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结构变化看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2021-11-29■董泽
■董 泽
2010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山西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机遇。山西以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牵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从10年来全省税收结构变化来看,山西逐步进入了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在转型发展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西实际的道路。
一、近10年来山西税收结构变化情况
(一)税收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产业税收收入由2012年的1504.7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758.45亿元,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由2012年的768.2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9亿元。2012-2020年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年均增长4.28%,高于第二产业2.31个百分点,高于整体税收1.48个百分点。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分别为0.04%、66.18%、33.78%,到2020年税收贡献率变为0.12%、62%、37.88%,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全省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与10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亦步亦趋。
(二)税收行业结构变化
1.第二产业内部重点行业税收变化
(1)煤企重组改革提速,握指成拳转型发展。采矿业仍然是第二产业税收增长的基本支撑力量,税收收入占比高达六成,2020年采矿业实现税收收入1054.39亿元,“十三五”期间税收年均增长23.03%。作为煤炭大省、能源大省,煤炭行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比高、影响大,2020年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税收1005.13亿元,占采矿业税收比重达到95.33%,煤炭仍是全省经济税收主要倚重的行业,税收贡献最大。
(2)制造业税收增势良好,装备制造崭露头角。2020年制造业实现税收419.8亿元,占第二产业税收总量比重为23.87%,“十三五”期间税收年均增长12.94%。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税收收入102.78亿元,占制造业税收总量的24.48%,“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27%,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制造业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电力行业能源转型,绿色能源发展迅速。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从电力生产结构来看,得益于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但受能源改革政策驱动,“十三五”期间山西电源结构持续优化,火电占比下降,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从税收贡献率看,“十三五”期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税收贡献率为5.8%。“十三五”末电力生产行业中火力发电税收贡献为58.48%,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热电联产、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税收贡献分别为14.41%、8.54%、6.31%、4.45%、1.42%。数据显示,新能源得到快速发展,能源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2.第三产业内部重点行业税收变化
(1)传统服务业蹄疾步稳,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从税收贡献率看,2020年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占比四成,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税收贡献率最高,分别为27.25%、10.42%;现代服务业占比六成,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贡献率依次为22.34%、19.08%和4.8%,以上五个行业合计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总额的83.9%。从税收年均增长率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较高,分别为39.03%、14.28%、13.6%、10.22%、8.3%、8.12%。
(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山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呈现出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占服务业税收总量的比重为35.53%,2020年上升到37.77%,提高了2.24个百分点;2016年生活性服务业税收占服务业税收总量的比重为7.2%,2020年下降到2.85%,降低4.35个百分点。
(三)税收所有制结构变化
2016-2020年民营经济占税收总量比重分别为49.5%、56.88%、66.86%、58.66%、57.79%,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突出,远高于其他经济类型对全省税收的贡献,2020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653.91亿元,税收贡献高达57.79%,较2016年增加761.81亿元,年均增长16.69%,已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2020年国有经济实现税收1092.54亿元,税收贡献率达38.18%,较2016年增加285.89亿元,年均增长7.88%,国有经济实现税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0年涉外经济实现税收115.36亿元,税收贡献率达4.03%,较2016年增加11.75亿元,年均增长2.72%,发展较为缓慢。(注:民营经济范围界定为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在内资企业中除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联营企业、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之外等注册类型,包含个体经营。)
二、从税收视角看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从税收的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增长缓慢,仍需大力补强服务业短板
2011-2020年,山西省三次产业构成从5.7:59.05:35.25调整到5.36:43.48:51.16,第二产业下降了15.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5.91个百分点。相比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优化,税收产业结构调整迟缓,税收产业构成从0.04:66.18:33.78调整到 0.12:62:37.88,第三产业税收占比提高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负担率较低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第三产业税收占比,一方面表明山西省长期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的第二产业经济、税收优势突出,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如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需进一步提升。
(二)从税收的行业结构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新动能还需巩固和扩大
装备制造业税收贡献率较低,实现利税能力较差,2012年、2016年和2020年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税收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1.09%、28.76%和24.48%,装备制造业税收贡献率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012-2020年装备制造业税收年均增长率仅为2.85%,数据显示,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较为缓慢,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仍然需要努力。202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665.59亿元,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占现代服务业税收总量的66.85%,而新兴行业仅占现代服务业税收总量的33.15%,反映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税收总量规模虽在持续扩大,但对拉动税收大幅增长的作用仍十分有限。
(三)从税收的所有制结构看,民营企业“量多个小”,且民间投资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实力不强
截至2020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年纳税户数高达55.86万户,但户均纳税额为29.61万元,其中个体经济户均纳税额仅5.78万元。与此相对应的,国有经济户均纳税额982.79万元,涉外经济户均纳税额527.33万元。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民营企业过多倚重工业产业,多以煤、焦、铁为主或涉煤,从投资主体看,20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增长1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民间投资多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产业链低端,竞争力不强,发展滞后。
三、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聚焦服务业转型发展,提升服务业质量效益
首先,在宏观政策上要引导、鼓励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经济税收政策支持,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构建我省现代服务业体系。其次,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升级,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抢占制造“智”高点
首先,要补齐制造业短板,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现代医药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尤其要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大投入,加强研发,掌握技术话语权,推动我省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强省迈进。其次,要抢占制造“智”高点,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转型综改示范区重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第三,紧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围绕制造业进园入区发展,以大数据服务、会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咨询中介、售后服务等为重点,配套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
(三)培育民营经济龙头企业,实现民营企业转型发展
首先,推动民营大企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其次,从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对民营经济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投资快速稳定增长,加快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于民营企业的多元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
(全文数据来源于2016—2020年度税收会计统计年报表)
图片新闻
太原市财政局开展“迎中秋庆国庆”暨“公民道德宣传日”道德讲堂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局干部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根据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相关文件精神,在第十九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中秋佳节、国庆节到来之际,9月18日下午,太原市财政局在局八楼会议室开展了“迎中秋庆国庆”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暨“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太原市财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