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定西市巉口镇龙尾山社火的调查与研究

2021-11-29李娜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社火口镇村庄

李娜

(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社火是中国农村社会在春节期间,农民以村、社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的兼有迎春、祭神和狂欢意义的大型文艺游演活动,它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国农村具有悠久的历史。社火文化是伴随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历程而发生、发展和成熟的。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的秦陇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位于甘肃省中部的定西市安定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位于安定区北部的巉口镇,南距定西城区19 公里,东距省城兰州79 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巉口镇境内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同一自然地形形成的村社,多为同姓家族,而相邻的村社之间往往通过社火这一祭神活动组织起来,这种民间民俗活动表现了当地村庄之间以地缘为基础的关系,村民在祭神活动中反映出了淳朴的集体协作性及神崇拜的心理。

一、龙尾山社火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巉口镇最大的社火队是龙尾山社火队,大概有400 余人,男女老少皆有,龙尾山社火由联星村,上岘村两个村五个社组成,以龙尾山庙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个社火团队。龙尾山庙附近有六个山会,它们之间紧密相连,龙尾山庙供奉的是大大元君和四大元君,俗称大娘娘和四娘娘,偏殿供奉的将军爷,原形是孙悟空,所以当地人把龙尾山庙又称“大娘娘庙”。巉口镇社火是城乡广大群众在春节期间普遍开展的传统民俗文娱活动,每一场社火基本有以下六部分组成。

(一)唱小曲。唱小曲的人一般是当地的老年人,因为年轻人很少人有会唱,唱的曲子一般都是《采花》《六月花》《绣荷包》等,且会配有二胡、钹、锣,歌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二)舞狮。社火中的狮子由彩布条制作而成,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的配合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三)舞龙。舞龙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数完成龙的游戏。龙珠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珠多在夜晚舞弄,同时还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

(四)高跷。高跷是人踩着一米至两米高的木棍,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到几十人不等。它是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精髓于一体的演出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升华提炼,自成体系,并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内容。例如中华民族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嫦娥、牛郎织女,四大名著的代表人物猪八戒、沙和尚、贾宝玉等。

(五)“桶子鼓”。社火中的打鼓技巧分为上路鼓点和社火入场鼓点,入场鼓点又分为正步、寸步和翻鼓。一场社火中鼓手有十人左右,鼓声音不仅雄浑壮阔,而且苍劲有力,即使隔着几座山也能听到那磅礴雄壮的声音,响彻群山沟壑。

(六)旱船。我们又叫“船姑娘”。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穿在海中行走一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持浆板做摇船样。“旱船的着装以民间戏曲的审美特色要求表演者以白粉腮红涂脸,浓眉红唇,符合民间劳动人民的审美要求。船姑娘主要也引人注目的彩色为主,搭红色方巾衣服、腰箍、彩色的裤子搭配布鞋,乘坐花船,碎步行径,艄公头手持船桨,头上戴着斗笠帽,身上穿着黄色的衣服,下身穿着宽裤下面绑腿,目光炯炯有神,时而划船时而摸胡须。”[1]

在现代文化语境下,春节期间虽然许多地方的社火加入了一些现代化元素,但是社火程式非常单一,有些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社火套数,这是由于文化变迁推动着社火的不断变化,并在其中掺和着主流意识和大众文化。然而,位于陇中地带的定西市及周边的部分市、县,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文化变迁缓慢,一些习俗至今都保留的比较完整。“陇中农村的社火却传承了多年的文化传统,富有古老的文化气息,犹如一块陇文化的‘活化石’。”[2]龙尾山社火便是陇中农村的一个瑰宝,对陇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龙尾山社火展演的流程

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一般农历十一月底的时候定西巉口镇这一地方的人们就闲下来了,开始为一年一度的春节做准备。社火便在腊月二十五的这一天开始了,社火队在“头人”①的组织下开始排练每家每户都有人参加,当人员确定之后就开始着手资金准备。这项工作一般是由村队长完成,因为队长具有一定的威信,每家按人口多少进行收费,大概每人40 元,又叫“香火钱”,收这个钱每家都会给,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给神用的,给自己图吉利,神用了这个钱,来年会风调雨顺,自己也不会害病。正月二十九排练结束,人们都回家过年。以前,社火队是没有排练这一说的,而是直接在正月初六“起社火”。

