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生态扶贫实践探索
2021-11-29李莎莎
李莎莎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之后,国家为彻底消除农村相对贫困的一项重大战略。开展生态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是构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保障。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生态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一、巫溪县天元乡基本概况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大巴山东段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巫溪县辖一个乡镇级开发区、15 个乡、15 个镇和2 个街道,是地理位置最差、经济发展最难的国贫县之一。该县综合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因素,从133 个贫困村中,天元乡被精准识别为重庆市18 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1-2]。天元乡是典型的立体高寒山区,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匮乏,但拥有超过万亩的野生猕猴桃林业资源,但由于缺少管护,野生猕猴桃挂果率低,感染病虫害严重,对当地并未产生太多经济价值,一直未被重视和开发利用。
二、巫溪县扶贫产业现状
巫溪县为加快推进特色种养业发展,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了产业扶贫专家组,加速创建了一批特色种养业示范基地,发展了一批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
巫溪县特殊山地立体旱作环境,十分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巫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曙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发展脱毒马铃薯“扶贫基地”,种植户达10 万余户,播种面积38 万亩以上,总产量50 万吨以上。并且脱毒马铃薯已经成功入选首批100 个中欧互认证的中国地标农产品。同时依托生态脱毒马铃薯发展延伸了产业链,组建了马铃薯淀粉、粉丝加工企业[3]。
巫溪县属于高寒地带,内无化工农业污染,农业环境质量达标,特别适合党参生长。巫溪县政府将其作为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重点基地建设,县药办、县瑞雪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中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共同组建扶贫小组,提供技术服务,种植面积达20 万亩以上,打通销售渠道,建立中药材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帮扶当地村民2000 余户,荣获《绿色中药出口基地证书》[4]。
巫溪县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提供了契机。红池坝镇充分发展生态旅游,同时提托生态旅游,立足当地特色农业资源,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了一批牛羊、药材、蔬菜、茶叶、蜂蜜等农副产品,建立了“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乡村旅游[5]。此外,在巫溪县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在贫困村以“扶贫网店”“扶贫超市”“扶贫车间”“扶贫基地”“扶贫农庄”“扶贫工程队”等模式,带动当地农副产品、乡村旅游发展,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条件[6]。
天元乡万春村建立了腊肉加工厂。加工厂选用农户散养的粮食猪肉,严格把控原材料的选用,并沿用传统腊肉的制作,经过包装设计,制作成礼盒,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三、生态扶贫实践
(一)实地考察,精准识别
野生猕猴桃产业发展对山区海拔、土壤、光照等小气候环境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猕猴桃生长属于喜光性水果,但是又不能受阳光直射,因此在种植时长选择背风向阳面。猕猴桃抗旱能力弱,最适宜在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空气湿度较高、湿润但不渍水的地区栽培,因此对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土层深厚都有相应的要求。属于肉质根,主根并不发达,须根发达且都是布于土壤浅表层,要求疏松不板结,腐殖质丰富的弱酸性(pH 值在5.5-6.5 之间)土壤。重庆山区众多,但不是都适宜发展猕猴桃产业。巫溪天元乡长期以来,野生猕猴桃生长面积超过10000 亩,但无人管护,处于放任自流的自然生长状态,没有产生任何产业经济价值。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专家扶贫团队,经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和论证,选择了海拔在800—1200米高度的4 个点设置了野生猕猴桃种植苗木基地。经过与天元乡万春村等深度贫困村的详细座谈,确定了野生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二)确定“政府+企业+学校+贫困户”扶贫模式
重庆市政府、市教委、巫溪县政府对扶贫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经考察天元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扶贫机构和巫溪县产业扶贫专家组,扶贫产业涉及到马铃薯、山羊等草食牲畜、烟叶、中药材、蔬菜、水果、核桃等经果林、生态渔业、大宁河鸡等禽类养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众多领域。参与的部门包括巫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县烟办、县药办、县经作站、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县林业局造林中心、县水产站、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县文旅委规划发展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多所高校和企业。可见,市政府、地方政府联合高校和企业整合了多方资源,精心组织,制定出了巫溪县扶贫发展方向。适合各领域开展产业扶贫的模式可能会有不同,合适的产业发展结构有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反用于产业的发展,可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种相辅相成。因此,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模式至关重要,经过走访调研,当地居民有对野生猕猴桃的资源分布比较熟悉,会对猕猴桃进行采集,个别进行售卖,价格非常便宜,但能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由于交通原因、成本原因、产品本身品质问题,资源运送出去的可能也很小,基本就是附近的乡镇进行流通,并未形成商业价值比较高的产品。
针对天元乡野生猕猴桃资源情况,居民对资源本身比较熟悉,由政府主导,把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市场主体联结起来。学校和企业协同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规模经营,开拓销售渠道,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稳定持续脱贫。扶贫团队指导天元乡万春村野生猕猴桃种苗基地选址、繁育种苗技术等内容,选定野生猕猴桃种苗繁育基地130 亩,确定野生猕猴桃开发林地面积覆盖超6000 亩。
(三)发挥产业种植大户树立示范作用
村名眼中山坡上荒了几十年的“洋桃树”,不仅挂果率低,而且病虫害严重,常年无人问津,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为了树立村民开发利用野生猕猴桃林业资源的信心,团队与当地种植大户建立起稳定的协作关系,帮助种植大户筹建野生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形成野生猕猴桃母钟栽培面积100 亩,提供科技支撑,以他们为产业示范及服务平台,辐射全乡超过6000 亩野生猕猴桃资源利用,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加入当地猕猴桃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开展技术培训
扶贫团队建立长期的院校-贫困户技术指导服务帮扶机制,开展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题技术培训会,在天元乡红心猕猴桃基地开展栽培技术大田现场培训,参训农民30 余人,指导栽培面积100 余亩。经过系统的培训,天元乡3 个贫困村100 多农户增强发展野生猕猴桃产业的信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国内多地猕猴桃基地因此毁园,给产业带来了灭顶之灾。针对天元乡50 亩红心猕猴桃基地溃疡病传播现象,团队在土壤采集、水源采样检测的基础上,在天元乡3 个深度贫困村开展以“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控”为主要目的的现场与理论培训,推广“挂袋式”防控技术及药物组合,广泛宣传了《猕猴桃溃疡病快速识别技术》,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种植环境检测
要保证猕猴桃各项指标达标,甚至达到有机绿色标准,扶贫团队成员进一步监控果园气候环境,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并严格监控,对果园及方圆数公里土壤进行检查,采集主要用水进行常规水质分析,同时监控各个季节病虫害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检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掌握环境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环境改善治理,优化产品品质,对猕猴桃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保障。
(六)品牌打造
为了进一步加快当地居民脱贫的目标,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扶贫团队积极参与产品销售。由政府主导,把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市场主体联结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规模经营。在发展过程产业过程中要挖掘资源特色,集中产业优势,顺应市场需求,赋予产品特有的地方特色价值,打造产地品牌。联合各界力量围绕栽培管理、供应链能力提升、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打造及本土人才孵化培养,做全面、深入、持续赋能,共同整合各类资源,打响“天元乡”农产品的知名度。
四、结语
目前天元乡已经实现脱贫摘帽,为进一步推进扶贫,应该加强产业规划,不仅进一步优化猕猴桃产业发展,可以考虑发展猕猴桃副产品,加强网络销售渠道的建设。此外,各产业发展的时候,可以整合销售渠道,实现多产业销售渠道的共享。扶贫团队将继续发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天元乡、巫溪县特色高效产业建设提供科技服务,进一步带动更多贫困农户参与扶贫项目,推进产业化扶贫,提高农民素质和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