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石潭记》 朗读教学探索

2021-11-29向阳

江西教育B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石潭记游者小石

向阳

教师在教学前不借助教参对文本素读一番、凝神研讨一番,这样的文本研读值得提倡。只有凝视文本,对文本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加工,于教师、于学生才最有意义。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回到文本”“在‘走进文本后‘走出文本,旁观凝思”,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以神入的状态保证自己生命在场地读,与学生一起起底语言奥秘,进而对文本及文本的深意形成透彻的理解。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非常适合朗读教学,教师可以按游记或者借景抒情散文进行朗读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读出作者情感变化

《小石潭记》属山水游记,游记以记游之所见、所闻、所感为主。教师在教学生朗读此类文体时,应引导学生理解这类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如何“物化”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问题以朗读促理解。

师: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

师:刚见到小石潭,作者的心情如何?后来呢?

生:开头“心乐之”,后来“悄怆幽邃”。

师:为什么“心乐之”?

生:一是听到悦耳的水声,二是终于找到一个幽静的地方。

师:我们请一名同学读一读“心乐之”。

生(高声、非常欢快):心——乐——之。

师(画作者情感变化坐标轴):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准确吗?

(学生议论纷纷,形成两种意见)

师(指着坐标轴):那么,未出发前,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呢?你们能从坐标轴上标出来并阐述理由吗?

生:平和,不乐不愁不悲伤,所以从坐标原点开始画情感曲线。

生:有点儿快乐,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有堂弟,有喜欢的年轻人,不高兴不会去的。

生:不很高兴,因为他被贬,对前途充满忧愁,所以情感曲线要从纵坐标负轴开始画。

师(点头):你读一下“心乐之”。

生(酝酿面部表情,由阴转晴,由晴转阴):心乐——之——(生大笑)

师:他读得好,好在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基调。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内心常常惴惴不安,与朋友邀约游乐,能平复他内心的愤懑吗?不能。我们继续读第二段,你们认为关键句、关键词是什么?

生:关键句是“似与游者相乐”。关键词是“乐”,表面写鱼儿实际写人。

生:关键句是“似与游者相乐”。关键词是“似”,好像,表明鱼儿其实不懂“我”。

师:对,鱼儿似乎通人性,“似与游者相乐”,还是抹不掉作者内心的那一抹悲凉,触西南之景,四面之色,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那怎样读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呢?

生(语调平缓):似与游者相乐。

生(摇头,失望状,语调由高到低,“似”重读):似——与游者相——乐。(生鼓掌)

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又怎么读?

生(摇头,摆手,失意貌,语调低沉,一吟三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随时间地点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读文章,想象你们就是作者本人。当读到“闻水声,如鸣佩环”时,你们“心乐之”,语调渐升;当读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时,心头也掠过一丝清幽悲凉,语速放缓,语调沉郁;当读到“潭中鱼可百许头”时,随作者视线眼前一亮,尽力搜寻,发现鱼儿似乎通人性;当读到“似与游者相乐”时,语速稍轻快,语调略微上升;然而这种乐是短暂的,凄清的环境触发的抑郁、苦闷又将笼上心头,所以读第三段“潭西南而望”的“望”字时,要读出作者的心事重重、忧心忡忡;当读到“不可知其源”时,为突出作者的情感可加一个意味深长的“啊”字;当读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时,语速要慢,语调低沉;当读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时,语调放缓;当读到最后一段时,应归于平静。

(师生齐读)

师:假如你们就是柳宗元,请你们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说一说你们的心情。

生:我多想找一块好地方清静清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遂我所愿,高兴啊!但小潭四周景物像我的心一样全蒙上一层灰色,我能高兴得久吗?鱼儿也不懂我的心,只有凄凉袭上心头。潭西南而望,望不尽心头的忧愁,只有阵阵寒意向心里流!

