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古代用冰
2021-11-29刘坤昌
刘坤昌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从周开始至清,古人用冰不断变化发展,冰事务由仪式化趋向实用性,采冰由“深山穷谷,固阴冱寒”转为都城周边,后还有规地为田,人工造冰而采之举;荐冰于祖先出于孝敬和追思之意成为历朝历代保留的重点,荐冰时间随各朝代具体情况而在二月,四月之间变动;颁冰由礼仪性逐渐走向制度化,由立夏颁冰,到立夏至仲秋颁冰,颁冰范围逐渐扩大,由大夫以上,后至立功学士,乃至王宫轮值官兵均有赏赐,体恤之意愈发浓厚;颁冰场合由朝堂之上转为大臣府邸,后至颁冰票,大臣自己领取;敛葬尸身用冰礼俗由于皇帝入葬形式日渐精简的趋势而逐渐取消;与冰有关的食物日趋丰富,饮食文化日渐多样;冰的使用由王官贵族特权专享逐渐走向平民化,多样化,商业化。
一、颁冰
《大戴礼》记载:“(三月)颁冰。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此时气温高,酷暑难耐,颁冰则可减轻暑热,颁冰有着特定的阶层,冰并非人人都可享用之物,《左传·昭公四年》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对此服虔释义“禄位”“谓大夫以上”的朝臣。杜预解释“老疾”为“老致仕在家者”,可看出颁冰赐冰也只是适用于大夫以上的朝臣,这时的冰更多的是维系君臣之间的礼数,是君王巩固伦理的手段,《周礼·凌人》载“宾客共冰”,陆德明释言“谓诸侯来朝,王礼之以飧及饔饩,直共冰以往,无鉴也”,朝臣会在上朝时得到君王的有冰加入的赐食,所以冰于平民而言,只是奢侈之物。
唐代颁冰,规模扩大,由于赏赐人数以及冰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所以直接将冰赐到大臣的府邸上,韦应物《冰赋》有描写到“夏六月,白日当午,火云四至”,于陈王府上做客,恰“睹颁冰之适至”。在唐朝,冰依然是贵族,高官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所谓“尊卑有等,颁命有度”,刘禹锡《翠微寺有感》中感慨道“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白居易也写有《谢赐冰状》来感谢皇恩浩荡,像小官,平民在酷暑炎夏中,也只能抱怨天气的炎热,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中就表达了自己对赐冰的渴望,“思沾道暍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可见冰依然不能解全民之暑热,只是上层社会的特权以及君王的政治手段。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赐冰制度,《宋史·礼志》中有载:“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留后、观察、内客省使、权知开封府,……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可见赐冰已经从礼仪性质转为制度化了,同时宋朝用冰规模过大,颁冰方式,场合,阶层人群变得多样化,官员可因立功而得到赐赏“四年六月丙辰,赐编《君臣事迹》官冰十匣,以暑甚特赐之”,也有将赐冰放于公共场合供大家解暑之举,五年六月十五日,诏:“自初伏日赐学士冰十月,每日半担。”同日诏降黑漆水桶一只,盖座全,赐学士院使用。同时赐冰抚恤意味日渐浓厚,《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炒,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赐冰炒面,三品并黄绢为囊蜜一器。可看出三伏日时,百官休息,史官要治史不能休息便赐冰以表达体恤之意,宫内轮值官兵也会得到赐冰:“仲夏,卫士坐甲殿庭,自可听旨给冰,或设幕遮映其在外仗下人。”,冰还被作为礼物赐给外国使节,“仁宗庆历六年四月七日 ,枢密院札子以夏国贺干元节到阙,令于冰井务三日一次取冰三檐,作押伴引意遗之。”
元代赐冰不如宋代形成制度化,由于两都之制,“元世祖定大兴府为大都,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则驾幸上都以避暑,颁赐于其宗戚,马亦就水草。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自后宫里岁以为常”。可知元代会去上都避暑,同时赐冰于上都,元朝文人袁桷有诗句“伏日赐冰来上苑”不过如前文所述,上都纬度较高,“六月凉如水”,“七月已似十月凉”,天气凉爽,所以赐冰次数较少。明代赐冰,在宋代基础之上规模更大,体恤之意更表现在对退休官员的关怀上,“时方赐冰,既置冰于塌前”,显示皇恩浩荡,为此文人李开先还有“官微罢复久,赐冰胡可得”的感叹。
清代,颁冰进一步制度化,北京各官员,按照各自的级别,领取皇帝赐给的冰票,然后以票领冰从入伏直到立秋。乾隆九年:“各衙门取用冰,每年五月初一日起,至七月三十日止,各按应用数目,具印文支领。”体恤层面,设冰桶于紫禁城内,以方便上朝官员解渴。后来清廷停止供应冰票,也就标志着赐冰制度终止了。
二、敛葬用冰
《周礼·凌人》:“大丧夷盘槃冰。”,“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输月,外姻至”。根据礼制,天子要在七月下葬,正值仲夏,天气炎热,尸身腐烂更快,而用冰冷藏尸身则显得十分必要。《周礼·天官·宰夫》:“大丧,王、后、世子也。”郑玄注:“夷之言尸也,实冰于夷槃中,置之尸床之下,所以寒尸。”因为根据礼的规定,人死后还要有多种仪式,根据去世的人身份不同,夷尸之下的“槃”亦有礼的规定,据《礼记·大丧礼》载:“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通过这段话再次印证冰是大夫以上阶层才能享用的物品这一观点,根据礼记规定,君王,大夫时候将尸身放于底下有冰的夷盘之上,而士只能放在瓦盘上,并且底下没有冰来防止实体腐臭。同时《礼记·士丧礼》还有记载“士有冰,用夷盘可也”。也就是说,士可以通过皇帝的赏赐可以用夷盘盛冰藏尸。
刘宋时期,有“自立夏至立秋,不限称数以周丧事,缮制夷盘,随冰借给”。唐朝时期,根据《天圣令·丧葬令》及《通典》的相关规定,“诸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暑月薨者,给冰。”宋朝时期,《丧葬令》宋29 条:“诸职事官三品以上,暑月薨者,给冰”而元朝时期丧葬仪式按照蒙古习俗进行,而非汉制。同时根据元朝各皇帝薨的时间来看,无一人在夏季,且待葬时间短,丧期也短,故没有用冰的必要。至于明朝,各皇帝入葬记载均未涉及冰,,且从明代诸帝丧葬月份和待葬时间来看,多在五月至八月间,天气炎热,且待葬时间也长,仍无用冰记载,可推断明代冰已不在用于帝王丧礼之中。
