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改革探索

2021-11-29吴杨伟李晓丹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课程育人

吴杨伟,李晓丹

(1.重庆三峡学院 财经学院;2.重庆三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4020)

新发展格局下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趋势愈发凸显,各种矛盾和思潮愈发繁杂。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加强对中国的西化和分化,反华势力千方百计与中国争夺青年、争夺群众,不断通过教育殖民的方式毒化与腐化中国青年,以达到阻止中国复兴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急需加强。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大学教育而言,要着眼于课程思政的全面渗透,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潜力,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1]。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差异性,经济全球化下,财经类专业课程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兼顾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需要探索专业课程中的思想品德元素与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内容。

一、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不是在单一思政课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所有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不是针对于单一课程,而是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之中的各门课程;不是针对于课程的单一知识点,而是贯穿于课程的所有知识点[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课程思政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思政课程向全课程的转变,实现由专人、专课向全员、全课育人的转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从课程内容来看,财经类专业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财经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由思政类、通识类、专业类和实践类课程组成,构成“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大多专业课程知识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课程学习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密切相关。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显得更为必要和可行[4]。综上所述,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改革,是一种由四类课程构建的“一个中心、三个层次”的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具体而言,以思政课程为中心,以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为外围,外围课程围绕中心课程开展;在“三个层次”的外围中,以通识课为基础、专业课为核心、实践课为拓展。

图1 财经类专业“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二、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教育的全球融合,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几乎渗透到中国高等教育财经类各专业课程之中。大学财经类课程教育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缺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出现偏差,需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由于缺乏经验借鉴,在实施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在以往固化的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讲解,未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脱节。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单一,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意识的提升,欠缺对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无法达到课程思政应有的作用[5]。

(二)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相对薄弱

专业课程教师通常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忽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导致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淡化自身的思政素养,部分教师甚至违背师德师风,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另外,专业课程教师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认识不足,认为这些仅是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的任务,品德教育应由专门的思政课程实施,专业课程教师缺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三)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能动性缺失

在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普遍配置了辅导员、班级导师和班主任。相对于课程专任教师而言,他们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不高。

(四)将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思政

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大多围绕传统课堂而展开,重视传统的线下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忽视线上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应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若干环节的集合,应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线上课堂,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

(五)课程思政实践的显性化困境

结合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应注重教育的隐性化。专业课程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需要向学生传递爱岗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专业课程教师往往只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淡化思政素养,使得课程思政以显性化的形式加以实施,专业课程教师通过直白的方式直接向大学生传递思政意识,不能达到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预计效果。

(六)课程思政实践的形式化困境

经济类专业属于社会科学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性,不同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呈现方式应体现出差异性。部分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较易融合,部分则较难融合。如果忽视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教学中往往重视课程思政的形式,忽视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质。若忽视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分析,知识传授与育人相脱节,既不利于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

(七)课程思政实践的功利化困境

作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教学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先后出台了若干指导性文件,各省市从地方层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制定了相应的举措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从制度层面保障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有序推进。但是,从推进的实际看,存在重项目申报、轻实际建设的情形,违背课程思政的初衷。

(八)课程思政考核的显性化困境

课程思政考核更多依靠分数等显性的手段和方式,这样一来,课程思政隐性的教学方式与显性的考核方式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其一,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难以量化,仅依靠分数等量化考核方式可能造成课程思政的形式化;其二,传统考核方法忽视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的整体性,简单地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显性化的方式加以考核,有悖于课程思政的初衷。

三、以《报关实务》为个案的财经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报关实务》课程概要

“大思政”理念不等于课程思政的同时推进,应选择性的稳步推进。不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体现出差异性,应选取部分代表性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总结改进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而在财经类课程中加以推广,实现由点到面的逐次推进。财经类专业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体现了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报关实务》是国际贸易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培养报关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文章以《报关实务》为例,展开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改革探讨。该课程教学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与专业知识学习和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人员日常进出境活动关系十分密切,能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二)《报关实务》思政元素挖掘

1.潜在课程思政元素分析。潜在课程思政元素分为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人三个层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西方霸权衰落和中国入世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背景下,结合财经类专业特色,课程思政的潜在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爱国、敬业、爱岗、守信、自信、自强等方面,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培育职业岗位素质与素养。

2.《报关实务》知识点分解与思政元素挖掘。在《报关实务》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要求在开展课程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全面分解课程知识点,分析各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区分各知识点的教学特征,挖掘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报关实务》教学中,重视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协同,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素养。因此,《报关实务》知识点分解与思政元素挖掘应围绕“知识点、思政元素、教学目标、思政目标、教学方法和职业能力”展开,如表1。

