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模型的体验式实践课网络教学设计与应用1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为例
2021-11-29钟小川王苑芮苗晓雯
叶 彤,钟小川,王苑芮,苗晓雯
(惠州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充分显现;然而,网络教学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对实践课进行改革探索的极少。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传统的课堂教学被迫暂停而转为线上教学,线下实践项目无法开展,迫使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在线实践课发展的可能性。实践课程往往以实践为主,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贯穿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传统的实践课教学仍以讨论为主,通过反复训练来掌握所学技能,学生往往仍流于被动接受技能训练[1],从而也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反思。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课程发展也是实践课教学探索的方向。
一、基于ARCS模型的体验式实践课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体验式学习:以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为中心
基于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理论,本研究尝试将体验式学习运用于指导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体验式学习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认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本身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的核心在于知识通过学习者的体验而受到实践检验的过程[2]。在此基础上,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3],他认为体验式学习由“经验”“反思”“概念化”“实践”构成。“经验”指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指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概念化”指学习者将自己的思考进一步吸收,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而“实践”指学习者将这些概念用于解决问题。被广泛运用于网络课程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也同样受体验式学习的影响[4]。建构主义奠基人皮亚杰认为,思维的发展来源于经验、观念、反思和行动四个维度,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即个体与环境周而复始地相互作用的过程[5]。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反思”是体验式实践课教学设计的重点。
(二)网络教学设计模式:以学生为主角
根据伍德勤和杨国龙的分类,教学设计一般涉及五个基本要素:学习需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教学评价[6]。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设计模式,主要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7]。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基于“加涅范式”,即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逐步加深,学习到更高级的概念或技能。武法提认为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模式更适合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7]。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则源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让学生在设计的学习情境(教学任务)中,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相互协作和会话,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8]。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体验式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武法提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模式更适合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7]。体验式实践课程追求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个性化表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尝试,其教学目标是生成性和表现性的。因此,本研究借鉴武法提提出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7],将课程体系设计划分为五个部分: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内容体系制定、教学方法设计、评价体系确立。而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则是体验式实践课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
(三)ARCS动机模型:以诱发学习动机为基础
本研究拟利用ARCS动机模型,构建体验式实践课的网络教学设计,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ARCS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Keller提出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型[9-10]。模型认为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包含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与满意度(Satisfaction)四个环节,代表了四类主要的动机策略。“注意”指通过教学设计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如知觉唤醒、激发探究等;“关联”指教学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的个人需求与生活经验联系,如熟悉化、需求等;“信心”指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成就感,如挑战情境等;“满意”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与快乐,通过学习本身获得满足感,如积极结果、公平等[11-14]。而这些环节其实都需要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探寻ARCS模型视角下体验式实践课的网络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践反思,为实践课的网络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必修课[15],其核心目标与理念,与体验式学习的学习目标和方式不谋而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以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主要特色,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理论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贯穿到整个实践项目中,形成包括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方面的实践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目前国内高校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中,包括了基础理论课、实践课、实践活动三个模块。后两者是以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常规的几项大型线下实践项目有:户外体验式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等。然而,这些活动的举办常常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团体辅导等个性化的实践课,存在学生覆盖面窄、无法量化学生学习成效等问题。同时,在疫情期间的普查与咨询过程中发现,不少同学因疫情影响而出现了情绪困扰[16]。为解决这一特殊时期的现实矛盾,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的复合功能,搭建在线活动平台,弥补解决线下实践课开课不足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进行在线改革的探索。
二、基于ARCS模型的体验式实践课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
在线实践课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内容体系制定、教学方法设计、评价体系确立。基于ARCS动机模型,学习需求分析中,主要与学生学习满意度关系紧密;教学目标设定,则与生活关联性相关;内容体系制定与教学方法设计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而合理的评价体系,则是学习自信心的保证(图1)。
图1 基于ARCS模型的体验式实践课的网络教学设计
(一)学习需求分析:了解学生需求,提高活动满意度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首先应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学生对在线课程的反感点主要在于“活动枯燥而繁多”[17],同时因为监控不到位,线上课程的考评公平性与有效性也有待提高。针对以上两点,在课程设计时进行了改善:1.提升活动趣味性。在保证活动效果的前提下,应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设计活动、考核形式更多样、趣味性更强的线上实践课程,如提供更多共享视频、书籍资源供学生选读、选修。2.保证活动有效性。针对网络教学中容易遇到的“刷视频”“作弊”等现象,可以合理运用网络平台的测试模块进行监督,保证学生的活动成效,确保公平。
