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对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2021-11-29庞小萍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理想个体状态

庞小萍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由于高中阶段始终受高考这一现实性目标驱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进程,造成青春期滞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我国应试教育政策使学生迈入大学前都未能有良好的探索职业方向的机会。升入大学后,外界既定目标突然缺失,使得学生进入迷茫的探索期。据统计,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不确定的现象普遍而严重,62%的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有明确职业目标的毕业生只占13%[1]。但如今更多大学生将职业发展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没有明确职业规划成为让很多学生始终处与自我同一性延缓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代表其对自我人生意义正在进行积极探索,但长期处于延缓状态则会导致个体无法实现自我认同,对个体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严重伤害。本文尝试从职业自我概念入手,探讨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会怎样对其自我同一性产生影响,以及应该对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职业自我概念及早日实现同一性获得。

一、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对于“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回答,是关于自己特长、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作像其他事物一样客观对象所做出的知觉。这种自我认识,不仅能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富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在个体面临重要人物时,能够调节、维持有意义的行为[2]。

(二)职业自我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Tideman 认为,职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职业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和定型。

大学生处于尚未进入职业的求职阶段,所以其职业自我概念应该界定为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影响其职业选择的自我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身份转型阶段,处于特定时期,职业自我概念成熟度不高。大部分学生都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感到模糊,且学生的就业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工作不再仅作为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工具,越来越多人将工作视为实现人生价值、个人追求,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途径。于此,工作与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联系更为紧密。要求更高,也会耗费更多时间在职业生涯探索道路上,职业自我概念成熟时间也越晚。但很多学生可能会以此为由,实际则延缓自己进入社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时间。

二、自我同一性

(一)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必须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形成基本的社会同一性和职业同一性是渡过角色混乱阶段的关键。埃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为:一种关于自己是谁、要朝哪个方向发展、以及社会上何处适合自己等坚定的、一贯的认识。埃里克森也提出“同一性危机”的概念来表示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感受到的混乱感甚至焦虑[3]。

(二)自我同一性类型

玛西亚曾将自我同一性分为四种状态:同一性扩散、早闭、获得和延缓。

①同一性扩散:对同一性以及未来生活规划问题低探索、低投入。例如,“我没有想过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对未来生活没有明确方向。”

②同一性早闭:对同一性及未来生活规划化问题低探索、高投入。且没有经历过危机状态,也未经历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思考。例如,“我父母让我从事教育行业,所以我就当老师。”

③同一性延缓:对同一性及未来生活规划问题高探索、低投入。同一性延缓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同一性危机”的阶段,积极思考生活选择问题,并寻求答案。例如,“我正在思考我想要过的生活,寻找适合我的职业,我想弄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事。”

④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及未来生活规划问题高探索、高投入。通过探索明确价值观并选择了自己的方向,不再处于混乱的危机状态。例如,“经过探索,我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并且正在为之努力。”

(三)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性

梅尔曼研究表明,12 岁以后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随年龄增长数量增加。诶里克森假定同一性危机出现在15~18岁的年龄段太过乐观,同一性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直到青少年晚期,许多人才从扩散和早闭状态向延缓状态转变,继而获得一种同一感。随着我国高校的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毕业人数持续增加导致社会对学历要求的水涨船高和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继续深造成为很多大学生延缓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但深入分析后发现,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没有做好履行社会职责的准备,在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的情况下,试图通过不断维持学生身份来延缓进入社会的时间,掩饰对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迷茫状态。大学阶段正处于同一性发展的延缓偿付期,而这些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已超出了这个期限,表现出延缓偿付期延长综合症[1]。长期不能建立同一性就会进入同一性危机状态,他们没有目的,陷入扩散状态,最终将变得情绪抑郁和缺乏自信。或者完全陷入“消极同一性”状态中,体会到过度的没有目标的焦虑感以及未来不确定的失败感,这时外界压力和自我内部压力都将可能成为打破身心平衡状态,造成心理问题甚至生理问题,过于严重可能会导致产生自杀意念,职业发展问题自然而然成为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探索的重要因素。

