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2021-11-29乔国锋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件数学知识

乔国锋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200)

引言:在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快餐式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给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利”处,它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大程度的提升上课效率,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示数学课本上的重难点知识。但如果老师过度运用或者应用不当的话,同时也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弊”端,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度的依靠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一味地利用课件来向学生们展示数学知识的话,数学课堂很容易被课件牵着走,老师在数学授课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过渡形式主义,往往忽略了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影响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的一些实践教学经验,管窥一些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处与弊端,希望可以让大家正确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处分析

(一)丰富教学资源、构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不可多得的良师,是一种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直接性的近景式学习动机,非常适合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思想,更是孩子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潜在动力。从小学生天性活泼爱动的角度考虑,对于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只有让学生们自己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才能着迷,着迷了才会去自主学习,最终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老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那些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将数学课本当中抽象的知识变成多媒体可见当中生动有趣的插图或者小游戏,呈现给学生,从而加深孩子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抽象晦涩的课本知识在学生眼中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赋予数学教学丰富的趣味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10 以内的数》这一章节时,笔者提前在多媒体课件当中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情境:一只小羊做梦的时候飞到了天上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气球,有很多颜色,这个情境当中,小羊先看见了黄色的气球(左边2 个,右边3 个),这时我问班上的学生,小羊看见了什么?你能向同学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回答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随即在这个情境中,小羊又看到了粉色气球(左边1 个,右边5 个),还有紫色气球(左边3 个,右边3 个),橙色气球(左边5 个,右边4 个),随着这些气球的出现,笔者又向学生提问“小羊还看见了些什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掌握了10 以内的数字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的上课效率,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培养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详细展示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思路,捋顺数学原理

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在相对稳定的认知背景之上,不断运动变化的定点刺激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小学数学课本上,针对学生理解相应概念和知识的方式只有插图,以此来让学生理解数学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但是课本中的插图是平面的、静止的,而且往往只反映规律结果,不能向学生们展示规律的变化过程,从而很容易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产生障碍,无法清晰的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们展示数学概念的动态过程,将平面结构转化为立体结构,将静止插画转化为动态示意,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动态的动漫展示,进一步的突破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更加方便地向学生们展示数学课本中晦涩难懂的公式推理步骤,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在向学生们教授圆的面积推导公式这一小节内容时,先在课前制作一系列选的动态切割动画,在课上和学生们一起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圆切割成很多份,随后将切割的每一小份看成一个三角形,随即进行两两配对组成长方形,最后组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随后笔者向学生们抛出问题“把一个圆通过这种方式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后,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最终组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最终组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随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在演示一遍刚刚的切割以及拼凑动画,锻炼学生的数学核心思维。

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再一次观看动画,注意力非常集中,在第二次观看动画时,学生清楚地看到并指出:在切割和拼凑过程当中圆的形状变成了长方形,但是它的面积没有变,最终组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时,学生们直观地看到了圆的面积推理过程,随后给他们一点时间进行思考以及探讨,圆的面积就轻而易举由学生推出来了。

引导学生先巩固以前的知识,即长方形的面积为长度乘以宽度,又因为刚刚通过动画演示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圆的半径,随后得出最终的数学公式。这样一来,笔者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圆的面积的相关推理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的向同学们普及了公示的推演过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以及公式推演方式,加深了他们对于公式的记忆。

(三)清晰的直观演示,加深语言表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学术思维的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学术知识的载体。合理的表达,可以让全新的学术知识变得更加清晰明了,赋予知识更为明确的条理性,正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为简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行叙述题目大意、详细讲解解题思路、简单叙述答题过程。老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和形象的向学生演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详细过程,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数学思维,挖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老师在讲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类题型时,可以通过课件简单的制作和加工一下,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这类题型时,先在课件上演示出第一行有六个兔子,随后问学生课件上有几只兔子,然后在第二行有列出三只兔子,又问学生第二行有几只兔子呢?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兔子有什么不同?紧接着在第二行又加了2只兔子,又问学生,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和同桌相互讨论一下。学生通过有趣的课件内容,直观的观察到了这两行的变化以及不同,最开始第一行比第二行多了三只兔子,随后第一行比第二行只多了一只兔子,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这类提醒的理解与感悟,下次遇到不同的题目时也可以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于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一)切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降低了数学教学原本的灵活性

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教学时,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避免不了的尴尬场面,尤其是使用利用“powerpoint”所制作的课件时,由于软件的硬性因素,老师只能被动的按照它事先设定好的步骤向学生们进行演示,老师在向学生们授课时如果想借机巩固一下前面学到的知识,只能先退出当前的课件,然后再翻之前的课件进行讲解,大大降低了数学课堂的灵活性,浪费了很多时间。

比如,在学到一些相应的知识时,老师通常会让学生来根据给出的数学知识,提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但在课间上老师已经提前设定好了问题,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老师只能想办法让学生按照预设的问题来提问,或者打乱老师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课堂上被课件和老师牵着走,大大降低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二)切忌课件过于花哨,干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

许多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当中,遵循着美观的制作原则,在课件中添加了很多动画以及声音以加强演示效果,以此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如果课件制作过于花哨,会导致学生一直注意课件当中的动画展示或者声效,以至于忽略了老师所讲的数学知识,大大降低了上课效率,影响教学质量。

(三)切忌演示过程速度过快,导致学生跟不上演示速度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是教学信息量庞大,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学术眼界。但是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上课时间有限,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跟上教学进度,只能加快演示速度,导致学生来不及记录不懂的地方以及重点知识,老师也不能在上课期间向学生进行二次演示,导致很多学生一节课下来,不清楚老师讲了些什么,不了解重点是什么,对课堂知识没有基础的印象。

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不仅有着非常便捷的优势和利处,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也有着影响很大的弊端。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从中进行调节,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正向作用。

猜你喜欢

多媒体技术课件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