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施工现状与优化对策分析
2021-11-29李鹏飞
李鹏飞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环境问题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之一,所谓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获得了长久生存发展的根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问题。随着国人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强化,环境工程行业应运而生。环境工程致力于用最科学的方式保护和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给人们提供生态宜居的家园。但在环境工程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一、环境工程基本概念分析
环境工程是以有效的环境污染保护和质量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工程,通过生态、医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建立起科学完善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机制,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创新水平,加大对各种污染形式的有效针对治理措施。
二、环境工程设计的内容
(一)土地环境工程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土地我们也就没有了根基所在。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崛起和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农业生产中所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增加,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土地资源被肆意侵占减少,土壤营养和肥力下降,使得农产物的品质和产量也都遭受了损害。要想保证农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要把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效地协调起来,增加农业系统的自我抵抗能力,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二)水资源环境工程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随着工业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对水资源的品质和体量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无节制地对水资源的索取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和水浪费。全国已经出现很多地区打不出一口水井、喝不上一口干净的自来水,就连农业灌溉用水都已经是携带各种毒素的工业废水。水污染和水资源枯竭对我们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是灭顶性的,已经威胁了到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目前,环境工程在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是利用臭氧对受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对于水产养殖主要使用生态养殖,这是针对水环境进行工程治理的重要手段。
(三)建筑环境工程
建筑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不是一击即中的致命打击,因此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建筑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建筑工程污染就像是慢性传染病,一点点侵蚀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慢慢折磨我们的身体。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噪声污染、光污染,以及各种甲醛等有毒气体的污染已经让很多人深恶痛绝却无可奈何。除此之外,建筑侵占了大量的室外活动场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待在室内,缺乏运动和光照,身体的自我调温的功能受到了损害;还有建筑施工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难以回收处理,占据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市容市貌,不利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造提升。
(四)气体环境治理工程
一到冬天散不去的雾霾,看不见的蓝天和呼吸不畅的空气成为那些年无数城市挥之不去的阴霾。雾霾作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后造成的污染现象之一,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有些重工业地区由于空气污染过于严重很多人都患上了肺癌,只能举家搬迁,城市也渐渐随着资源枯竭慢慢落寞变成空城。近几年,为了彻底治理雾霾问题,国家加大举措从重治理。很多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甚至关停,加大对空气污染排放的治理的处罚力度,国家颁发补贴帮助北方地区改革取暖方式等等,现在已经有了明显成效。
三、环境工程施工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评估管理体系标准不健全
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起步较晚,并且在其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也不够完善。因为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缺少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管理环节的软指标较多,而硬指标相对要少一些的缘故,使得我们在实施管理措施时很难把握好实施尺度。我们的管理工作人员往往凭借个人经验针对环境工程管理问题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对策,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也会造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持消极态度,失去信心。这些都致使相关管理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应按照我国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环境污染的程度并结合环境工程中的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对环境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预判性方案。而从我国现有环境工程建设来看,其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造成环境工程污染情况的预测与现实情况不符,这就严重阻碍了环境工程在污染防治过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我国的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评估指标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在制定环境因素目标与指标时就会存在很多不足,项目实施过程中也会导致资金、监控手段及相关程序文件方面无法配合实施,相应地配套措施也无法落实。这不但影响了环境保护预期效果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环境工程的人才缺乏
近年来,我国环境工程工作开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环境和优势设计专业性的方案。做好项目管理,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保护、工程造价和会计知识等。根据目前环境工程管理的情况来看,环境工程还没有引起公众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环境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也极度匮乏,环境工程管理手段滞后。
一是生态环境部门对在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理论培训不够重视。没有积极通过在职培训相关的岗位理论来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造成环保工作人员虽然对现行环保法律法规比较熟悉,但无法有效运用到实际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实践中去;环境工程及管理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综合管理能力跟不上环境工程技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环境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面对出现的问题,难以快速及时判断并作出决策,环境工程管理效率不高。二是国家对于培养专业性的环境工程相关人才重视度不够。环境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在高校的设置普及率不高,甚至很多高校还没有设置环境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都极其不利,也阻碍了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环境工程管理意识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城乡居民参与到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来,但由于国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过度破坏环境的现象。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地区水荒、土地匮乏等问题的出现便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严重警告。不保护环境,不保护环境资源,就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随着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已深入民心,污染防治的意识逐步增强,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成为共识,但是大众普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尤其在环境工程管理方面,由于政府部门对环境工程管理宣传不到位,人们对环境工程以及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环境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发展中环境工程建设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往往需要长期的运行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短期不能看到明显的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也影响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在环境工程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够及时被发现,影响了环境工程的质量,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环境工程有效优化的对策办法
(一)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的薄弱,这是导致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较为滞后的重要原因。环境工程管理离不开当地各个相关部门和民众参与和支持,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的意识越来越重要。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把相关的宣传工作做好、做到位,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环境工程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很多高科技工具,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经济发展不一定要以环境污染作为代价。很多高科技产品可以在保证生产环境下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既能够保护环境,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高新技术在环境污染的治理工程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难以处理,难以降解的废弃物通过高科技水段都实现了有效治理,恢复了生态环境的原有面貌。环境工程的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在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为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三)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要想实现环境工程管理的预期目标,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在现实条件下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环境工程管理的工作方案。寻找最适合的环境工程治理的政策和方法,并不断研判、评估和调整,避免盲目、教条、不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制定出最合理、最合格的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实现工程顺利生产,并达到其最终想要实现的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平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加大对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力度
因为环境保护工作属于高度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相比,需要的专业环境保护人才尤其是环境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短缺。因为人力资源的缺乏,造成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也不尽如人意。想要促进环境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在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上下功夫,还要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以促进成长,培养方式不拘一格。
(五)强化环境工程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完善
为环境工程管理提供政策支撑和实施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加强对环境工程管理实施效果的考核、评价和监督,充分调动环境工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详细可行的规范和评价指标指导企业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生产活动,积极配合环境工程管理。
结语:由此可见,环境工程管理是今后国家发展的大势所在,如今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转型,由依靠工业到依靠科技创新,今后我们将会越来越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但目前由于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环境工程的相关人才储备匮乏,人们的先进环保意识还没有普及等等导致我们的环境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挥发展路线,不断坚持科学治理,在未来我们将会生活在处处宜居的生态文明国家,我们也将最终得益于生态建设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