起社火。正月初六是起社火 的第一天,这一天人们早早地来到庙上,按当地风俗要先在庙上“动锣鼓”,即将鼓、锣、旗子全部拿出来敲锣打鼓吹号,在“头人”的率领下,到庙前举行神事,最主要的神事活动就是“出马”。“出马”一般在起社火之前,也会在耍社火期间,这一行为由“出马仙”传达神的旨意,神给人指路。“出马仙”②是某一地方山庙中供奉的神在人群中挑选出自己的弟子,借弟子人身行善渡人。

出社火。正月初七,是社火的第一场正式演出,演什么,怎么演,为什么而演,都有明确的规定。中午时分,在“头人”的带领下,先从村口放置“神牌子”③的那家开始,狮子带路,“头人”、众老人手持香火随后,沿通往下一家“神牌子”的那家前进,每到一户门口,必有当家老人出来迎接,香火、烧纸、狮子舞动,双方三作揖,这样一直到最后放置“神牌子”的那家,到地方之后还要进行一套仪式活动,大家将带的所有道具放在前面,集体跪在后面,由“头人”烧香、烧纸之后大家集体列成两队,面对面作揖。“这项活动俗称‘出信’,‘出信’完毕,社火才能开场。”[3]

耍社火。正月十二是社火最热闹的高潮期。附近其他村子的社火都会齐聚到巉口镇。巉口镇的行政村较多,所以观看社火的人也多。在这一天各处社火队都会早早地来到龙尾山庙,因为龙尾山庙是距巉口镇最近的一个山庙,这里的社火队也会尽地主之谊。龙尾山社火队作为东道主,要迎接来自其他地方的社火队,在其他社火队到来前的十几分钟,龙尾山社火队就已经组织起来敲锣打鼓一直到其他社火队来才结束,这是一种表示欢迎的礼节。等各社火队相遇,“头人”们先见面寒暄几句,大概都会说“老人家”④今年又有什么新的要求、社火队一年比一年难组织起来之类的话。之后就是到了各社火队各显本事的时候,特别是打大鼓的小伙子会进行“对鼓”,就如同唱山歌,一方打完另一方打,一方比一方声高,使得在场的人充满激情。最后是搭红,其他社火队将红色的被面搭到龙尾山社火队的狮子身上,这是其他社火队对东道主表示感谢,并邀请来年去他们的地方演出。这样做也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因为在农忙时节人们很少能聚集在一起;同时也是进行的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卧社火。正月十六是社火最后一天。这一天只会在附近的村子演出,演出结束,下午四点左右就要去庙上烧香,称“卸降”或“卧降”,卧的意思就是睡倒 意味着今年的社火结束了,“老人家”(神)该休息了,今年不要再“起来了”,因为耍社火已经为他“还愿”了,希望他保佑这一年顺顺利利,天平地安。这一天的晚上,众“头人”就会聚集在庙上,向神询问明年要不要再起社火。一般连续演出三年就会休息一年,这也是由“出马仙”来传达这一神意,如果“出马仙”说明年继续起,则众“头人”就会给其他人宣布明年继续耍社火,如果“出马仙”说明年不在起社火,则大家会对这三年的社火做一个总结。其实继续与否真正的主宰者并不是出马仙,而是取决于“出马仙”背后的“头人”即组织者的意见。

由于龙尾山地处偏远,相对比较落后,现代因素较少入侵,使得当地社火得以以原生态的面貌流传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原本为祭神的社火仪式又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集祭神与娱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三、龙尾山社火的功能价值及传承

地方的任何一种文化活动或民俗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意义。定西市巉口镇龙尾山社火队,保持着原有的社火展演流程,每一个套数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它表达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对内心世界的安抚。龙尾山的社火展演体现了以下功能,人们除了情感的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功能。