三、药用用冰和消暑
冰在古代可当药用,《本草纲目》中对冰这样定性:“气味甘冷无毒。主治:去热烦,熨人乳头热肿,解烦渴,消暑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隋炀帝服食进献的丹药后,觉得十分烦躁,饮水几百杯依然口渴。医丞莫君锡进献药方,“置冰盘于前,俾帝日夕朝望之,亦治烦躁之一术也。”可看出冰有镇定心神的功效。古时人们把中暑看作一种瘟疫,“大暑疫方作,死者什八九,枕藉于道”。所以消暑是夏季关乎民生的重要大事,而用冰消暑则是当时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元代地方有相关记载“命民藏冰,初皆怨咨,明年大疫,得冰即愈。”可见其效果。
四、冰制食物
夏季炎热之时,有冰放入的食物都分外清凉解渴,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宋朝时期,《东京梦华录》卷八对冰雪冷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砂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芝麻团子、江豆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说明宋朝时期,冰雪贩卖已经很普遍,旧宋门外集市十分热闹。元朝时期,随着穆斯林的不断进入,伊斯兰风格的食物也在元代风靡,其中凉饮“舍尔别”作为解暑佳品在元代风靡一时,舍尔别为“阿拉伯语、波斯语sherbet的音译”,是一种果汁饮料,《饮膳正要》中有提到“五味子舍尔别”。冰酒是历朝十分盛行的解暑圣品,古代用鉴与缶或壶配套进行装冰,鉴是盛冰的容器,而壶或缶是装酒的容器,将壶放入鉴中起到冰酒的效果,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冰鉴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还有唐代高昌年以后冻酒的出现,人们利用冰冻法,让酒的纯度更高。
五、“冰嬉”运动
“冰嬉”运动即冰雪运动,《隋书》记载“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地多积雪,惧限坑阱,骑木而行”。“骑木而行”就有早期冰雪运动的影子了,据金梁编撰的《满洲老档秘录》记载:清天命十年即明嘉宗五年(1625年)正月初二,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冰上运动会。项目有冰球和花样滑冰表演等。
六、以冰决定婚期
先秦时期,冰是人们考虑是否适合嫁娶的关键,是人们决定婚期的重要因素。关于先秦时期的婚姻时间,历朝历代各个学者说法不一,有“仲春说”,“秋冬说”,以及“秋冬至仲春说”,本文以冰为研究对象,所以就冰来阐述先秦时期婚期,《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有“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的记载,男子要是娶妻归来啊,一定要在冰还没融化的时候。说明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有在冰冻时节结婚的习俗,就此习俗,荀子有言“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十日一御。”
七、冰的商业化
冰从周代时的王公贵族特权之物,后逐渐商业化,前文提到隋炀帝采用“冰盘”治疗烦躁之后一时之间“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由此可知隋朝既有买冰卖冰的出现,唐《云仙杂记》言“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可知冰虽可买卖,却也只是权贵之间的流转,平民不可享,《开元天宝遗事》有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却各有寒色。”又有“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杨国忠宴请宾客围冰山而坐,解暑至宾客都有寒冷的感觉,为了结识朝中大臣,将冰雕刻成凤兽形状赠予,再次看出冰是上层社会消暑享用,流转结交的奢侈品,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宋代时期,买冰卖冰变得更加普遍,《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六月“冰雪凉水,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且杨万里也写有诗句道“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为喫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燕,年年窖子南山下”,前文介绍宋朝冰食中也提到,集市上遍布多种冰食,以上可知平民买冰卖冰已不是新鲜之事,并且买冰卖冰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出现以卖冰为生的情况,说明冰已走入百姓家,成为百姓皆可享用之物。
综上所述,冰在整个古代人们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冰除了是人们夏季消暑良方,保鲜食物,防腐尸体这些通用作用以外,还是人们嫁娶婚期的参考标准;是君主用来巩固政权,彰显皇恩浩荡的工具;是赐予外国使节,进行外交手段的载体;是人们孝敬祖先的祭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只是上层社会独有的奢侈品,后来却甚至发展成为了一些平民的谋生手段,古人对冰的采集,收藏都蕴藏了巨大的智慧,对我们后世影响深远,当下,冰仍有着保鲜、祛暑的作用,“冰嬉”运动已成为世界性的运动,滑冰,滑雪既是人们生活娱乐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性竞技运动,以及美丽的冰雕,再也不是杨国忠用来巴结权贵,奢侈萎靡的独有,成为了人们可以共同欣赏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