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论生态环境与辽朝人社会生活
——生态环境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2021-11-29邢忠利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辽国水灾契丹

邢忠利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四川 德阳 618000)

引言

自然灾害,古今皆有,如何有效的通过治理灾害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就摆在了今人面前。辽朝人的生产方式仍然以家庭为单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这样就需要中央政府组织百姓集中修建水利工程,排涝除旱,此项政策对今人依然具有指导意义。重要的关隘,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辽代契丹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古今皆然,我们会继续继承传统,充分的为当今军事战略战术而服务。契丹皇帝“因水灾而迁(后)晋太后于(灵)河之北”,对今人启迪甚大,水灾频繁发生的地区,不妨对百姓进行集中搬迁,集中安置,或改造棚户区,为人民服务,切实落实党的政策,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总之,要关注好、治理好、服务好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持和把握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目标。

一、自然灾害促使辽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风雨暴至,狂雪纷飞,洪水泛滥,旱灾侵袭,蝗灾肆虐,凡上种种,很大程度上都会对辽朝百姓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鉴于历史经验教训,辽统治者大都采取应急措施对百姓进行赈济,以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也使百姓增强了对辽朝政府和官员的信任{1}。

辽太宗天显七年(932 年),《辽史》载:“八月壬戌,捕鹅于沿柳湖,风雨暴至,舟覆,溺死者六十馀人,命存恤其家,识以为戒。”①《辽史》又云:“(辽道宗大康)三年(1077 年)春正月乙卯,如鱼儿泺{2}。……己卯,大雪。二月丙戌,发粟振中京饥。甲辰,以民多流散,除安泊逃户徵偿法。”②大雪之下,百姓受灾严重,面对着大量流散之民,政府给予了及时安抚。另外,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 年),“十一月戊子,……丁酉,以通州潦水害稼,遣使振之。”③余外,《辽史·杨佶传》云:“(杨佶于重熙)十五年(1046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境内亢旱,苗稼将槁(即枯干){3}。视事之夕,雨泽沾足。百姓歌曰:‘何以苏我?上天降雨。谁其抚我?杨公为主。’漯阳水失故道,岁为民害,乃以己俸创长挢,人不病涉。及被召,郡民攀辕泣送。”④鉴于上载,不难得出,辽朝百姓将当时良吏定位为自己的衣食父母,缘由在于“天人感应”之指示。如此,更促使其百姓加深对辽朝政府的信任。圣宗乾亨五年(983 年)诏曰:“五稼不登,开帑藏而代民税;螟蝗为灾,罢徭役以恤饥贫。”开泰元年(1012 年),诏曰:“朕惟百姓徭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田园芜废者,则给牛、种以助之{4}。”①面对着蝗灾肆虐,粮食歉收之状,辽圣宗及时实行救济措施,给受灾百姓发放粮仓之粮,甚者辽圣宗拿出内帑以济民,其开明行为历史可鉴。

二、险要的地形地势是建都或建城的最佳场所

《辽史·地理志》记载:“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临榆山,峰峦崛起,高千馀仞,下临渝河{5}。”②由上易知,滦州有山有水,峰峦叠嶂,位置独特,可设为长久驻扎之地。同书又载:“(辽)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於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统和)二十五年(1007 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曰中京,府曰大定。”③目上探知,大概是由于合适的地形、地势、温度、湿度等条件的集中出现,不排除当时出现了“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从而促动了辽圣宗的好奇心,遂建议建都于此,并策划了大规模的营建工作{7}。

三、暴雨急至,阻挠铲除奸臣活动

《辽史·萧忽古传》云:“时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奸臣)以狡佞得幸,肆行凶暴。忽古伏于挢下,伺其过,欲杀之。俄以暴雨坏挢,不果。”④最终结局为忽古之举败绩,导致辽朝政治更加腐败。

四、因水灾而迁(后)晋太后于(灵)河之北

辽太宗灭后晋之事,世人皆知,后晋被灭,其太后被迫北迁至辽境。于“建州,……汉乾元年,故石晋太后诣(辽)世宗,求於汉城侧耕垦自赡。许於建州南四十里给地五十顷,……州在灵河之南,屡遭水害,圣宗迁於河北唐崇州故城{。”①人本认为,此事是由水灾直接所引起的,但也不乏政治控制的意味。

五、“洪灾”导致辽国百姓流入中原政权

《契丹国志·穆宗天顺皇帝》云:(辽穆宗应历二年)“冬十月,辽瀛、莫、幽州大水,流民入塞者数十万口,本国(辽国)亦不之禁。(后)周诏所在赈给存处之,中国民被掠得归者什五六。”①不难看出,在此次大水灾中,中原政权获得了众多辽国百姓,由于在中国古代人口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由此可知辽国在此次洪灾中损失的不仅仅是财产,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辽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六、夜观天象以响应“天人感应”的统治需要

辽国是以契丹人为主体而建立的多民族政权。辽代契丹人在与中原汉人长期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被汉化和封建化的,儒学体系对辽朝契丹统治者影响很深,他们也乐于接受汉人的“天人感应”学说,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

《契丹国志》中记载了诸多天象,主要涉及“大星”、日食、流星等,不妨摘录,显示如下。仰窥“大星”之记载,如,“庚子(辽道宗)清宁六年。宋嘉佑五年(1061 年)。春正月,大星陨东南,有声如雷。”①又如,“东南有大星出匏瓜,声如雷,其光烛地。”②记载观测日食的内容,如,“宋元丰五年(1082 年)。秋八月朔,日食,阴云不见。”③“秋七月朔,日食,阴云不见。”④勘测有关流星之象的有“辛巳乾统元年{14}。宋徽宗建中靖国改元(1101 年)。春正月朔,有流星烛地,自西南入尾,抵距星。是夕,有赤气起东北方,亘西方,中出白气,二气将散,复有黑气在旁。”1

七、其他生态之象影响着辽朝的政治走向

大雪加速辽朝的灭亡。《辽史》载:“时天祚(辽末代皇帝)在山金司,……值天雪,车马皆有辙迹,遂为金兵所及。”⑥可谓天公不作美,终究断送了天祚皇帝的政治前途。此外,(辽)穆宗应历“十六年(966 年),谕有司:‘自先朝行幸顿次,必高立标识以禁行者。比闻楚古辈,故低置其标深草中,利人误入,因之取财。’”⑦由上可知,高草丛给辽朝官员进行非法谋私活动提供了温床,以致官场腐败,百姓对此怨声载道。余外,暴风举卧榻此奇异怪事被录入《辽史》,可直接反映出辽朝部分清直官员的拳拳为公之心。《辽史·王鼎传》云:“(王)鼎宰县时,憩于庭,俄有暴风举卧榻空中。(王)鼎无惧色,但觉枕榻俱高,乃曰:‘吾中朝端士,邪无干正,可徐置之。’须臾,榻复故处,风遂止。”1此等怪异之事记载于正史,足见元朝文人对正直官员言论的赞赏。此刻对此事暂不作真假判断,单从王鼎之所言可知辽代部分官员还是十分看中清正廉洁的口碑和行为的。

结束语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辽朝人也不另外。自然灾害频仍,百姓牲畜惨损,辽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得不给予百姓紧急救济,从而成就其施行仁政的美名。辽境内高山险阻,足以依山筑城,以此在当时“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宏愿。丁口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资源,历代统治者都十分看重之,辽国百姓往往在遇天灾之际,会随即流入中原汉境,以此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大量百姓的流失,会严重制约着辽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辽国水灾契丹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宋朝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出国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
“神智体”里奥妙多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