在戏曲的泛影视化进程中,戏曲与电影电视的融合,从整体上来说也是文化的融合发展。在现代文化环境中,融媒体显然占据了文化领域的很大一部分,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有着密切联系。

(一)意境影响下的戏曲

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文化内涵贯穿始终。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沿袭着中国古代的歌、舞、乐的艺术特征。

意境这一概念是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而上思维中剥离出来的。从中国哲学理论出发,从哲学中提炼出的这种形而上,在艺术领域中则体现为意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古人的艺术观和生命观是合二为一的,并不是在各自领域内单独存在;二是古人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是一个开环。古人追求空灵、虚静的心态,这是一种可容纳万物的思维模式。艺术意境的形成是古人的生命观和思维理念的具体体现,戏曲的虚拟性就是表现意境的一种方式。

(二)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

戏曲与现代科技结合后,被影视化了的戏曲仍然承袭着传统戏曲艺术的意境之美,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这种美学原则建立在艺术作品风格的一致性和表达内容的相关性上。

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是指传统戏曲与影视化手段在表现方式上的一致性,都体现着戏曲含蓄、内敛的美学风格。不论是传统戏曲,还是影视化的戏曲艺术,都表现着传统戏曲的本质内容。表达内容的相关性则是指故事内容的关联度,如果将戏曲艺术与完全不相关的故事情节结合,将传统戏曲生搬硬套在影视作品中,就会失去戏曲原本的韵味和美感。

三、融媒体语境中的戏曲发展规律

传统戏曲艺术遵循着艺术发展的规律。戏曲渐趋式微,要振兴传统戏曲,必定要进行自我修复。在融媒体环境中,戏曲的泛影视化促成了戏曲本体自我修复的重要环节。

(一)戏曲发展的他律性

从政治方面来说,戏曲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响。对戏曲内容而言,从古代的歌功颂德发展到今天的反映时代精神都反映了政治对戏曲的一定影响。

从经济上来说,大部分剧院由从前的覆盖城乡逐渐转变为在城市常驻、到乡村送戏。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剧院主要分布于城市;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更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当代农村的观众数量有所减少。

从文化上来说,戏曲已经从乡村舞台走向了更为高雅的艺术殿堂,戏曲逐渐从大众文化转变为小众艺术。

(二)戏曲发展的自律性

戏曲电影是传统戏曲最直接和最保守的继承者,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最大限度地保持着传统戏曲的原貌。传统戏曲要想符合时代潮流,不仅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也要取传统文化之长。例如,在日常服饰文化上可以有一定的继承性。清朝时戏曲服饰与人们的日常服饰差别不大,因此在演出中观众的违和感较少,但现在的大眾服饰已经与戏曲服饰产生了一定距离。在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当代戏曲艺术进行泛影视化探索的有效途径。

如今,传统戏曲艺术要实现发展就应运用融媒体环境提供的机遇,向电影、电视艺术学习。戏曲电影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外延,更应该向具有戏曲元素的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学习,在培养观众兴趣、传统文化讲解和加深文化体验上下功夫,形成独特的泛影视化戏曲艺术。

随着时代条件和媒体环境的改变,戏曲与各种新的艺术形式之间产生了碰撞与交流,其作为一种开放包容的艺术形式也在继承中革新,这是戏曲艺术泛影视化的必要条件。这种发展要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生成,也要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王珏殷.论大传媒时代文学创作的泛影视化现象[J].学习与探索,2015(12):127-132.

[2]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70.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8.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戏曲艺术生存之我见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舞台灯光在戏曲艺术中的意义
浅谈广西地方戏曲如何继承和发展
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黑土评剧迎来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