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中运动员的情绪调控策略试析
2021-11-29张春水
张春水
(烟台市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引言:情绪活动是泛指人类在受到各种外部环境或者是人体自身内在心理因素等多种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活动,不同情绪的产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田径训练不仅是对田径运动员基本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的一种检测,还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情绪心理活动往往具有一种复杂多变的心理特点,并始终伴随着完成田径体能训练的全过程。在实际从事田径训练过程中,训练的内容、方式、负荷量的大小以及田径运动员自身一些身体生理机能的不断变化,都会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状态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在探讨情绪对运动员运动技能训练的心理重要性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自我提出了早期田径技能训练中帮助运动员进行情绪心理调控的几种具体措施,以更好地为广大运动员早期田径技能训练发展提供心理帮助。
一、情绪对运动员运动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运动训练作为一种强调大脑和身体功能的综合性运动训练形式,对运动员各种身体素质和各种精神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在我国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随着各种体育训练活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员自身的生理代谢功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必然与训练运动员自身的情绪和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如当一些运动员感到情绪激昂、精神振奋时,他们处于身体内部的交感神经会长时间处于较为兴奋的紧张状态,这会使他们的血压迅速上升,他们的心跳通常会逐渐加快。这种人体生理代谢功能的急剧变化往往使一些运动员在强化有氧综合训练中始终保持积极、高昂的精神状态,以满足运动的需要,这可以促进他们运动训练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当一些运动员长期处于怯懦、愤怒、紧张等消极情绪时,在各种运动项目的综合训练中,必然会出现反应慢、动作不协调等各种不利情况,直接导致综合训练的运动效果明显下降。因此,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训练运动员负性情绪的不同变化,加强对训练运动员各种负性情绪的心理调节,以促进他们及时产生积极情绪。
例如在进行有关游泳的学习时,初学者由于对水的特性不充分了解,他们在开始学习游泳时经常会产生怕水的消极心理,并且这种消极的怕水情绪往往会严重阻碍自身游泳运动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如果初学者进行相关水方面的知识了解,训练中逐步加强对水基本特性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更科学的训练,从而可以帮助初学者彻底战胜自己内心的各种害怕,达到学习效果的大大提高。
由此可以充分看出,运动员情绪如何变化虽然与自身的人体生理认知机能变化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但它又不是完全简单地由他们人体的自身生理认知机能如何变化所直接决定,而且有更多的原因是要接受社会客观现实和参赛运动员自身的心理认知能力水平所直接影响。
二、田径训练中影响运动员情绪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
在田径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田径运动技术的精华,更需要懂得如何将其有效的方法教授给运动员,加快运动员对田径技术的有效掌握。就当今田径训练内容来看,一些教师虽然对田径训练参悟非常透彻,但是在对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却未能考虑训练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系统性,使得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缺乏趣味性,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的情绪不高势必影响到训练效果。
(二)人际关系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
田径队在进行训练过程中会同时针对多名运动员进行联合训练,多名运动员之间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的各种人际互动关系也可能会对运动员的训练情绪波动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与其他田径运动员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会大大增加自己整体心理的不快和烦恼,再将自己的情绪波动波及到其他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中,必将更加产生消极的不良影响;另外,还可能存在一些教师对运动员训练表现的过于暴怒、厌恶等不良现象,尤其是在运动员训练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教师不仅不能对其给予一定的精神支持和心理鼓励,相反还经常批评运动员,使得运动员在心理上对教师中会产生一种憎恨的消极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训练不可能专心,运动员训练的注意力被分散,进而对训练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2]
三、田径训练中队员消极情绪的调控
(一)由训练活动本身引起的消极情绪及其调整措施