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厘清作者情感变化脉络上,实际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学习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写法,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推敲“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的朗读方法;二是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朗读;三是借助数学中的坐标轴,画出作者情感随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促进学生跟作者的心灵契合,使其感悟作者心灵的乐章。

二、读出文“我”交融

一是理解课文与文中那个“我”的关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作者的情感、理智寄托于文章,故“为情而造文”。文中一定有“我”,文字就是“我”的隐身衣。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我”交融的写法。

师: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生:一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盛,高高低低的,随风飘摇;潭水清凉,鱼儿来往。

师:作者描写了潭上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生:树(青),蔓(翠),络(摇缀),岸势(差互),竹树(环合)。

师:这些景物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關系?(PPT显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生:灰色的景衬托作者灰色的人生。(生鼓掌)

师:第三段的“潭西南而望”,他在望什么呀?作者仅仅是在望小潭的源流吗?(提示:可用散文意象知识帮助理解)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岸势像什么,源头像什么?

生:其实,作者对自己的前途也是忧心忡忡的。

师: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这些语句呢?

(学生分小组析读)

师:同学们以灰色的语调读出了作者灰色的心情,因为作者的心情,岸上的景色也蒙上灰色的阴影,这就叫文“我”交融。“水”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的含义,作者多次写水,有何寓意?我们看第1、2、4段,特别是三点水、两点水偏旁的字,你们会发现作者的运用是多么神妙!作者笔下的“清冽”“澈”实际也是他内心的写照。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水是作者的化身。这就是文“我”合一。

二是让读者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指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二指学生把自己放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穿梭在文字的密林里,进行个性化解读。

师:文中出现两处“清”,含义相同嗎?

生:不相同。一处是“水尤清冽”,一处是“以其境过清”。前者为“清澈”,后者为“冷清、孤寂”。

师:各自强调什么?

生:前者与“冽”组合,强调水清澈而寒凉;后者重在表露对环境的感受——冷清、孤寂。

师:同学们能联系语境解释词语,这个习惯很好。

生:“以其境过清”的“清”是“冷清、孤寂”的意思,后面又说同游者还有五个人,不是矛盾了吗?

师:“似与游者相乐”句中的“似”是好像的意思,那鱼儿是不是真的在与游者相乐?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师生齐读)

师:同游者与鱼儿一样,都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凄苦抑郁是他的感情基调。

生:哦,他内心孤苦,“以其境过清”的“清”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三、读出写景融情

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古代“记”类文体进行教学,也可按游记类文体展开教学。不管哪种处理方式,写景融情都是教学的重点。

师:今天我们跟着柳宗元学写游记。先读第一段,勾画关键词,并说一说为什么要勾画它。

生:“从”“西行”“隔”,说明是移步换景。(教师板书:移步换景)

生:“下见……”说明又有定点观察。(教师板书:定点观察)

师:第一段,我们还可学到什么?

生:“闻水声”的“闻”,“下见小潭”的“见”,运用感觉描写。

师:继续看后面几段。

生:“水声”“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写了声音、颜色、光线。

生:写鱼儿、写石头,动静结合。

生:写鱼儿的目的是写水的清澈,这是侧面衬托。

师:你们通过朗读读出了写作灵感,我也有灵感,并做了总结,请看屏幕:

《写景三字经》

描景物 有准备 首先选

观察位 或定点 或移步

多感官 多角度 细描绘

声光色 动与静 正与侧

巧搭配 景情融 令人醉

师:看来,只要善于提炼和总结,写作方法就在朗读中。

善读书,必能由表入里,探幽发微。《小石潭记》为名不见经传的小潭作记,使其流芳百世,这得益于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教师在教学本文时,要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吟诵、美读、析读、品读等形式声情并茂地朗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甚至像肖家芸倡导的,吟豪放,为得神韵,足之舞之,奔之狂之,有何妨?品婉约,力求情致,歌之啸之,悲之泣之,又何妨?这样的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文本含义读清,把作者寄托的情感读明。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石角中学)

猜你喜欢

小石潭记游者小石
王新开
以拉萨为目的地的川藏线骑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小石潭记》阅读题江苏淮安市试题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写作和生活情感的有机结合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初游者与重游者差异的系统比较*——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
虚虚实实总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