(二)教学目标设定:设定合理目标,加强生活关联性
基于ARCS动机模型,为了让学习者维持学习兴趣,需要让学习者看到学习内容对自身的需求和未来价值相关联[11-14],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时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现实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根据Bloom的三种领域目标分类[18],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的课程目标分为心理知识目标、心理技能目标、自我认知目标,这些目标均与学生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相关。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心理问题的可行方案。
2.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3.自我认知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内容体系制定、教学方法设计: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注意力
根据ARCS动机模型,激发学生关注度和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第一步[11-14],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做到推陈出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维持其学习动力与注意力。为丰富课程内容,主要从资源、互动、测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1.资源模块。以相关活动资源为基础,如视频、图片、文档、链接等,利用网络平台中资源分享的便利性,尽可能提供更多活动资源,如在电影赏析中,提供50部电影任由学生挑选观看。使学生在活动中拥有更多选择权,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2.社交模块。以教学群及讨论区为主导,提供以生生互动为核心、师生互动为辅助的实践活动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线互动与交流。
3.互动模块。充分开发与利用在线平台的功能,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如利用课堂小测验及时对学生当下学习进行检测,使师生双方能及时了解当前的学习状况;同时,利用测验模块中的抽题、自动评分等,实现线上竞赛的功能等。
(四)评价体系确立:拓宽考评方法,提升学生自信心
评价体系确立有助于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基于ARCS动机模型,如果能够让学生理解学习收获的真正含义、在低风险学习环境下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恒心与自信心;而确保公平、公正的考核指标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满意度。这与体验式实践课程更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评价不谋而合。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的设计中,首先保证学习的公平性。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视频观看防窗口切换”“视频观看需达xx%完成任务点”等自带功能,监督学生的活动过程、量化学生的活动质量。同时,利用查重网站辅助查重,规避抄袭、敷衍等现象。对学习的全程记录,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信息,使学生与老师能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对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考评方法仅对学习进行完成度考核,不进行分数考核,即注重学生学习体验,而非学习结果,降低学生对学习考评的焦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加上专业心理老师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学时外提交优质作业,提升学生的参与感。目前,已进行改革及实施的五个子项目活动分别为:在线心理成长团体(图2),在线心理电影赏析(图3),在线心理知识竞赛(初赛)(图4),在线心理读书会(图5),在线心理知识讲座(图6)。
图2 在线心理成长团体
图3 在线心理电影赏析
图4 在线心理知识竞赛(初赛)
图5 在线心理读书会
图6 在线心理知识讲座
三、基于ARCS模型的体验式实践课网络教学的实践效果
基于上述设计,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了为期三轮的实践探索,具体研究路径为:计划—行动—反馈—反思(第一轮)—修改计划—行动—反馈—反思(第二轮)—再修改计划—行动—反馈—反思(第三轮)。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设计进行检验,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文献阅读等研究策略。
(一)教学平台数据记录
根据“超星学习通”在线教学平台对学生参加活动量化指标,以“线上心理知识讲座”完成情况为例,86.53%的学生听了3场讲座并完成了相应测试(本活动规则为,完成1讲可获得1实践学时;最高可获得3实践学时,即3场讲座)。但在获得基本的3个实践学时后,仍参与讲座的学生超过3/4。其中,完成5讲的学生占比为75.28%,完成全部讲座(8讲)的占15.04%(表1)。
表1 “线上心理知识讲座”完成情况
(二)实践体验文本分析
除了从教学平台的量化指标上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还通过访谈、文献阅读等方法更好地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在实践活动中,相比起理论课直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在学生提交的实践感悟和感想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均有所体验与感悟,达到了活动目标(如图8、图9)。
图8 “在线心理读书会” 学生读后感
图9 “在线心理电影赏析” 学生优秀影评
(三)在线实践课效果问卷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在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的接受度很高(超过99%的学生对活动整体评价满意)。其中,“心理电影赏析”的三轮行动研究的问卷反馈均显示,超97%的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有趣,超89%表示通过活动了解了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超98%认可活动的审核及评价方式,超90%表示能够接受在线“心理电影赏析”,50%以上更倾向于选择线上观影的学习方式(表2)。
表2 “心理电影赏析”三轮行动研究问卷反馈
“线上心理知识讲座”活动效果反馈也颇为理想,超98%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内容“很有趣”,仅有不到4%的学生认为通过活动“没有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表3)。
表3 “线上心理知识讲座”活动效果评价问卷反馈
(续表3)
相较而言,“线上心理知识竞赛”活动效果反馈则略微逊色,31.04%的学生认为此活动“很无趣”,1.41%的学生认为此活动“非常无趣”;同时,近10%的学生反馈,在活动中没有了解到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表4)。
表4 “线上心理知识竞赛”活动效果评价问卷反馈
四、基于ARCS模型的体验式实践课网络教学的总结反思
在线实践课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个性化的自主实践教学平台。传统的实践活动以线下“行为训练”为主[1],本研究尝试将线下实践课转移至线上。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践课为例,通过组织心理学相关电影、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参与心理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探索,在探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技能,在实践达成自我成长。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仍有一些值得改进与继续探讨的问题。在线实践课在体验式活动中的实践效果要胜于行为训练。比如,在学生的实践感悟和实践总结中提及“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读书会”这三个活动较多,而“心理知识竞赛(初赛)”和“心理成长团体”则相对较少。原因可能在于“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知识讲座”和“心理读书会”活动更考验对“电影”“讲座”“书籍”的挑选,如果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但“心理知识竞赛(初赛)”更像是一门临时抱佛脚的考试,“心理成长团体”则因远程而大大削弱了参与者对集体的投入感和体验感。这从某一方面也证明了ARCS动机模型所提及的“注意力”的重要性。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当代社会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也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场所。在线实践课程将颠覆以往传统的线下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互联网+”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冲击与挑战。但在线课程毕竟有其局限性,部分课程的在线开展是疫情特殊时期的无奈选择。因此,在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的同时,还应针对性地保留更适于线下参与的内容,将线上与线下进行优势互补,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优化教学的工具而非一时新鲜的潮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