表1 《报关实务》知识点分解与思政元素挖掘

结合《报关实务》课程章节知识点特征,以课程章节知识点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的根本,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课程思政的依托,以培育职业素质与素养为目标,深入挖掘章节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二者无缝对接。其中,“六育协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理解为:誓言明志的“仪式教育”、守正出新的“学理教育”、崇尚先进的“榜样教育”、警钟长鸣的“警示教育”、知行合一的“行动教育”、明理致用的“考试教育”,六育协同与整合,结构化融入到《报关实务》教学之中,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促进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举措

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育人为根本,以知识点分解为出发点,以思政目标为目的,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依托,以培育职业素质与素养为目标,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可借鉴经验,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进而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加以推广。

(一)构建“一个中心、三个层次”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基于思政元素的课程建设,构建由“四类课程”组成的“一个中心、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思政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识课程侧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思政教育中起到浸润作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凸显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实践课程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在思政教育中起到拓展作用[6]。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开设的“四类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落实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为了保持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需要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在调整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厚商德、明规范、强技能”的基本教学目标,突出专业课程的思政作用。结合《报关实务》课程思政实践,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课程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通过报关业务流程及岗位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情感目标方面,通过课程思政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国家荣誉感。在调整教学理念时,树立“四类课程”协同育人“大思政”理念,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专业课程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的,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人人的转变,实现“三全育人”[7]。以思政课程为中心,以专业课程为核心,构建与实施“四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四类课程”协同育人,发挥“1+1+1+1>4”的协同联动效应。

(四)运用移动互联教学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

传统课堂讲授与互联网智慧课堂相结合,落实移动互联信息智能技术应用,利用互联网、手机APP中的超星学习通、清华雨课堂等平台工具,课程教学中积极实施混合式教学,探究移动互联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基于移动互联的线上平台,开发多样化的平台教学资源:包括视频、文献资料、作业、讨论、抢答、考试题等。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线上教学课时所占比重介于20%-50%之间,线下教学课时所占比重介于50%-80%之间,利用移动互联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五)深挖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料库

专业课程应立足于立德树人,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世界与中国经济格局和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分解课程知识点,挖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一方面,教材内容是专业知识的集合,融合了课程所有知识点;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又是思政元素的集合,蕴含了各类思政元素,教材的选取与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兼顾专业性和思想性,具备传授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在注重教材选取的同时,分解和梳理专业课程内容中的知识点与隐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作业习题等教学资料中。

(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施工作任务、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专业调研与见习、座谈与访谈、前沿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仪式教育、学理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行动教育和考试教育”,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知识认知与培育职业素养,在教学中选择“榜样教育”“警示教育”的典型案例,发挥榜样和警示作用。从典型案例出发,强化专业知识认知,培育职业素养。又如: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法树立团队协作和自我激励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针对性的设计职业场景。通过不同场景的角色模拟,灵活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提升对职业岗位的认知;通过情境模拟、情境参与、讨论、总结等“行动教育”,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学习,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8]。

(七)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定性而非定量,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评体系,见表2。全员育人意味着考评主体多元化: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督导和受教学生都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实现多类主体考核评价的互动;适时增加班级导师评价与社会评价。全方位育人,考评方式多元化:通过线上考勤、学生答疑、讨论、作业与考试,结合线下课堂讲授、讨论和作业等实施情况,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全过程育人,考评过程多样化: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评结合,过程性考评以学习过程为载体,评价学生的工匠精神、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协作精神等专业素质与思政素养;终结性考评以试卷为载体,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考核,进一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表2 “三全育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八)完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教师队伍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由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构成,他们对大学生的影响一般长达四年时间,远远高于专业课程教师的任课时间。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的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能起到更好地教学效果。鼓励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在完成日常管理和学业指导的同时,积极加入课程思政教育之中,构建并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参与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

提升教师思政素养。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帮助专业课程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供主题培训与进修,开展集体讨论等教学活动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思政素养。“全员育人”离不开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想教育团队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

(九)强化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听课督导制度,统筹协调培养方案修订与师资配置;结合学校、学科和专业特色,制定差异化的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总结经验并适时推广。完善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专业考核与思政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定和考核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高校教务和人事管理部门只有做好并强化顶层设计,才能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保驾护航。

五、结语

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不是对原有思政课程的简单替代,而是构建由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等非思政类课程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大思政”理念不等于课程思政的同时推进,应选取代表性课程开展探索与实践,实现由点到面的逐次推进。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分析,以章节知识点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的根本,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课程思政的依托,以培育职业素质与素养为目标。为推进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融合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调整教学目标和理念,完善教学资料库建设,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运用移动互联教学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完善课程考评体系,强化顶层设计,从而稳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猜你喜欢

财经类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