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在戏曲乐队伴奏中的艺术地位初探
2021-11-29李金巍
李金巍
(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作为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之一,笙在戏曲伴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由于其自身的作用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为其争取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民族乐器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全新思路。因此,当前需要通过对笙的实际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明确笙的发音特点,进而实现对其在戏曲伴奏中作用的深入了解。进而通过明确笙的实际作用,在戏曲伴奏中更加合理地应用笙,为提升戏曲整体演奏效果提供一定支持,促使民族器乐能够实现健康发展。
一、笙概述
(一)历史与传承
笙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当时其主要是作为一种独奏乐器使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笙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不仅在制作上变得更加简单,并且和音构成也开始变得简单,也因此促使在民间实现了非常快速地流行[1]。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对于佛教音乐的大量引入以及渗透,促使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笙作为具备典型代表特点的乐器,也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空间[2]。经过了漫长的演变,笙已经不再是一种独领风骚的独奏形式乐器,而开始转变成一种合奏乐器,在唐代时,笙已经成了和音的一部分,盛唐时期更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流传。
在长时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笙这种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国外也实现了传承,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笙的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当时通过频繁的中外贸易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入欧洲,当前日本使用的依然是我国唐代流行起来的17 管笙。在1778 年的时候,侨居俄国的风琴制造家模仿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了管风琴簧片手,就连著名的俄国科学院院士也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可见,笙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演奏技巧
笙作为一种演奏型的乐器,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以及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给予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完美的演奏,为戏曲更好地完成提供支持。笙的演奏技巧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一切涉及肌肉运动的动作,都需要做好对应的肌肉放松准备工作,笙演奏之前也要做好放松工作,这也是保证演奏更加准确、流畅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笙演奏是一项肌肉运动产物,在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演奏出的乐曲就不会体现出流畅和自然的感受,不会给人带来一种恰到好处的感受。就像一些刚刚开始学习钢琴的人,其在学习之前也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放松手臂,其他的技巧发挥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因此,笙演奏过程中也需要一直保持放松状态,但是这里所指的放松,并不能够理解为松垮,放松是紧张的一个对立词,是对于一些紧张情绪的解除。针对笙演奏来说,松而不垮、挺而不僵,呼吸才能够更加顺畅。在这种情况下,人体肌肉神经在反应上会更加灵敏,各种呼吸器官机能协调和平衡状态也最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演奏者呼吸自然并且不费力,使其能够更加集中精神进行演奏,保证演奏的优美、流畅和自然[3]。第二,只有合理的放松还远远不够,在演奏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演奏者能过维持正确的姿势,才能够以最舒服、最优雅的姿态,演奏出完美的音乐。一般对于正确演奏姿势的要求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立式,站立进行吹奏过程中,身体不能够倾斜、后仰或者是弯曲,另外一种是坐式,坐着吹奏时,不能够用腿托住胳膊进行演奏。如果没有正确的姿势,则会对呼吸合理运用产生影响,造成阻碍呼吸的情况出现,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奏出的音乐就会不流畅、干瘪。因此,只有在保持正确演奏姿势的情况下,演奏出的内容才会饱满有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二、笙在戏曲伴奏中的优势以及具体应用范围
(一)优势
针对笙这个乐器来说,其既可以作为一种独奏乐器,也可以作为一种伴奏或者合奏乐器,将其应用在戏曲伴奏中,其音色会比其他的乐器更加明亮和清晰,并且在表现上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如二十一簧、三十六簧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戏曲行业的快速发展,笙在实际伴奏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将其应用在戏曲伴奏中,主要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笙在演奏过程中,在节奏上更加容易把握,能够与其他乐器实现非常自然的融合,实现提升戏曲自身艺术境界的作用[4]。第二,将笙应用在戏曲伴奏中,通过合理地进行伴奏,能够更好地将整个戏曲旋律表现出来,对于提升戏曲自身表现力、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笙自身的音色和音调决定了其在戏曲伴奏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能够非常有效地凸显出戏剧中情节变化以及人物实际特征。并且通过不断变化笙的音调,能够渲染出多种不同的情境,可以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感受,更好地将戏剧内涵传递给观众。
(二)应用范围
