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革命精神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1-11-29董玉超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革命育人精神

董玉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自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也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鲜明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和革命风范,在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高校革命精神育人的价值意蕴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对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做出过深刻论述,总书记强调,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铭记光辉历史,把红色基因、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革命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对于改进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革命精神能够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曾指出:革命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革命精神是我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凝聚着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之下,但二者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时代升华,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首先,二者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抗战精神就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本身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延安精神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层面的和谐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社会层面的法治及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等内容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髓。其次,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精神的形成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社会层面的自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也把自由作为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要求,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二)革命精神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革命精神折射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及建设时期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同宗同根,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第一,革命精神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生力军,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可以更好地受到革命先辈们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可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更好地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第二,革命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革命精神是大学生超越时空了解国家、民族革命历史的一种载体,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高校中开展革命精神教育,让大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伟大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革命气魄、胆略、智慧,在与革命先烈对话中体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因此,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三)革命精神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检验高校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根本标准。如果德没有树立起来,那么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的发展难以想象。革命精神中蕴含的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引领。第一,革命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石。将革命精神作为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可以使学生更认同并接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他们将其转变为实际行动。第二,革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行革命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丰富的革命史料、英雄人物事迹、珍贵文物、经典红色故事等资源,向学生展示革命者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新时代高校革命精神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革命精神育人价值的缺失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高校将学术科研和学生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心,立德树人往往流于形式。首先,部分高校对革命精神育人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存在侧重培养学生一些成效显著的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精神品质的高质量培养,没有将理想信念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其次,高校对革命精神育人价值的挖掘还有待加强。用革命传统培养人、用革命精神塑造人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而很多高校存在对革命精神仅仅是浅层次的学习,对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中具体的历史事实知之甚少。没有很好地挖掘革命精神中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鲜活素材。

(二)教育环境的多元与革命精神育人渠道的单一

要使革命精神达到广泛深刻的育人效果,必须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实现多主体参与。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仅仅将思政课作为革命精神育人的渠道,没有很好地与其他课程形成育人合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不少学生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也使得传统课堂教学面临很大挑战,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加剧了革命精神育人的困境。因此,高校应着力解决传播方式陈旧、渠道单一的现状,不同课程协同育人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内新媒体平台等新型传播渠道,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革命精神研究开发有待深化

高校对这一方面研究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尚未建立与之相关的协同创新平台,缺少力度,同时也缺少对革命精神进行研究的普及性论著。革命档案承载着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资源,但目前全国各地的大量革命历史档案尚未转化成革命精神育人的有效资源,众多生动的素材还没有被有效开发利用,亟待整理。随着大量革命历史档案史料的公开,教师可到档案馆查阅革命历史档案,高校也应加强与纪念场馆的交流合作,健全研究机构,不断提高革命精神育人的影响力。

三、新时代高校革命精神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革命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生资源,应加强相关研究,提高革命精神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融入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的课堂教学,实现协同育人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堂好课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工作的根本标准,需要发挥革命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作用。革命精神是融入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极佳素材,因此,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及人文素质课的教学中。突破以往“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工作局面,形成各方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大思政”格局,借此实现价值育人。

(二)融入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革命精神的传承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当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或者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可以将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同价值观培育相结合。首先,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革命旧址、遗址、博物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其次,可以在党团活动中增加红色实践内容,例如组织校企党支部进行革命精神主题学习的联动活动,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圣地进行实践,组织学生拍摄相关主题情景短剧,举办相关主题演讲比赛,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革命精神的时空穿透力。由此,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身体力行发扬革命精神。

(三)融入校园文化,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视,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将革命精神有机融入其中。高校可定期举办多样化的红色主题活动,营造崇尚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围。高校一方面可以结合党史、国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日这样的关键节点组织纪念活动,如组织观看经典红色影片,诵读红色经典,唱响红色歌曲,给革命先烈写信,在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的宣传栏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主题展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通过打造校园短剧、微视频等新型传播形态,让革命精神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因时制宜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

四、结语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意蕴已超越时空的限制。新时代高校应注意将弘扬革命精神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推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脉,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革命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