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院校现代汉语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1-11-29史菲
史菲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功能定位很宽泛,特别是民族院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对现代汉语课程的目标定位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汉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筑牢文化基础,拓宽文化视野;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汉语的定位应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为主,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
这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它们涉及到现代汉语课程固有的两种属性,即文化性与工具性。同时,也提出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现状入手,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民族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有所促进。
一、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一)现代汉语学科定位缺乏实用性
目前,很多院校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以学生选课为主,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更注重课程本身的实用性,特别是课程对未来择业就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这就造成了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被广大师生和家长重视的汉语语法课程,在大学阶段却变成了关注度不高的冷门课程。相比于计算机应用、大学外语等热门课程,主动积极选修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不多。有的学生虽然出于凑学分的需要选择了现代汉语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刻苦努力地钻研学习。广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甚至有的学生不求高分,只求及格获得学分就满足了,无论从社会需求导向,还是学生的主体意识,现代汉语课程都呈现出被淡化疏离,不被重视的态势。深究其中的原因,课程本身的学科定位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汉语课程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期,从课程确立之初到今天现代大学建设,在整个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学科自身的限制,在知识更新及教学体系改革方面没有太多成效,课程本身的学科定位没有紧跟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或改变。虽然属于文化素质教育,但并没有在日常应用中彰显其独特、不可替代的语用需求和时代特色,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钻研的兴趣。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习惯使用的还是本民族语言,缺少使用汉民族共同语的语言平台和环境,因此,很多学生把现代汉语作为应对考试的工具,而并没有将其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日常。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仿佛是不相交集的两条轨道,现代汉语课程被学生冷落也就比较普遍了。同时,现代汉语的授课内容相对枯燥,主要以讲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为主,其中,语法是核心内容,而这两项知识内容都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大多数教师受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影响,课堂依然以讲授为主,缺乏以更为开阔、更具创新的多学科视角重构现代汉语课堂,教学偏重理论讲述,而实践练习不足,学科内容显得固化陈旧,缺少灵活多样的练习,知识容量与信息含量有限,与学生的就业、发展相脱节,学生视其为书斋之学、理论之说,除了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外,其余学生则更愿意选择一些具有操作性、应用性,更能立竿见影、彰显学习成效的学科与课程。
(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
很多民族院校地处偏远地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也是用本民族语言授课,有的学生从未或很少接触现代汉语,甚至没看过现代汉语版的文学经典作品,现代汉语应用水平较低。教师在现代汉语课堂上,感觉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方面比较费力。比如,在讲授古字、词、短语、句子使用及语法规则时,学生的理解方面有困难,有的根本无法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搭配,由于基本的语感不足,教师讲几遍也听不懂,学生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对现代汉语课程望而生畏,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修辞时,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原因,汉语语感较弱,不能恰切深入地把握修辞特殊的语言效果,无法准确把握修辞使用的场合与特点,有时错用误用较多,直接影响其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由于阅读水平较低,学生读书时就自然感到费时、费力,不少学生就不愿意主动阅读现代汉语文学经典,有的学生愿意看本民族语言作品,而不愿读现代汉语文章。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放慢速度,边讲课、边补习,很多关于字、词、句、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巩固。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上需要多倾注一份细心和耐心,讲课时不可按部就班或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甚至可能使部分学生对现代汉语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和兴趣。
(三)部分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学习兴趣不浓
一些非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跨度较大,对文科不感兴趣,视现代汉语课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有的学生甚至带着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中对语文产生的抵触情绪来听课,漠视这门课程的价值的意义,很少选修现代汉语课程。部分文史类专业的学生,虽然为了学分需要,选修了课程,但很难在课堂上投入地听讲,无法切实将现代汉语理论与日常语言应用相结合,学习兴趣淡漠。一些学生更关注与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关系较为直接、紧密的学科,而把传授语言规则、语法规范、文化基础的现代汉语课程视为“无用之学”,只在应对考试时,带着功利之心去复习、应考,不愿沉心静气,深入研究、思考和体验,学习的内生动力始终不强,不能真正掌握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提升现代汉语应用技能。
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也使用现代汉语交流和学习,但由于从小生活的地区及习惯的影响,更愿意使用方言作为工作学习的语言工具。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共同影响,使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成效不能尽如人意。
(四)民族院校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
从整体上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交流和写作时,不会表达,语言苍白,有时写出的文章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很多,语病也很常见,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应用文都难以驾驭,写不好审请、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言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亟待提高,这也是民族地区语文基础教育质量的验证。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强调工具性比强调文化性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只有先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能够敏捷、准确、高效地使用较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民族院校学生的切实所需,也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提升现代汉语教学成效的应对策略
(一)重新确立现代汉语的学科定位
现代汉语作为新时代高校基础学科中的重要课程,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人需求,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教师常教常新,学生乐学好学的经典课程,因此,学科定位对该课程的发展与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汉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宗旨,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单元知识的系统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这无可厚非,也是应该长期坚持的学科基本定位。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代汉语学科也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校准和调整自身学科定位的。在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地位优先、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发展、就业工作备受关注的情况下,现代汉语课程也应该切实转变学科定位,把培养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职业汉语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为就业创业提供必备的汉语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稳固现代汉语课程的学科根基,才能紧跟时代,不断发展。
(二)夯实基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及讲授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备学生”环节,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调整章节比例,把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语言基础,比如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等语言知识的内容比例增大,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应用与练习,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衔接好、过度好,帮助学生增强现代汉语学习的系统性,为学生下一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修辞,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奠定深厚的语感。让学生能真正从课堂上学到理论,从实践中获得印证,从而逐步提升语言应用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使用习惯,激发对现代汉语的浓厚兴趣。
(三)兼顾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充分发挥现代汉语课程本身的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审美性等多重属性,使学生们能在这门课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各取所需,既补充完善了基础知识,增强了语言应用能力,又在语言修辞之中领略语言文字自身的美好,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张力,从内心唤起对现代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从而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习惯,培养直觉感悟的语言理解能力,真正感受到现代汉语的魅力。
(四)在“趣味性”上下功夫,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讲授的知识点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搞满堂灌,可以适当宽松一些,有选择地讲,做到少而精,随学随练,力求学深、悟透、活学、活用。可以安排一些现代汉语课外自读篇目,有选择地讲解,也可以采取专题化、讲座式讲法,通过讲文章、讲修辞、讲语言,营造课堂氛围,积极与学生互动,以亲和,富有生趣的语言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课堂洋溢着愉悦和深刻的语言之美,使学生感受经典、体悟现代汉语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培养语言鉴赏与思考能力。
同时,需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将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思政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融入学校现代汉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意识,积淀人文底蕴,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
三、结束语
现代汉语课程在民族院校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讲好民族院校现代汉语课对教师来说并非易事,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务广博的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较高的学术水平,还需要具备新锐的思考、判断能力,独特的语言感悟、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民族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现代汉语语感,教师只有借助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阅读,才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