第一,满足信仰与崇拜的功能。社火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所以上古时期的社火主要与人们的信仰有关。据了解,在定西这一地区,社火首次演出的地方是被人们称之为“民俗圣地”的庙,而庙周边的社火都会来祭祀自己的“方神”。传统社火还发挥一种避邪祛病功能。如果哪家的孩子不乖,或者哪家常年不吉利,无论是本村的社火还是到访的社火,都可以帮这家人“刹冲气”,就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帮助东家祭奠家院,驱赶盘踞在家里祸害家人的妖魔鬼怪,使之变得清净吉利。狮子甚至可以“吃娃娃”,帮助招惹了不祥之气的孩子“治病”或者“叫魂”(招魂)等等。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社火的这一功能逐渐减弱,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这些仪式。

第二,对外交流与沟通的功能。在定西市巉口镇,每个村庄所办的社火,不只在本村耍,实际上在本村最多耍一两个晚上,其余几天或几个晚上都在外村耍。这种带有访问性质的往来就是不同村庄之间的社交,打破了村落之间的保守,其主导原则也是礼尚往来、平等对待。接待社火讲究平等和对应,挂红、礼金等等来多少还多少。至于一个村庄社火的朋友圈有多大,有多少好友,社火到哪个村庄去耍,主要取决于两个村庄之间的距离及亲疏关系,太远的村庄之间很少有互动往来,相邻的村庄之间互动往来就频繁得多。除耍社火的人,有些非社火队人员也会跟随本村的社火走进邻村,借此机会走亲访友。如果以往有着纠纷的两个村子在一起耍一场社火,关系就会大为改善,开始和谐相处。在社火表演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几个村子相互合作,一起表演一个节目,这为彼此之间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社火就犹如村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调节着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人们的关系,与其他文化事项例如农业生产、贸易、交通、各种信仰等一道共同维系和促动着一个村落的有机运作。”[4]定西市巉口镇龙尾山社火就起到了几个相对封闭的村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为乡村的和谐繁荣起着一定的作用。

第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功能。每个村庄的社火都到别的村子里去耍,每个村子都要接待别村的社火。访问别村时自然是使出浑身解数,向东道村展示最好的自我。接待别村的社火时也是尽心尽力,当好东道主。不过每个人在骨子里都觉得自己的社火是最好的,就像父母总会偏心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这种集体荣誉感是人的天性,源于自古以来为生存、为获得认可而展开的竞争等等。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一听到村里有社火,都会踊跃捐资,都想把自己村子里的社火办成最好的,这样他们也会觉得自己脸上有光。一个村庄筹办一出社火,可谓集全村之人,举全村之力。烧社火、办社火、耍社火、卧社火的过程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通过耍社火把村子里平时的别扭事情抹平,把个别相互背向的人拉到一起。大家捐弃前嫌,共谋社火,为本村社火汇聚力量。“这种群众性节庆活动,完全起到了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激励干劲的目的。”[5]因此,腊月、正月的一场社火就像一盆温情的火,暖热了村民们的心,凝聚了大家的力量,让村庄的人变得更加团结,彼此更加关爱,也成为他们寄托乡愁的载体。

结语

古老的农村社火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传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2006 年5 月20 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和文化底蕴,是我国乡土文化的呈现形式之一。“社火的研究,有助于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保持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助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积极因素的形成。”[6]定西市巉口镇龙尾山社火,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价值及意义,它就像一块陇中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传统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文化,显示着陇中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流脉,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其蕴含的民俗学和人类学价值有待继续探究。

注释:

[1]头人:社火最主要的首领,一般一个社火队有三个头人,他们分别掌管不同的部分,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威信。

[2]出马仙: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延续,神灵在人群中选出自己的弟子,借弟子人身行善渡人。

[3]神牌子:书写神灵姓名的木牌,放在桌子上供人们祭奠。

[4]老人家:即对神的尊称。

猜你喜欢

社火口镇村庄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人参果 脱贫果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陇 州 社 火
村庄在哪里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