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识读”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研究
2021-11-29吴才干
吴才干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中学,贵州 天柱 556607)
前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学习发展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因此不少国家将其作为开发智力、创造力的阶段。在科技不断进步,图像应用大行其道的时代新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几乎成为所有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具体采取什么教学措施才能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从而实现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现代初中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解析“图像识读”与美术的核心素养
(一)“图像识读”的提出背景
众所周知,我们的一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图形和影像,图形和影像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身边常见的图像,其中“图”是物体通过反射与折射而形成的光分布,“像”是视觉系统在接受图的基础上于脑中形成的意识与印象,图像作为自然景物的客观反映,是自然界动物视觉的基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像有:绘画、照片、地图、X 光片等等。“图像识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观察、分析、辨别乃至解读图像。
美术课程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暂且不谈审美与技能二者孰轻孰重,单说美术学科的本身,作为一门与“眼睛”息息相关的学科,美术之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直观的、不掺任何虚假的真实视觉享受,有助于陶冶个人情操。视觉性对于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视觉性也使得美术这门学科充满了魅力与个性。在三维目标即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综合影响下,视觉性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而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影响下,对美术视觉性的包容与扩展,是延续而非否认。所以在以核心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初中美术课堂中,视觉性仍然作为对图像进行解读或转化的参考标准,也就是说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应当以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有关景物为主,使学生可以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进而提升其整体美术素养。综合上述几点原因,相关美术研究人员在提炼学科五大素养之时把“图像识读”素养置于所有素养的首位。
(二)“图像识读”与其余四大基本美术素养间的关系
“图像识读”与“创意实践”“审美判断”“美术表现”“文化理解”这几大美术学科基本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可以比作奥运会的五环图,彼此之间环环相扣各有关联且都不孤立。作为立科之本的“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两环支撑着上面“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环,也再次证明了二者作为美术最基本素养的地位。然而和“美术表现”这一素养不同的是,“图像识读”对初中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并不高,是一种更有普适性的素养。其次,从对美术学科的推动作用而言,“图像识读”更是远在“美术表现”之上,这是因为美术作品的优劣与否主要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会审美的眼睛,在这双眼睛审美的帮助与加持下,方可使“美术素养”获得提高,而审美与“图像识读”又紧密相连。此外,由于“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这三种素养列于两环之上,所以可以得出三者是由“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从视觉形象中衍生出来的,并各有其美术独特性。
(三)图像识读的教学内涵
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教学内涵可以用三个词加以概括,即观看、识别和解读。就观看而言,要把看到的形象当成一个整体,并观察和比较形象之间的联系与异同,但注意不要将观察和比较二者割裂开来,从而形成整体论的比较观察方式,至于观看内容则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服饰等艺术作品的造型、材质、空间、色彩等。识别主要包含形态识别、材料和技法识别、风格与发展脉络识别三方面,其中形态指的是造型结果存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装置、电影、服饰、建筑等艺术形态;材料和技法是美术作品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根据“图像识读”的要求,学生一要能辨认出艺术作品具体运用了哪种颜料和媒材,二要学会研究艺术作品的绘画技巧,最终做到基本辨析艺术作品的材料和技法;风格和发展脉络中的风格可以是艺术作品的时代或民族风格,也可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与流派,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学生可以通过辨识作品的风格来判断作品的年代、大体创作时间、创作的先后顺序等等,从而彻底理清该类艺术作品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
二、“图像识读”的作用与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学生对图像的识与读能力,由此可见“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观看艺术作品和身边的事物,提升学生的眼界,加强其对图像造型、结构和色彩的敏感度,进而提出针对图像的具有独特创意和想象力的观点,是“图像识读”的具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在日常的初中美术课堂上,可以采取结合现实生活、加强多方位审美、使用全新教学技术、培养创新能力等教学策略加以培养。
(一)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图像识读”意识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美术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意识。