三、自我概念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一)消极-积极

职业自我概念涉及消极与积极维度。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对自我进行积极探索和自我理想的投入,有利于其对自我认同的追求和自我同一性的获得。自我概念消极的大学生容易导致自我认同混乱,对自我各个领域的探索和投入很少,难以达成自我同一性获得[4]。于此,职业自我概念对于处于特定时间段的大学生而言,其重要程度在自我概念全部类别中占据相当的比重。消极职业自我概念可能致个体于迷茫与焦虑中,认为自己无法胜任任何工作或岗位、认为任何职业最终都无法满足其精神需要与价值追求等。长期处于消极职业自我概念中不仅妨碍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消耗个体达成自我认同所需的自身资源,让其更难从不良同一性状态中脱离。反之,积极的职业自我概念则将让个体有动力继续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规划进行探索,更有可能调动这一积极资源应对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危机。

(二)现实-理想

罗杰斯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现实和实际情况;理想自我指个体自身理想,或为了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起的有关自己理想化的形象。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越接近个体满足感越强,反之则会感到焦虑或沮丧。在自我概念层面上达到现实与理想的区分,要求个体对“自我概念”具有元认知能力,即知道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个体具备这种元认知能力。个体对职业自我概念的界定逐步表露出现实职业自我概念与理想职业自我概念的分化。不再仅是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或能够选择的工作与我理想的工作的区别。而是在职业自我概念上出现的二维分化。

理想职业自我概念或许是积极的、清晰的等,但现实职业自我概念或许是消极的、模糊的。客观合理评价自我状态与自我要求是平衡理想职业自我概念与现实职业自我概念的关键手段,二者的平衡状态也是帮助个体不断实现同一性获得的重要前提。

(三)清晰-模糊

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都相对模糊,但依然有明确未来规划的学生。相较而言,拥有模糊职业自我概念学生职业自我定位不准确。清晰职业自我概念学生对自己喜欢和适合什么职业非常明确,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主动对自己想要的方向进行高强度探索寻找,并在探索后投入实际行动筛选并确定意向岗位,在此过程中达到同一性获得。但同时可能出现未对职业自我概念进行探索就已经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的情况,该种情况最后会形成对工作高投入、低探索;即对求职或工作过程付诸实际行动,但实际并未真正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工作或者适合什么工作。相反,模糊职业自我概念的学生容易陷入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状态。不清楚自己适合或想要什么工作,其中一种情况是学生由于没有探索动力也不愿意投入任何与求职有关的实际行动,如“每天宅在家打游戏,不想工作,对未来没有规划”,此类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工作与自我的关系,但仍未能确定与定性,也可能由于没有明确规划,没有自信等原因,导致也未敢实际投身求职活动中,从而处于同一性延缓阶段。

形成清晰的职业自我概念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付诸的实际行动质量,也可以帮助良好渡过同一性延缓阶段,避免同一性危机。

四、对策

(一)自我

D.J.Bem 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当个体对某事物持有态度不明显时,个体本身的行为将会成为引导态度形成的工具;态度在行为事实之后产生,而不在活动前指导行为。当学生还未形成清晰职业自我概念时,投入时间与精力在职业探索和求职行动中可以帮助其完善职业自我概念,促进获得同一感。在无穷的生活体验中客观进行自我审视和评价是获得良好自我概念的根源。

(二)家庭

个体对职业生涯最初的认识与态度萌芽于家庭。父母不过度干涉个体选择,提供良好的职业兴趣爱好探索环境,以引导形式而不以绝对权威或毫不干涉的形式呈现,将会最大程度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职业自我概念,以应对处于同一性延缓阶段的焦虑与危机。过分专制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不仅无法帮助个体主动认识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更可能致使个体长期处于同一性早闭或扩散状态或出现同一性危机。

(三)学校

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课程形式大于真正提供的实质帮助。没有专职教师授课、学校教育重心仍然倾向学科教育,都将导致一个真正能为大学生身份角色转变提供实质性帮助的课程形同虚设。高校应完善大学生职业教育体系,如认真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不断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实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职业自我概念。

(四)社会

为学生提供公平、开放、民主、健康的职业发展环境,坚决杜绝企业中存在的学历学校歧视现象、性别歧视等。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自我概念提供正确的职业舆论导向,用正确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供学生了解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运行规则和规律的机会,以充分的良好的职业探索空间和民主包容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履行社会责任,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探索。

五、讨论与展望

职业自我概念在特定时间点成为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关键要素,其必然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职业选择越来越成为与人生价值相关的因素的今天,在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增多的今天,对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对其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怎样产生影响,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影响都将成为必要且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大学生身份转型和职业选择的问题、克服同一性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猜你喜欢

理想个体状态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热图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