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工作的转型途径
2021-11-29刘碧辉
刘碧辉
(衡阳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湖南 衡阳 421001)
新闻记者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新闻制作的主要参与主体,其专业素养和能力影响着最终新闻节目或内容的质量和效果。在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的融媒体时代,若想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最重要的是实现新闻记者工作的转型。具体表现为,新闻记者需要完成自身角色的全面升级,创新采编方式和方法,丰富新闻内容的表达形式,积极顺应融媒体时代用户信息需求,提升传统媒介在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面临的机遇
(一)采编方式更加便捷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采编方式更加便捷,实现了质的飞跃。在采访层面,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采访方式获取新闻资料和内容,极大节省了采访成本,提升了采访效率[1]。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新闻记者的在线采访工作提供基础和平台,记者采用线上语音或者视频的方式便可完成采访任务,采访时效性较强。在写作层面,新闻记者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新闻内容的编排、设计、音频和视频的插入,有效增强了新闻信息的可读性和直观性。
(二)新闻制作和传播更具时效性
新闻记者采编效率的提升,同时为新闻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争取了时间。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编辑可以实现新闻的在线排版和设计,网络新闻后编辑后只需按“发送”按钮便可以实现新闻稿件的全网传播,省去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采写、新闻审稿、新闻排版、新闻打印等复杂流程,使得新闻内容更具时效性,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需求。可见,新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介提升新闻制作和传播效率提供了机遇。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更为敏感的新闻思维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主要工作,采访和写作密不可分,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反作用于采访。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新闻稿件书写和新闻节目制作需要依托线下的实地采访进行,在后续的写作过程中需要整合所有信息素材和内容。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和写作均可以在线上完成,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如何在爆炸式的信息海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素材、如何另辟蹊径寻找挖掘独特的深度新闻内容,成为新闻记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因此,新闻记者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具备灵活、敏感的新闻思维,具备海量信息中寻找新闻线索和报道选题的能力,从而以最快速度收集新闻素材完成新闻内容书写,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二)超强的采访应变能力
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线上采访方式和方法取代了单一线下采访方式,呈现出两种采访模式相互结合的发展态势[3]。线上采访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无法像实地采访一样短时间内让记者与采访对象彼此信任,从而无法更好地实现情感互动,导致线上采访所获得的新闻信息价值不大,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有强大的采访应变能力和交往能力,可以凭借短短的聊天文字或者语音消息准确捕捉采访对象情感倾向和心理活动,从而实现问题的深入追问和探讨,以此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三)扎实的文字功底
新闻记者最突出的技能就是文字功底,经验丰富、文字扎实的记者技即使不具备完整的采访资料也能写出感染力极强、内涵深刻的新闻内容,文字功底不扎实的记者即使具有丰富的采访资料也很难全面、完整的表述新闻热点事件,导致新闻内容可读性和趣味性较差[2]。在信息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较为分散,短小精悍的新闻内容更能容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新闻记者更应注重对文字功底的提升,实现新闻内容的浓缩和精炼,满足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同时,还应创新文字表达技巧,利用生活化的语言展现新闻事件,满足大众化群体的阅读需求。
(四)应用多种新媒体的技术能力
在融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角色朝着全能型新闻人才转变,由单一负责采编工作到负责采编、制作、发布等一系列流程[3]。因此,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功底和技巧,还需要具备应用多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新闻采访收集环节,新闻记者应掌握基础的信息检索技术,帮助其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新闻素材。在新闻素材整合和编写阶段,新闻记者应具备基础的动画制作、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基础信息设计等技术,实现新闻内容的创新表达,使新闻内容以更直观的形式进行展现。在新闻发布阶段,新闻记者应具备使用多种多媒体平台的能力,不仅能够将新闻信息发布在传统渠道,还能将新闻信息发布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实现新闻内容的全媒体传播。
(五)较强的职业道德感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传递社会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方向起着关键作用[4]。新闻记者的职责是针砭时弊、客观报道新闻内容,将事件的真相以文字的形式还原给大众。在新媒体时代,真假新闻信息鱼龙混杂,一大部分非专业媒体为了赚取用户流量不惜用假新闻博取眼球,扰乱了网络新闻传播生态环境。为了矫正网络视听、维护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新闻记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感,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被外界诱惑扰乱初心,贯彻落实客观报道原则。
