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性心理档案建立及保障机制
2021-11-29刘军
刘军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4100)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真正走向社会的“预备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问题,无法得到合理疏解的学生,心理问题就将“无限”放大并展现出来。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心理健康状态,存在心理隐患是不够了解的,这严重影响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突发问题的应对。因此,心理成长性档案的建立,将成为心理档案动态数据库,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利用记录翔实的数据来管理学生心理变化状态,并作用于学生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状态,对自身内部的稳定状态,对外部环境能根据环境的变化,用自身状态去适应,换句话说,遇到任何困难险阻,都能通过自身调节应对,不会产生心理失调。心理问题纷繁复杂,例如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人际交往、学业规划、恋爱情绪等方面问题。各种心理问题都有诱发的因素。综合原因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原生家庭、自我性格养成等方面的原因,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有抗压能力弱,适应能力差;性格偏执,情绪敏感;情感障碍导致心理失衡;家庭条件差异导致心理落差;父母关爱关注不够导致情感缺失;人生目标不够清晰;毕业就业压力导致焦虑不安。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性及意义
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极具发展的时代中,学生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是真实与虚假相互融合,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学生通常不能迅速清晰辨别,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发生“心理扭曲”,影响正常学习生活。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有效可靠的心理健康档案,走出心理健康档案只针对问题学生的误区,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判断自身的异常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不是短期内造成,应该从成长的某一阶段就已形成。因此,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从学前教育时期开始,心理健康档案应具有普适性和延续性,心理档案应反馈两个方面,其一是心理问题学生干预记录,结果诊断;其二是学生心理健康日常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性、动态性极强的数据体系,形成终身制,应成为人生档案的重要资料。一份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能及时纠正学生“心理偏航”,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同时,有利于让教育管理者更好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过程教育引导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符合对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质要求。
三、心理健康档案保障机制构建
(一)心理档案建立及管理制度体系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延续性动态化的数据,从学前教育起,就应建立,伴随学生成长全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且心理档案数据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心理健康档案与学籍档案、人事档案一样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对独立个人的细致化侧写,应作为终身档案的重要部分,也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管理。第一,档案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层面)应树立心理健康档案是“无形资产”的意识,建立档案建设、管理、保密、反馈等规章制度,以及学校之间转接档案的管理制度;第二,增强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人员能力,心理档案管理需专业技术人员,从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研究、利用、转接、档案系统使用等环节都要求甚高。同时,心理健康档案人员还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对档案进行解读,追踪及反馈,使档案物尽其用。
(二)科学构建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体系
1.建立规范完整心理档案内容
大学生心理档案应从学前教育时期就应形成个人档案,能反映个体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发展走向,是研判学生心理情况的原始材料。第一是基本信息,其中与心理档案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有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年龄、联系方式、家庭成员、学习经历、兴趣爱好、家庭各因素情况、身体状况、自我简介等基本情况,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首要掌握的个体信息;第二是各学龄阶段测评信息,包括个人在校期间完成的心理测评量表、调查问卷,得出的测评结果、问卷结果以及相应心理状态评估的结论等信息,充分反映学生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第三,心理辅导及理疗信息,包括个人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平台(线上或线下)寻求心理咨询以及对个人进行心理辅导或其他心理教育等活动信息,无论是心理疏导还是心理治疗,都应做详实记录,可以动态把控学生心理状态。第四,打通生理、伦理、生理三个方面的教育辅助模式,把教育发展作为主要途径,减少医学治疗的学生个案,从伦理情感出发,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发展的心理堡垒。
2.分阶段正确使用科学测评体系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期”,但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短暂形成,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学校管理学生的难点和痛点。从学前教育阶段建立的档案,且分年龄段做好心理测评,其中测评内容、测评方式、测评周期等都应分阶段分层次做完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要结合全范围心理测试问卷,配合个别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问题留言咨询、聘请专家讲座咨询等多形式咨询体系,关键是做好普遍筛查和个别辅导关注工作,并“记录在案”。同时,从长远发展而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建设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纸质档案最终可以作为原始材料收集,在大数据发达的时代下,应将心理档案进行网络管理,但相应的配套政策,例如信息安全等制度,要及时跟上。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搭建数据化心理教育平台,通过网络互动痕迹、信息交流数据等来帮助管理者清楚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3.培养心理健康咨询辅导队伍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内应形成立体教育队伍框架从心理委员(学生干部)—辅导员—二级院系心理咨询教师——校级心理咨询团队,打造立体架构咨询团队。第一,团队成员应树立牢固的心理档案建立、保护、运用意识;第二,以点带面,注重共同成长,在当下,心理辅导队伍非常缺乏的状态下,应先培养一批心理专业的教师,其次以“结对子,一帮一”等形式,带动其他教师成长;第三,制定好心理健康服务配套政策,制订针对性培训计划,针对不同人群设计适宜培训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层级性辅导网络,完善心理辅导团队师资的评价体系,加强团队综合能力建设;第四,配套激励政策,实施多元评价,帮助心理辅导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协助教师在事业上不断成长,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通过多形式的教学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来充分关注团队教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丰收。
综上所述,心理档案是让学生管理者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国家对青年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也有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中国青年心理能健康发展,这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当每个大学生从学龄段开始就像身份证一样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心理档案,把所有的心理状态在一个相当安全的环境下记录下来,把心理档案的建立及保障措施体系完整的推动和落实,教育单位及学校共同努力,一旦形成体系,将会缓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压力,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