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探讨
2021-11-29施文
施文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习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人大会议上的闭幕会上对伟大中华民族领袖精神建设进行了深刻感人的精神阐述。他特别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也是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力量”,阐发了中华民族爱国精神与中华文化光荣自信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树立我国大学生的精神文化认同自信必须注重培育具有民族性的精神文化认同,厘清二者外在内涵与本质辩证关系,把握一个整体,统筹均衡推进,通过有效的高等教育实践途径与教学方法,实现高等教育的既定预期发展目标。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辩证关系
(一)民族精神的涵括与文化自信的厘清
民族共同精神本质就是一个广大民族在其共同发展生存过程中必然形成的各种民族意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生活习俗、民族社会价值观念等共同文化特质,是一个民族所不具有共同特质中能够维持一个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精华。民族革命精神在每个历史时代中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总书记在第十三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对”中华民族精神”问题做出了高度性的凝练与清晰性的阐发。“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涵括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二)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相生相长
在当代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以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核心的中国民族主义精神从来都一直是与当代中华民族对当代中华文化坚定理想信仰相生相长的,共同影响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近代以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党的建设开放时期,以红色爱国主义思想为指导核心的中国民族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几代中华儿女共同抵抗民族外侮。1949 年,毛泽东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再次宣布,中国将再次出现世界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高潮,将以一个具有高度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形象出现于这个世界。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不断学习发展和探索创新党的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文化,与中华民族光荣精神一起发展成为中国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要动力,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一些伟大成就。
历史实践证明,民族文化精神不能提振,文化精神自信就难以提升,失去了新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有力激励,文化精神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同样,民族文化精神自信熔铸于新的文化精神自信之中,中华优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革命思想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文化,涵养了新的民族文化精神。二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相互促进。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引领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创建社会主义新发展时代,是当今中国青年同志砥砺图强奋斗的良好时代背景。大学生只有将我们个人的理想志向与我们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发展紧密联系在同一起,与一个时代新的主题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个人的理想奋斗才能具有现实意义,个人新的理想追求才能在新历史时代中的扬帆真正起航。只有坚定和牢固传承以红色爱国主义精神为政治核心的新型民族主义精神和以深化改革创新精神为政治核心的新型时代精神,奋发图强,矢志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成长和作为一个担当中华民族文艺复兴历史大任的新型时代引领新人,实现新的个人核心价值。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繁荣是一个伟大国家、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灵魂,没有一种高度的传统文化繁荣自信,没有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注定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华复兴。发展中国中国特色优秀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要牢固坚定特色文化事业自信,增强思想文化自觉,坚持探索走中国特色优秀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事业发展的新道路,激发全国各民族特色文化事业创新者和创造者的活力,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事业强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凝聚十三亿多中国中国人民的坚强信心和团结力量,才能为加快实现百年中华民族伟大繁荣复兴凝心聚力。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
(一)明确目标,以担当的态度主动引领文化
可以看到借助传统习俗和好习惯的巨大力量,影响和推动改变人的价值观,但要做到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和做出最大的推动力量,就要以主动有所作为,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宣传育人系列活动。让广大学生清楚民族本源,唤起民族认同,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传播者和受弘扬者和被践行者,把”中国梦”含义解释清楚,把学生社会主义特色核心思想价值观教育宣传落实到位,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落到实处。
(二)把握特质,以广博的胸怀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的整体精神价值特质与西方那种具有高度单一性、排他性的少数民族文化信仰不同,绝不是尽可能完全凌驾于其他整个中华民族之,上,而是一轴多体、多元化的不可分割复合的,要彻底坚决破除”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狭隘中的西化更是民族主义要不得,全盘西化更是显得微不足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在我们人民善于充分运用这种推己及人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美己之美”与”美人之美”的有机整体文化精神统一。
(三)创设途径,以有效的方式以文化人
1.构筑网络宣传阵地,抢占意识形态话语权
习总书记首次明确指出,”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高校社会团体组织应积极探索加强高校手机端和微信、微博、网站等各种网络传播新媒体综合信息传播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创新基于中国传统民族特色传统精神宣传教育文化宣传的网络传播方式,抵御党内国际传播网络中落后意识形态、错误理想主义思潮对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恶意宣传侵袭,适时主动探索开展各种基于网上网下相互引导联动的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网络宣传活动形式,进行精神宣传教育引导等并予以有效说服,增强高校社会舆论感染力。
2.搭建校园文化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历练成
开展一些主要含有中国元素,如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戏剧、器乐等高雅艺术类的思想校园文化思想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充分发挥这种熏陶、渗透、浸润的文化教育活动作用,还可以有效提升广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校园文化教育素质。组织全校教师实地参观中小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实践活动基地、学习强大中国民族红色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志愿服务教育咨询服务等,让广大中小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了解强大中华民族深厚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切实深刻刻地感受认识到强大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