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29赵幸亚唐海婷
赵幸亚 唐海婷
(1.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明确了在全人教育思想理论中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和重要定位。[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在校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涵盖较多科学理论以及操作技能训练的课程,而如何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大思政”教育教学新格局势,打造育人课堂,是专业教师应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当前,在我校“三导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和改革过程中,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实现全人教育理念。可见,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地培养理念,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存在着短板,在实施工作环节也存在着薄弱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毕竟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工作方法也不同,在面对改革的初期,部分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实施效果不佳,但其实我们知道“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
(二)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不足,尽管各学科专业教师在其专业领域都有着比较扎实和全面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并不是思想政治专业出身,对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也没有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工作经验。总体来讲,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能力是有待提高的,这也大大地影响教师挖掘思政素材的深度和广度;
(三)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如何在保证专业课内容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效结合起来,既不要颠倒主次,过于突兀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漫无边际,或者强行植入到课堂中,那么,如何做到潜移默化,巧妙融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约束学生的道德规范以及树立理想信念,是全校教师一直在探索的工作。
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要求所有课堂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不再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思政课程来培养,而是要各门课都发挥一份作用,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适时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个个教师讲育人。我们在建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过程中采用的思路如下:
(一)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最大难度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因此,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既要请专家讲解政治理论,也要请一线教学名师进行教学方法指导。学校组织培训,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最基本的要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才能有力培养学生;同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以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学会如何提炼思政元素;还会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等形式让教师观摩学习如何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思想教育。通过各类培训、讲座、公开课、比赛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为教师工作提供解决思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作为一所普通院校的教师,我们培养学生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根本目标;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着力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要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一所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要为国家培养的是新一代医药卫生人才,要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我们明确了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即以公民素养培育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文修养,遵纪守法,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以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医者精神为职业素养目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就围绕着“基本目标+职业素养目标”为育人目标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无声于无形之中,从思想和心理层面渐渐地熏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建立课程思政体系
1.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
围绕“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理论部分融合思政学习的作用,结合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发展史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强调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对彰显国力的重要性。可举例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中国芯”等作为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都具有为国争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奋发学习,建立职业理想信念和为国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实现中国梦。
同时也要重视通过实操训练正确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讲述EXCEL 电子表格中的if 条件函数时,通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历史典故,与学生探讨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两难抉择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可以讲述名人事迹,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上是会有很多个路口,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人生在世要有大局观,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当面临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乃至国家利益出现冲突,并需要做出选择时,要毫不犹豫以大局为重,以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为主,舍小我,成全社会和国家。[2]
2.建立思政元素案例资源库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教学模式以实训案例教学为主,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建立思政元素案例资源库。教师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众多知识点重新进行梳理,结合知识点整合思政元素,从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开始一点点构建整门课的思政元素资源库;通过阅读大量思政理论的书籍、每日借助《学习强国》APP 了解国内外新闻,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不停地寻找灵感,结合教师的感悟,挖掘出可用于课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政治素养等相关内容;还主动与思想政治教师多沟通和交流,借鉴教学经验。由点及面,逐渐建立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案例资源库。
3.编撰含有思政元素的实训案例
经过前期的准备,本课程已经挖掘出结合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并建立了案例资源库。接下来,要逐一将每一节内容研发并编撰含有思政元素的实训案例,该案例包括实训要求、实训知识点、实训思政元素、实训流程、评分标准和实训效果图等方面。实训案例的设计和实施都是考虑了学情,在课堂上选用能引起学生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体验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思政在课堂上启迪学生思考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形成最优的学习效果。并在新一轮教学过程中使用实训案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逐步进行完善和优化。
4.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教师在讲课时,应用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实训案例,自然地将思政与课程无缝衔接在一起,并不会出现硬切入,也不会强行在每节课塞入一定数量的思政点,而是做到因材施教,按照教育规律,根据知识点内容而确定。另外,每节课的思政内容完全是教师有感而发,是带有教师的感悟和真情实感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既不会感觉生硬,也不会出现叛逆心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教师去做思考和反思。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信息技术知识中,通过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不断向学生渗透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逐渐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育者先受教育
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自身必然会有思考和良多收获和感悟,这也在无形中完成了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者先受到了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可以说课程思政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内驱动力。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想做好课程思政,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自己要成为“大先生”,为学生做学问、为人处世做出示范和表率,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应用效果及反思
(一)应用效果
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基于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学模式,有效地将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融合,落实了专业教师的品德教育责任,最大程度的利用课程教学的育人优势,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提升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境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各学科专业教师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教师更应该谨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不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得新进展。[3]
总体来讲,本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师生双方认可,也为其他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反思
一方面,本课程建设的思政元素案例资源库还不够完善,虽然数量上是足够丰富的,但还需要进行加工、凝练出对教师而言更有感悟的思政元素。另外,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亮点还不突出,由于建设初期思政理论知识储备有限,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比较大众化,不够有特色,需要继续寻找创新点。另一方面,仍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各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