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教材建设
2021-11-29孙迪
孙迪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高职课程一体化教材建设概述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课堂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内的理论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可以说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学生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是实现旅游公共关系的基石,但是没有实践基础作为保障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仅仅是纸上谈兵。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旅游公共关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融合了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外教学注重实践经验,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相结合,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知道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课外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课堂内理论知识的运用,学生在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下,不仅能够掌握较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对旅游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取填鸭式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旅游专业教学仅仅依赖老师在课堂中理论的讲解,并且并未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现开放式教学,而是单一的理论讲解,老实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互动和实验次数较少。
(二)不重视课外辅导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课堂中老师也仅仅是根据课程设置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学生也缺少学习的兴趣,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不及时提问。毕竟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课下时间也没有得到利用,导致教学成果并不明显。
(三)缺乏实践机会
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之间并未实现长期合作,虽然有些高校与企业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学生在进入到企业的工作现场中只是走马观花,并未真正自己动手操作和体验旅游工作,但对大多数的学校来说,走进企业的机会并不多,为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的摸索,也容易走弯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参透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本质内涵,认为“工学结合”只是学生的一种模拟实践,认为实训基地的模拟情景就是工作现场的现实情景,认为建设好自己的实训基地就做到了“工学结合”。有的高职院校则认为“工学结合”就是每个学生拥有了实践和实习单位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而忽视了实习的质量和内涵,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
(四)教学模式难以突破,课程体系不配套
虽然一些院校建立了《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教学场所,但由于院校的能力所限,还未建立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同时基于一体化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统筹安排还很薄弱。一些高职院校仍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对教材只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缺乏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特别是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工作还很落后。
(五)教师队伍难以胜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这就导致进行《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教师进行跟踪和配合,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指导;同时,教师的素质也相对较低,教师队伍通常缺少课程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对这一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课程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了。
(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目前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水平不够高,比较年轻,难免对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有许多的不适应性:一是平时缺少锻炼,缺乏吃苦耐劳和克服挫折的毅力。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学生而言,他们没有从事太多的劳动,缺乏劳动意识和观念。当一下子面对导游专业实践的工作时,不能适应,叫苦叫累,造成有的学生不愿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使旅游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难以顺利进行;二是对社会了解不透彻,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企业秩序和获取经济效益,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同,当学生面对管理规范、制度严格的企业,总觉得制度太严,约束性太强,稍不留意就会违反规定,受到相应的处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教材建设
(一)设置合理的项目内容和层次
《旅游公共关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均有突出的意义,是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业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遵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行项目教学方式,将课程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易及难地思路设置五个项目,每个项目内容设计上,必须紧扣酒店或其他旅游部门的岗位特点设计。项目的教学目的为了解酒店和旅行社公共关系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旅游公共关系知识,明白学习和实践的目的,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简单并有趣的公关实践,增加学生学习和实践积极性,增进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为下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打下基础。项目的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强,学生通过努力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够完成。
(二)寓教于做,寓学于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中按照旅游管理职业的工作性质组织好项目内容(即教学内容),有效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贯彻在一个个项目任务实践中,使教学进程由实践项目任务来驱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间的协作能力。如教师先普及旅游公共关系的基础知识,创设情景和设定要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旅游服务对象进行公关实践,实践后结合旅游公共关系知识进行简单点评,指出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后,就掌握了旅游行业工作领域要求的相关公共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三)精心构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推进《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彻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轴心、以理论教学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跳出基于学科逻辑的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深度结合。
(四)企业要认识工学结合对自身的好处,搭建实践平台
企业作为《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坚力量,应该充分认识到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应该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促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进行课程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吸收大量年轻有活力的人才队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实现课程一体化教学中关于实践教学的环节。
(五)推进教师队伍的改革
首先学校应该宣传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培养方针和各方面的知识,让这一观念渗透到教室队伍中去,发挥教师作为课程一体化人才教育模式的主力军作用,给教师具体的学生名额,观察学生的企业实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其次,改革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意识,让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可以通过进行线上评选的方式,选择优秀教师给予奖励,从而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最后,教师队伍应该有中选优,选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鼓励在职教师进行职称考试,不断学习等等,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
(六)创新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建立课堂考勤
需要建立每堂课的考勤制度,考核是检验学习或者是授课水平的试金石,只有严格的、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客观的反应数学教学的水平,因此,改善考核机制刻不容缓。对于课堂靠近制度的改革,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打卡,保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要改革考核形式,首先要改变期中期末的考核形式,变为课后和课前的考核,并且考核成绩计入最终的考核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依据。其次要改变考核的内容,考核内容可以从互联网上进行筛选,丰富考核内容,提高考核的综合性,做到考核内容的实用性,考核内容依照平时的授课内容设置,并且增加实用性和灵活性,而非考核单纯的理论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一体化改革离不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在借助互联网的背景,加强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置,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并且创新考核机制,实现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