三、优化新闻记者工作转型的对策和方法
(一)转变思想认知观念,提升采编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规章制度和思想认知观念影响,传统媒体新闻记者普遍对新媒体背景下传播的新生态环境认知不清,没有认识到融媒体时代自身必须要做出的改变,很多新闻记者仍然采取传统线下的采编方式,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线上采编技巧和方式,影响了新闻工作的创新。为此,新闻记者首先应转变思想认知观念,积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流程,主动学习线上采访和新闻制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采编能力[5]。以疫情期间白岩松采访钟南山为例,由于受到疫情限制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无法实地对钟南山院士进行采访,便采取了线上网络视频直播方式。该方式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产物,有效提升了新闻采访的时效性,同时使收看电视节目的民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信息。新闻记者应积极主动适应直播或者网络视频形式的线上采访,以此增强自身的采编能力。
(二)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新闻传播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不仅具有记者这一个身份,还具有新闻信息制作者、传播者的身份[6]。为了有效提升新闻品质和传播速度,新闻记者需要积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新闻表达方式和传播模式的创新。在新闻表达方式创新方面,记者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排版和设计,可以添加动画、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元素,使新闻内容更加直观。在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方面,记者要熟悉掌握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信息发布方式,实现新闻内容的全媒体传播,不断提升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贯彻落实客观报道
新闻媒体具有传递主流价值观念、捍卫社会正义的职责和使命。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坚守新闻创作原则,贯彻落实新闻专业主义,在掌握真实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编写,切忌不可盲目跟风造成假失实新闻的发生,以此维护良好、和谐的网络传播生态环境,向大众提供最靠谱、最真实的新闻信息内容。同时,新闻记者应牢记工作职责和使命,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感,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信息,防止个人私欲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报道。比如,一些被物质利益蒙蔽双眼的新闻记者会制造假新闻吸引流量,还会通过非客观报道煽动大众情绪,从而引起群体与群体间的对立,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口碑和公信力。为此,新闻记者应坚守职业道德,捍卫自身公信力。
(四)加强深度报道能力,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每日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空间内优质的新闻信息是稀少和珍贵的[7]。新闻记者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报道固然重要,但是深度报道一直都是新闻记者的优势之处。因此,新闻记者应注重在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根据受众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积极策划相关的专题报道,坚持“内容为王”原则,不断提升媒体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影响力,从而积累更多粉丝粘性极高的用户,为传统媒介的新闻业务转型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以“杭州杀妻案”为例,该事件一经报道引起了网民的普遍关注,很多媒体在一开始的跟风报道后便不在关注该事件,无法充分满足网民群体的求知欲望。新闻记者若想实现工作的创新和升级,应注重对相关事件的深度报道策划,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
(五)注重记者素质培养,朝着全能型人才努力
新闻记者工作的创新和转型是以其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如若缺乏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所必备的基础素质,转型道路是缓慢和漫长的[8]。为此,传统新闻媒体应重视对记者的素质培养,引导其走向媒体融合道路。比如,广播电视台可以定期邀请行业内的融媒体专业到单位对记者进行专业素质培训或者经验交流,不断丰富其眼界和经验,为工作创新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同时,记者也应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自身采编技巧和网络新闻制作能力,朝着综合型新闻人才努力。
结束语
如今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人们获取社会热点事件信息的重要途径,传统媒体新闻业务逐渐落末。为了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传统广电记者应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转型机遇和平台,不断提升自身新闻敏感度、职业道德意识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闻采编的需要。因此,记者可以从转变思想认知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贯彻落实客观报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自身素质这五个方面出发,实现记者工作的转型,为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