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嵌入到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
2021-11-29唐华瑞
唐华瑞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引言: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主要是建立在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之上,更多的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想性、情感性、方向性的特质进行展现,也是有效提高亲和力的重要理论依据。从“嵌入”到“融入”充分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改变,是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不具备亲和力到拥有亲和力的重大转变,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告别传统形象,走向亲和力教学的过程体现,而高校教师想要在思政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提升亲和力也将成为重要教学手段。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亲和力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一直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和教学目标。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非常之大,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和新希望。高校要充分的了解当前校园内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严格遵循其教育成长规律,使青少年在这一阶段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并领悟,充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改革,注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提升亲和力之间影响到思政教育实效性。教师课堂上注意语言的亲和力,将教材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加语言信服力,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做到符合时代发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1]。
二、嵌入式视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亲和力现存的问题
(一)重政治灌输、轻理论讲授
高校嵌入式思政教育本身就是缺乏亲和力的教育理念,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单向灌输,通常在这种模式下教育着被看作权威的代表,接受对象则是被动接受者,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也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过于注重对思想政治的口号宣传,轻视对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和讲解,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会严重的缺少理想思辨,让教学上的思政话语严重偏离学生的思想感受之外。单向性、强制性的理论知识灌输也是嵌入式思政教育的突出表现,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对社会热点过于追求和依赖,脱离原有的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则会显得过于娱乐化,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长久发展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违背。思政课想要具有独特的思政味道,一定要注重知识理论性,要做到解决真正的问题,提升整体亲和力,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各种问题,不断的提升思政话语的教育高度和力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加亲切,充分获取学生的认同感。
(二)重自说自话、轻对话交流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都非常强烈,尤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受到尊重,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反之,如果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将学生置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则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变为高校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发生教师在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在新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更注重日常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同样具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机会,完全将主体-客体的传统教学方式所打破,解锁了新的教学独白话语,让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上体现的教学方式是主体-主体。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向是要以关心学生而展开,从而提高亲和力。
(三)重文本宣讲、轻情感体验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进行满足,由此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亲近感和需求感,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想要有效增加思政教育的情感性,教师要注意在于学生交流对话时的语言平等性,减少使用文本性语言,一旦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缺乏贴近生活的实际内容,则会明显感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少情感的力量,而学生对教师也会更加疏远,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得毫无意义,学生也会认为课程过于枯燥,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政治性以及社会性质突出,但认同性和人文性严重欠缺,嵌入性特征及其明显,自然会影响到高校内部的整体号召力,从思政教育目标上已经严重缺少亲和力。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的在情感上得到高校学生的认同感,而思政教育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从嵌入到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亲和力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教育内容亲和力
嵌入式是主体外在的权力性影响方式,而融入式则是内在的非权力性影响方式。从嵌入到融入能够充分的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转变。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一定要紧贴时代发展,具有时代的特性,随时关注时代发展,通过热点话题,顺应时代潮流,让教材内容更具有时代感,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时代特色。此外,在思政教育内容中可以将“中国梦”进行深层融入,“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执政理念和思想指导,因此具有时代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就是将“中国梦”有效的融合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教育中,让大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和使命,学校要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将“中国梦”这一理念进行融入。而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教师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网络用语,寓教于乐,但要做到利用有度,过犹不及,并且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亲和力的重要性,教学氛围对于教学效果来说异常重要,教学具有抽象性和客观性,抛弃原有的教学语境,做到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将高校学生与教材内容进行关联构建现实情境教学,实现生活与感情的结合[2]。
(二)提升教育方法亲和力
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方法尽管不是最潮、最新、最流行的,但是却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亲和力教育方法是否能够发挥其重要教育优势,主要取决于教材内容的契合度,教育对象的配合度和教育者对其重要的掌握程度。学生要对教学方法具有认同感,才能在课堂上激发与教师的心理共鸣。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的引入个人的亲身体会和经历,与学生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创建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关系,更好的实现思政教育效果。实践锻炼法是积极鼓励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认知和觉悟,增加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思政教育更加深刻的道理。感染教育法:是一种被动熏陶和感化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调动教育的情感力量,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让思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教育方法一定要严格遵循思政工作的具体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则,尊重学生成长,对待学生要耐心引导,像培育幼苗一样精心呵护和灌溉,要精准施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格和气质,因材施教,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3]。教师要积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烦心事,让高校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和关爱。互联网的出现和使用对学生的日常影响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向都受到了严重波及,而思想政治教师要用关爱和亲和力帮助学生坚守个人原则,把控好个人的思想政治观念。
(三)提升教育者亲和力
教师要展现个人亲和力,首先要对学生表现出尊重、理解和接纳。每一代学生的需求特点都有所不同,而当前的大学生个人意识非常强,更注重主权的平等,因此尊重学生也成为了高校教师的教育基础,带有感情的话语是更能彰显人性的表达,也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传递,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发生磨蹭和碰撞正是思想与知识的融合过程[4]。教师通过转变理念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将积极乐观的情感表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当中,从自身情感出发将教育理念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与学生之间达到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也可以从情感之上对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深层理解和感悟,充分实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共情。高校思想政治的课程承载着情感、知识、能力和道德信仰,教师必须要在传统、抽象的语言体系上融入新的话语为学生解释新时代的社会变化。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政教师要对新媒体的热门时事新闻、群体舆论、社会热点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领,让学生充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也要利用网络热门话题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结论:综上所述,想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要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高校教育者本身全方面着手进行改变,从嵌入性到融入性进行改变首先要让教育内容更有深度也更加具有实践可行性,其次教育方法也要在情感和理性方面受到高校学生的认同,获取学生的信任感,教育者要尊重、理解学生,向学生展现亲和力和特有的魅力。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具有实效性,也要增加当前高校学生的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