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摄影艺术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1-11-29许智宏
许智宏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摄影教学的滞后状况严重制约着现代教学形式的发展。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艺术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只有突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今,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摄影艺术课程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通过对数码时代摄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数码时代摄影艺术课教学必将成为摄影艺术课程教学的一股清流。
一、摄影艺术课教学现状
(一)灵活性不足
数码摄影艺术课程是一门融合技术和艺术的学科,具有操作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思维局限于教材,忽略了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创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相对比较有限。
(二)忽略艺术性
摄影艺术教学核心就在于其艺术性,但是,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侧重技术层面知识的普及,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与提高,实践能力严重不足,这将会成为学生摄影道路上的重要绊脚石,降低了学生的摄影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陈旧
数码摄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难以追赶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现阶段数码摄影艺术课堂教学中时常能瞥见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这意味着教师没意识到数码摄影设备的优势,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
二、数码时代摄影艺术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增加实践机会
现实生活多姿多彩,美无处不在,但是却不会为某个人停留。通过摄影,多姿多彩的生活之美会被定格在照片上。因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中感受艺术之美的魅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当地的文化特色,近距离去感受地区的风土人情。再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街头,抓拍生活中的瞬间,感受生活的温馨。除此以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拍摄的主题,让学生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绽放光彩。事实上,随着数码摄影设备的逐渐普及,不仅拍摄器材的价格不断下调,同时拍摄的成本也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在大量的实践练习中来丰富自身的摄影技巧,将摄影教学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走进生活,贴近艺术,实现对新时期摄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全新探索。
(二)把握摄影课程艺术性
在传统的摄影模式下,由于拍摄人员难以对其进行后期编辑,所以该模式对于人员的技术基础具有较高要求。但在数码时代下,借助数码摄影设备以及信息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不断对摄影作品进行修改,使其更接近自己的审美。因此,摄影教师不应该将技术作为唯一教学内容,而应该更加注重塑造学生的艺术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艺术摄影领域,前沿的流行元素在不断变化,大众的审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把握流行元素,引领时代潮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大量的艺术鉴赏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营造充满艺术之美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值得注意的是,摄影作品展现的是摄影师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认知,在高度推崇彰显个性的时代,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避免拍摄出的作品千篇一律。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怀,鼓励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自己的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摄影形式。最后,学生个人对于摄影艺术的理解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倘若可以令学生之间彼此交流、集思广益,那么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将会大幅度拓宽。所以,教师应注意定期组织开展摄影作品鉴赏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积累摄影经验。
(三)开放教学思路
数码时代为摄影艺术课程改革带来了无限可能。抓住时代机遇,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开放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普及前沿的数码摄影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应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比重,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设计以及课堂展示中,而不是单一的由教师进行讲授。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发挥数码时代的优势,使得学生在大量的摄影实践中探索不同的风格,形成个性化的摄影体系。除此以外,教师应注意对摄影艺术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创新,在培养学生技术基础的前提下,实现摄影艺术课程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深度融合,使更摄影艺术课程技术性和艺术性加贴合学生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码时代的来临为摄影艺术课程的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摄影艺术课程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摄影艺术教学模式,完善摄影艺术教学体系,凸显课程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摄影技巧和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美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摄影风格,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