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例子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是齐白石画虾。为了把虾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用了一生的时间。齐白石自小成长于农村,对池塘中的虾鱼草虫再熟悉不过,童年时就经常画虾,中年时代又常临摹八大山人等名家的画虾名作,却仍觉不得其要,晚年干脆直接去菜场买虾,将活虾放入水中,直接观察其神态,观察后立刻作画,以达到真实的效果。正是由于齐白石结合生活实践,而不是只凭借想象画虾,才使其作品达到了虽未着水,但形态却宛如水中的境界。
齐白石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不仅识读临摹前人的绘画作品,还时刻留心观察生活,不断地开拓视野,终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作画风格。这启示我国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对身边所见物象进行发现、比较和联想,通过对熟悉事物的形态、大小、空间、色彩等美术语言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意识,为其今后的审美、创作打下基础。
(二)通过多方位审美对图像进行深度挖掘
如何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方位的审美是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初中生的知识体系在不断扩大,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识图、读图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艺术作品的深度与内涵[1]。
艺术反映现实的方式与上层建筑有所不同,前者是通过独特的审美形式来进行反馈的,即所谓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审美。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充斥着直观性,凡事都只看表面,不能静下心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感知直接说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作品要表达的含义,随后教师再将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内容予以告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意,进而形成对艺术作品完整、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举个例子,伟大的艺术品——巴尔扎克像集大胆的想象与严谨的史料于一身,饱含雕塑家罗丹深邃的理解。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品缺了一双手,据说原作本有一双充满智慧的手,在罗丹征求其学生的意见时,学生更是单单对这双手赞赏有加,罗丹听后直接将雕塑的双手砸去,其原因是不想让这双手影响到雕塑的整体艺术性。在课堂上当学生不知断臂维纳斯好在哪里时,美术老师可以举一反三,搬出上述事例,告诉学生断了胳膊的维纳斯反而将身体的线条感完美展现了出来,从而使学生明白艺术要服从视觉整体性的原则[2]。
此外,不乏有许多讽刺类作品从事物的反面入手来反讽社会现象,例如揭露阴暗面的宣传海报和丰子恺的讽刺漫画等,随着学生审美的提升,观察的角度也会越来越丰富,对作品表达含义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运用新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美术课堂,可以使课堂的教学突破许多传统的桎梏,新媒体技术凭借其交互性、及时性,为学生创设了图文与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情境,营造出独特的作品赏析氛围,为作品的艺术审美和情感体验打下基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赏析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的生平,还可以将静态的场景动态化,把作品中的不安、动荡和扭曲更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眼前。
新技术的另一个作用是的提升反馈效率。在以往的作品展评中,学生需要带着作品一个个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再让台下的同学进行评价,这样做十分影响评价反馈的效率。现在,投屏技术的大量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依靠新媒体的交互性,作品只需进行拍照就可以以图像形式呈现到屏幕上,既方便了作品的展示和评价,又节约了课堂时间,使学生“图像识读”的效率获得进一步提高[3]。
(四)通过经典图像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根本,只有敢于创新、学会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能取得进步,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多注重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引入经典图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经典的艺术图像之于后续的绘画与艺术作品的作用若引路灯塔一般,这是因为能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必然是历经时间考验的,能够被一代代后来者称赞、瞻仰的作品,怎么可能没有创新之处?以西班牙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为例,他就是不满于传统守旧的写实派画风,而加入具有新思想的绘画团队中,进而汲取精华开创了全新的绘画流派——立体画派。他的传世名作《格尔尼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全画虽然没有直接画出枪支、炸药、飞机和坦克等武器,但却把尸体、断剑、鲜花、牛马等支离破碎的意象重组成一幅血淋淋的画面展现给大家看,描绘出法西斯的残暴和无辜百姓的痛苦和绝望,有力地批判了战争的残酷。
法国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众多画作家喻户晓,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法之精湛,而在于他的画作有更多的创新,他改变了绘画以固有色、以形造型的传统,不拘泥于形,而是转向对环境色的描绘。他笔下的鲁昂大教堂系列画作就是其坐于一固定处,根据时间、季节、光影的变化创作出来的。
由上述事例可见,通过观察、分析经典图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意识,使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发展“图像识读”能力。
结论:综上可知,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图像识读”意识、通过多方位审美对图像进行深度挖掘、运用新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进而实现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课堂上,从青少年的学习特征出发,合理运用图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识图思维,可以有效促进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