笙在戏曲伴奏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来说可以应用在以下几种戏曲中:第一,评剧。评剧伴奏中的笙,是其在戏曲伴奏中最为常见的,应用领域最宽。评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异常,其主要存在于我国北方地区,如河北地区,其在表现形式上非常多样化,唱词也比较浅显易懂,在表演过程中发音清晰,对于表演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评剧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黑头鱼四大名旦》《祥林嫂》等,在现代的评剧表演过程中,应用笙进行伴奏的曲目不断增加,戏剧家将笙独特的音色与评剧唱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起到衬托剧情发展的作用。第二,京剧。在京剧中比较常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和管弦乐联众,其中打击乐是整个京剧的灵魂所在。在京剧“程派”传人迟小秋的演出中,笙的伴奏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笙的音质能够与程派唱腔有效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程派唱腔具备的超高音乐性,有效增强了戏曲感染力。这主要是由于程派京剧唱腔自身有着圆润、深刻和节奏变化明显的特点,需要伴奏具备比较强的对比和变化能力,但是传统伴奏乐队中的“四大件”则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真正将程派的完美唱腔衬托出来[5]。而通过笙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将程派唱腔特点表现出来,非常有效地对传统乐器伴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第三,地方戏曲。笙也是地方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伴奏乐器,其发挥出的作用与高音唢呐、旋律性强的板胡相同,是无法替代的。客观上分析,笙的演奏非常动听,其是最主要的一种托腔乐器,能够通过柔美的音色、立体的音乐,满足人们对于戏曲的需求。在地方戏的伴奏中,笙的应用比较广泛,如山东梆子戏、河南梆子戏和南方昆曲中,都能够起到粘、融各种乐器以及烘托唱腔的重要作用。第四,民间音乐。除了戏曲伴奏之外,其在民间音乐中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如山东吹打乐、河北吹歌以及江南丝竹乐中,都能够看到笙的身影。
三、“笙”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分析
(一)融合戏曲伴奏和声
戏曲中的“和声”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伴奏过程中,通过与各种乐器演奏不同音高、音调结合,获得对音律效果的有效协调。笙能够通过多种不同的和音等形式,将其他演奏乐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整个戏曲的旋律配合在一起,实现对戏曲音色的准确协调。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戏曲曲目中,笙能够非常灵活地变换音调以及演奏方法,将戏曲具备的独特风格凸显出来。随着人们在精神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加,其对于音乐表现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传统戏曲的演奏效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6]。笙在这种全新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其自身具备的独特和声优势,真正将观众与戏曲表演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出观众的共鸣感,有效发挥出笙在戏曲伴奏中的真正作用。
(二)充分展现戏曲魅力
由于笙本身在表现形式上非常多种多样,因此将其应用在实际的戏曲伴奏中,能够按照戏曲的实际故事情节发展需要,在主旋律变化上变得更加灵活多变,真正将戏曲的整体魅力展现在观众面前。戏曲伴奏的首要要求就是不能够将戏曲的“主角光环”覆盖掉,需要将其凸显出来,这也是笙伴奏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伴奏人员需要时刻对戏剧演员的表情、情绪等变化情况给予关注,主动与演员情感变化情况给予配合,对笙乐器的发音进行准确调整,实现对表演和伴奏关系的有效协调,通过演奏出更加和谐的主旋律,将吸取的情感准确传递给观众[7]。因此,通过合理的应用笙进行戏曲伴奏,能够突出戏曲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演员的情感,使其能够更加真挚地进行戏曲表演,进而为更好、更加充分地展现戏曲魅力提供一定支持。如在表演评剧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能够只关注表演过程中的某句台词,就对笙的演奏音调进行确定,而是需要结合整个戏曲的节奏情况,以及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情况,合理地利用笙对整体伴奏旋律进行调节,真正为观众提供一场精彩的演出。
(三)烘托故事情节变化
在戏曲伴奏中,弦乐和打击乐是主要的两种伴奏形式,通过合理地应用弦乐以及打击乐,能够实现对故事情节的准确烘托,通过创建出适合的氛围,实现对演员和观众的感染,进而保证能够获得更好的戏曲表演效果。而笙在实际的戏曲打击乐伴奏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独特的音乐效果。笙在打击伴奏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文乐。针对演奏情节相对比较缓和的文乐打击伴奏来说,笙在音色上一般比较轻快,通过笙的伴奏,能够体现出人物的高兴、愉快等情绪,可以为观众和演员创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演出氛围;第二,武乐。针对武乐来说,由于其自身有着比较激烈的特点,笙在其中的演奏节奏上也比较紧迫,通过应用笙打击伴奏,能够很好地配合故事情节变化,烘托出一种紧急、急切、迫切的氛围。此外,针对笙在打击伴奏中的应用来说,由于其对于笙演奏者自身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其掌握各种各样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比较高的艺术造诣[8]。因此,想要真正确保笙能够在打击伴奏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演奏者不断加强对于人物心理的揣摩,灵活运用笙辅助打击伴奏,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戏曲表演舞台。
结语:笙从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其凭借自身在发音和音域上的优势,在戏曲伴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笙的过程中,需要在明确其发展历史、优势等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其在融合伴奏和音、展现戏曲魅力以及烘托故事变化等方面的实际作用,将其更加合理的应用在戏曲伴奏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戏曲伴奏中,完美地将笙融合到其中,创建出多层次的伴奏舞台,实现对戏曲整体表演效果的提升,真正满足人们对于戏曲表演的多方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