运动员参加田径训练,一般出于先天素质较为优越,过去某方面成绩相对突出因而自发地成为田径运动的爱好者,或者由于朋友或环境的影响,参加了田径训练。总之,他们的动机各异,对系统地参加运动训练缺乏思想准备,因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产生各种消极情绪。调整的具体措施:必须切实抓好训练队员的整体思想调整工作,使训练队员明确训练的根本目的、意义,让他们心中有数,要他们有明确奋斗目标,但一个目标的努力实现,并不是人所想像的那样一帆风顺,它往往会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多的挫折和多次失败,影响着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对一个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及其中的各种挫折和多次失败,教师一定要及时帮助训练队员根据自己目标的具体性质以及实施的难易轻重程度,客观化地分析自己的思想优势和实战能力,进行思想调整,使他们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真正在训练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崇高人生价值。
(二)由训练内容和手段引起消极情绪及其调整措施
合理、科学地布置训练内容和任务,是提高训练素质的可靠保证。在日常训练中,训练中的内容如果变化小或过于单调,队员就可能会逐渐降低了对训练的学习兴趣,动摇自己训练时的动机,对某些训练内容产生一种厌倦感;如果训练任务太多、强度太大、时间拖得太长,队员就可能会对此产生畏难和反感等的情绪。因此,在运动训练中教师应根据运动队员的各种身体生理反应和精神情绪上的变化,变换各种训练方法和锻炼手段,使他们在精神上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充分激发队员运动的训练积极性。过度训练,早期表现是身体疲惫、食欲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等,均为过度训练的表现,盲目蛮干,就会使症状加重,甚至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过度加强训练可能产生的心理原因往往是有很多方面的,如运动负荷时间安排不合理,强度要求提高过快过猛,训练方法不当等,在过度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观察队员的身体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当发现一些队员身体处于过度训练的早期心理症状时,只要及时主动调整过度训练活动计划,减少队员运动负荷,变换正常练习时的内容和训练方法,增加队员恢复训练时间,保证充足的运动休息和必要的补充营养,便利于及时得到有效纠正,否则,过度训练容易转化而成为慢性疲劳,后果严重。
(三)由队员个性弱点引起的消极情绪及其调整措施
每个运动员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良好的个性,能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反之,较弱的个性,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教师时常需要提醒运动员时刻保持一个高于平常人的良好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训练、理想、奋斗目标,经得起各种因素性的干扰或者各种引诱而不发生动摇。学会自我诊断反馈心理控制,通过自我诊断反馈控制心理过程,使自己学会如何控制各种主观需求心理和结合实际行动。反馈状态心理控制是如何实行自我反馈心理状态控制的一个基本操作构成过程和重要表现手段。反馈的基本操作过程为其公式式也可简化为其表示形式为:目的→行为→检查→校正。通过反馈,以实现对自己心理的控制,心理自我调控的关键在于自己所设计的心理目标的正确和适宜,自己设定的目标不适宜,或是标准不适宜,也就不会有正确的控制。因此,教师应积极帮助运动员正确设计好奋斗目标,克服各种重重困难,去努力为自己精心设计的而目标奋斗。另外,教师要使运动员正确地独立认识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独立自性,相信自己的综合能力。一个人学习情绪的好坏优劣,直接就会影响着达到一项训练目标的正确实施和成功。因此,培养自己始终具有乐观且始终充满信心的良好情绪也是运动员训练成功的重要关键之一。
(四)由人际关系引起的消极情绪及其调整措施
人的情绪激化会影响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对运动员表现出厌恶、暴怒的情绪,运动员则会对教师产生憎恨的情绪。运动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也是一个影响训练情绪而且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运动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好,不仅影响训练情绪,而且不能互相帮助和保护,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举止、表情等都是无声的语言。正确的案例示范动作和生动富有兴趣的案例讲解,不仅能给运动员以深刻而又直观的生动形象展示感觉,它同样能有效提高运动员对指导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平时教师要和运动员打成一片,随时了解他们近来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情况,及时帮助运动员消除心理的不快和烦恼。运动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教师一定要努力当好”调解员”,让每个运动员多多察看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化解矛盾,保证良好的生活、训练情绪。教师对所有运动员的整体评价不仅要准确,并且要注意批评方式以及方法,哪怕小小的一次教师误评,都会直接引起运动员整体情绪产生波动,进而对教师产生反感。因此,正确合理评价每个运动员的体育训练情况,能够有效促进调动运动员的体育训练积极性。[3]
结语:总之,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如果善于运用体育手段,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使人的心理更加完善,至于怎样运用体育手段,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则需要自己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