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励志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2021-11-29夏彬
夏彬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一、励志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励志教育的前提围绕从政治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励志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信念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把我国的思想和历史、道德文化的一种融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随着社会的不段进步和发展,学生作为特属性群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我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我国几千来传承的的传统美德。少年强,则国强,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课程紧密联系,是引导广大学生的行为健全的重要保障,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规范,陶冶情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教育中思想政教育融汇贯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励志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发扬者,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我国励志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一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求潜能的基础,随着我国新课标的发展,在中小学中开展励志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勉励学生树立目标。将优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形式,融入到校园思想教育文化氛围中,是学校营造良好的励志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大对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围绕学生的认知和价值观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特色的校风、校训,通过展板等形式展示我国传统美德、将“‘礼、义、廉、耻”、儒家文化、道德规范、价值观取向等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防止校园文化形式化、娱乐化,使学生耳濡目染真正内化于心,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内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励志教育的基础,围绕中国传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进行课堂教育,在日常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想着积极向上的目标发展。这也要求教师要具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储备,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教师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应改进方式方法,通过教学过程结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当今文化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画面、课堂讨论、重要节日、历史典故等找准教学目的切入点,将教材和传统文化有机的衔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理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有感恩之心,知恩感恩,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规范,陶冶情操,有利于实现传统美德在当代教育中的发展。
三是开展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活动。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学生只有对学习热爱了,觉得乐在其中,才能迅速的集中注意力,启发思维,才能利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往往来源于老师的讲授和有目的的培养,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高校实际和本土文化,通过互联网、微信、QQ 等多媒体,注重发挥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中华优秀文化公开课、节日专题、国学经典朗诵、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参与,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使大学生在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知行合一的效果。
四是将传统文化生活中与现实文化相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外界交流的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的推崇和追逐,许多大学生开始追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渐冷淡、漠视。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渠道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以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采、形象生动,让课堂教学丰富有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使大学生强化自身教育的体现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对新时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所以高校要确立正确的导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明确主流文化,从而自觉抵制非主流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有助于高校大学生甄别国外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理性对待西方文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理想信念坚定,才会避免价值观产生偏差。
五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心灵好比露珠,晶莹而剔透”可见老师的评价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及心里健康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话说:“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处在人生刚开始的学生而言,则更为重要,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自己的性格,进而决定着孩子的命运。学校和社会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文明环境。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三、结语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以各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尊重老师、同学,勤学好问、认真听讲,遵守学校纪律,讲文明、讲礼貌。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励志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与学生多沟通,传递正能量,取信于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促进学生践行感恩励志,注重对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程度不同,教师不应以成绩好坏划分学生,对于行为习惯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加强对于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